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漢語言文學與人的修養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其歷史淵遠悠長,是我國先民智慧的表現。文學的本質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識形態的物化,在這個基礎上,對人的修養能起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追求 修養 內在潛力
一、漢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從遠古的壁畫、巖畫發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階段,是漢語言文字的誕生過程。古人發明了文字以後的最初時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達、傳播人類智力發展後所產生的思想,這種思想遠遠超乎肢體語言、表情和聲音所能表達的思想。不僅以數字替代記事的結繩,還把各種親歷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述下來,可以使讀者再現記述者的所見所聞。這個時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記錄、傳播思想的工具,它開拓了人類思想交流的廣闊天地。文學是通過文字,把人類的複雜的思想感情表述、昇華、再創造的過程。它極大的開發了人類的思想空間,為啟迪人類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二、 對漢語言文學的追求
在漫長的中華文明之中,漢語言文學形成了其特有的式以及風格特徵。但是和世界文學一樣 ,無外三者:真、善、美。
1、對真追求
不管文學還是客觀的人,對真孜孜訴求。不管是文學作品的主題 ,還是正面的主人公 ,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本真。文學所追求的真,可以分為兩方面進行