文學欣賞相關論文

  文學欣賞是讀者為了滿足審美需要,對文學作品的感受、體驗、鑑賞和鑑別的複雜的精神活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幼兒文學作品欣賞存在的問題及引導方法

  幼兒文學作品指的是專門為學齡前兒童所創作的的文學,是幼兒重要的精神食糧,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增強幼兒的道德感,豐富幼兒的語言,還可以讓幼兒在欣賞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愉悅的情感體驗,既培養了幼兒美感和審美能力,又滿足了幼兒審美的表現,創造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可見對幼兒進行文學作品欣賞有其可能性也有必要性。在幼兒園中有組織的文學教學活動一是文學欣賞,二是文學創造:朗誦和複述、表演、創編。

  文學欣賞是基礎,文學創造是提高。幼兒由於年齡較小,生活經驗較貧乏,欣賞水平很低,僅憑傾聽語言符號對文學作品進行靜態的藝術再加工,很難將語言材料轉換成頭腦中的形象,導致在平時進行文學欣賞活動時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幼兒對文學欣賞興趣不濃,或興趣持續時間很短,欣賞主體變被動,欣賞流於形式;文學欣賞變成簡單機械的朗誦、複述等狀況;又由於幼兒園的課程是個廣泛的概念,沒有統一的教材,所以,幼兒園的文學欣賞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要使文學作品對幼兒的道德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產生深遠的影響,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具有趣味性、直觀性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幼兒,會產生一定的效果。

  一、 幼兒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持續時間短,缺乏主動性

  幼兒園在組織幼兒進行文學欣賞時,常常幼兒剛開始對所欣賞的作品有點興趣,然後再引導幼兒對作品進行主觀欣賞時,幼兒就會出現茫然,無興趣狀態,導致教師“滿堂灌”,孩子被動地接受一些知識或道德觀的教育,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毫無興趣,注意力開始轉移,最後老師只能草草結束欣賞活動。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所要欣賞的文學作品與孩子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經驗有一定的距離,無法通過想象將作品的語言材料內化成自己的主觀意願而表達出來,教師只有藉助一些教學手段縮短之間的距離,才能提高幼兒的欣賞興趣。

  二、 文學作品欣賞變成簡單、機械的複述、朗誦和表演

  在幼兒園文學欣賞教學中,常常是選擇一個現成的活動設計。根據這個設計去施教,讓幼兒感知、理解、記憶作品,懂得主題的社會意義,常常採取重複和強記手段讓幼兒記住所要教的詞語或語言片段,一環一環的教下去,始終把幼兒置於被動的位置。這樣,老師只想以最快的速度讓幼兒理解和重複作品,沒有注意調動幼兒已有的可能被運用的生活經驗來引導幼兒進行想象和感受作品,出現了“重創作,輕欣賞”的問題,常常自覺與不自覺的把原本應是十分活躍的“生命運動”引向“荒漠”。在這種單項的灌輸中,兒童學會了缺乏生命氣息的複述,被動地朗誦和表演,沒有真正體會到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如語言美、形象美、心靈美、意境美,也忽略了想象力、情感體驗等審美心理髮展價值的培養,幼兒更失去了美感享受、愉悅身心的娛樂性,幼兒只是被動接受器。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有:教師沒有認真挖掘作品的內涵,無法引導幼兒向深層感悟,感知和理解;教師沒有認真選擇教學教法,出現了一法教千文的情況;教師沒有考慮欣賞主體年齡水平,沒有根據幼兒年齡選擇難易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層次的促進心理功能全方位興奮的文學欣賞目標。

  三、 文學作品欣賞活動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

  幼兒園的課程是廣泛的概念,也沒有統一的文學欣賞教材,教師只能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教學要求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也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常常因為選材偏離幼兒的生活經驗導致欣賞難度增加,又由於幼兒欣賞水平較低,經驗缺乏,也會增加欣賞難度,於是老師就會出現避難趨易的心理。在幼兒園裡,文學欣賞活動和其他藝術活動相比,短期內教學效果的凸顯性較低,久而久之,文學欣賞活動的重要性被淡化,甚至出現間斷性。

  根據加登納的研究認為3~7歲的兒童可以做一個欣賞者,但還不能成為一個評論者。幼兒的欣賞水平很低,思維的特點仍是具體形象化,雖然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但他們的動作尚未完全內化,還做不到僅憑傾聽語言符號對文學作品進行靜態的藝術加工,使大腦“熱鬧”起來。所以,在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時,成人必須藉助一些手段,吸引兒童的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與作品發生作用,對作品進行動態加工,在動中求思,育情,有助於提高文學欣賞的效果。

  在進行文學欣賞活動中,該如何引用恰當的方法,引領幼兒進入作品的情景,讓幼兒很投入地去感受,體驗人物的語言、行為、思想感情,甚至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去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體會:

  1.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靜態的、呆板的畫面變成被動的、生動的情景,一些比較抽象的,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的作品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幼兒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比如散文欣賞《秋天的雨》,這是一篇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比喻形象的寫景抒情的散文,但篇幅較長,容量偏大,特別是散文中一些優美的比喻如“它把黃顏色給了銀杏——,黃了的樹葉扇呀扇呀,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去了夏天的火熱,它把紅顏色給了楓葉——紅的楓葉飄呀飄呀,像一枚枚郵票,郵來秋的盛裝,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這些意境對缺乏生活經驗的幼兒園的孩子很難體驗到,多媒體的有效運用在這裡就顯得尤其重要。根據作品的內容製作多媒體課件向幼兒展示其意境,詩情畫意的動態畫面配上優美抒情的音樂,一下子將孩子們帶入秋天美好的意境,散文表達的色彩美、語言美、畫面美輕而易舉地讓孩子們理解體驗到了,孩子們的興趣和積極性被激發了出來。如當欣賞“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你還沒注意,秋天的門就悄悄地打開了”時,教師手拿鑰匙在螢幕前做開門狀,課件立刻展示一幅與內容相關的秋天的綜合美景圖,幼兒充滿好奇,興趣濃厚,美妙的視覺刺激把幼兒帶入秋的意境,幼兒對秋天產生了濃厚的喜愛之情。當欣賞“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這一段時,請幼兒與多媒體課件進行遊戲,出示沒有色彩的秋天圖,當說到“秋天的雨,把紅色送給了楓葉”時,幼兒用畫筆在螢幕前作左右塗色的動作,教師點滑鼠,使楓葉慢慢變紅,在欣賞黃色的銀杏,金黃色的田野時,也用此方法,動態的畫面又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領會了“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的內涵。孩子們在接二連三的美妙畫面吸引下,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地感受了作品的美感。

  2.利用肢體語言——舞蹈動作幫助幼兒欣賞和理解作品。

  對於幼兒來說學做一個動作或跳一個舞蹈很容易,但領會一個文學作品的主題意義是很難的。在幼兒文學欣賞活動中,如果能根據作品的內容編一些動作,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幼兒邊跳邊欣賞,幼兒的積極性會更高,此時就會感覺到幼兒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這樣藉助直觀的,形象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能更好地提高文學欣賞的效果。如兒歌《春雨》,是一首採用擬人化手法而寫的兒歌,適合中班幼兒欣賞,“滴答,滴答,下雨啦!”兩手高舉在頭上,十指抖動作下雨狀,種子說:“下吧,下吧,我要發芽!”兩手合併,一隻手慢慢升高作發芽狀,禾苗說:“下吧,下吧,我要長大!”晃動身體慢慢站起作禾苗長大狀,花蕾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兩手腕相對,兩手掌作開花狀。如兒歌《小熊過橋》,適合大班幼兒欣賞,可根據詩歌內容編出一些滑稽和誇張的動作表現小熊驚慌害怕的心理,幼兒會很樂意投入到欣賞活動中。

  總之,將肢體語言和文學作品有機結合在一起,對提高幼兒欣賞水平和感悟作品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利用活動教具提高幼兒欣賞興趣

  童話故事《小熊請客》是幼兒特別喜歡的一個故事,幼兒對故事裡的動物朋友們很感興趣,當採用平鋪直敘的講述或平面靜止的畫面欣賞後,再進行提問,幼兒基本是被動地聽,缺乏生氣,興趣大減。後來再進行教學時,改成活動的拉線教具,根據故事內容情節發展順序,依次拉出大灰狼、小雞、小花貓、小狗、小熊,幼兒的狀態就不一樣了,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情不自禁地對故事裡的情節進行對話模仿。也可以利用指偶進行欣賞,老師和幼兒都有一套指偶,老師邊講故事邊演示指偶,然後放故事錄音,讓幼兒用指偶邊聽邊表演,幼兒興趣很濃,效果很好。

  四、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教學掛圖不可丟

  隨著電教技術逐步走入課堂,成為教學先進的輔助手段,一些傳統的教具逐漸被淡化,如教學掛圖。近年來,在文學欣賞活動中,使用較多的是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很少做為主要的教具來使用,其實,只要教學掛圖製作的色彩鮮豔,形象生動,同樣會產生有效的效果。如詩歌《春天是一本書》,適合大班幼兒欣賞,在一次活動中,老師根據詩歌的內容畫出三幅不同的掛圖,一幅有桃花、柳樹、迎春花的背景圖。一幅有燕子,青蛙等會唱歌的動物的背景圖;一幅有小池塘,小朋友歡笑的背景圖,在欣賞時,逐一出示,引導幼兒觀察、理解、感受春天為什麼是一本彩色的書,一本會唱的書和一本會笑的書,幼兒興趣極高,每出示一幅掛圖,幼兒都會情不自禁地說:哇,好美呀,可見幼兒在掛圖的吸引下,確實走進了春天的美景當中,知道了自然界的萬物都在享受春天的美好生活,由此產生了對春天熱愛。

  總之,在開展文學欣賞活動時,要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注重運用多樣化的手段,調動幼兒各種感官參與欣賞活動,通過幼兒親自體驗,使幼兒真正成為欣賞活動的主體,孩子們會其樂融融,收穫多多。

  篇2

  淺談文學欣賞課對高校學生的重要意義

  摘 要:文學欣賞是當代大學生提高鑑賞能力的基礎學科。對於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大學生的精神情操,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完善大學生的人格魅力,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等人文素質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文學欣賞課對高校學生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學欣賞;高校學生;人文素質;審美能力;道德品質;精神情操;創新能力

  文學欣賞課是高校開設的一門公選課,以課程理論相對獨立為前提。因此,它主要是一門以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為綱要,以文學欣賞為主題,提高學生文學欣賞和審美能力認識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並從中受到人文薰陶,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由於高中階段文理分科早,對於理工科的高校學生,人文素質較弱。而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為了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我國很多理工科院校都開設了文學欣賞課.把文學欣賞納入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範疇,培養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人的靈魂,造就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學欣賞課對提高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文學賞析課的開展能使學生形成人文感悟,並促進經典的人文魅力。在文學賞析課教學過程中,利用典型的文字知識,使學生從內心熱愛自然、掌握對文學知識的欣賞。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徐元傑“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學生在通過對不同型別、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中,會獲得不同的審美情感體驗。在文學知識學習中,學生不僅能掌握語言知識包含的意境美、思想美,還能不斷積累文化知識、形成較高的情感、智慧。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不斷分析文學作品中的相關知識,這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教育、思想教育,通過對文學欣賞課,還能使學生明確人性美的表現形式,以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形式。

  二、文學欣賞課對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起著重要作用

  文學欣賞課程中許多優秀的作品,對於高校學生修身養性,自省慎獨、自尊尊人的人格風範的培養,對於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孟子》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定品格,從而使學生從這些名言警句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質。通過在文學欣賞課中與古人的交流,學生不僅得到了心理上的重視,淨化學生心靈,也促進了學生的健康人格。在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感方面奠定了基礎。

  文學欣賞能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該課程的開展為高校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不僅能夠使學生不斷積累文化知識,還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以及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準確的人生態度,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論語》中強調了“仁愛”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然後讓學生根據相關理念,與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聯絡起來,以研究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現實意義與發展價值。學生通過賞析一些名人作品,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裡。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使學生學會積極面對困難,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百折不撓的執著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一種樂觀精神、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文學欣賞課有助於陶冶大學生的精神情操,完善大學生的人格魅力

  當代的大學生生活環境優越,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做事難免會急功近利,文學欣賞有助於陶冶大學生的精神情操,逐漸淨化心靈。況且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澱的文學經典都是人類藝術的精華,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人格魅力。

  在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裡飽含了對人文精神的宣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寫杜甫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還能由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願望;孔子的《大學》強調以 “修身為本”,就是說沒有修養好自身的人,談不上齊家、 治國、平天下;讀屈原的《離騷》,我們就會被 他執著的理想信念所震撼,為了祖國的統一強大,不屈服幹險惡勢力的淫威,雖然希望渺茫仍就奔走呼號。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只有知識,沒有情操是對社會潛在的危險。大學生通過對古典典籍的瀏覽和欣賞,借鑑和吸收其中的思想精華,使大學生逐步自省自身,完善人格,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具有非常人的意義。

  四、文學欣賞課為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文學欣賞不僅可以使人陶冶大學生的精神情操,而且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文學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它不同於自然科學的邏輯思維,文學主要來源於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對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培養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往往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創新的能力還需要有創新的勇氣,我們要培養學生創新的勇氣,發展他們創新的能力。文學欣賞課為高校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總結,在文學欣賞課中,主要通過教師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使學生提高的鑑賞能力,並發展為人文教育課堂。根據高校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促進思想價值與藝術活力的積極發展,從而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賞析作品,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水平。文學欣賞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較短的時間內還不能達到明顯效果。本人認為將文學欣賞課設定為高校的必修課程,對培養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伍海虹.文學欣賞活動中的“傾聽”[J].上海教育科研,2013***6***:93-94

  [2] 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5***6***:756-758.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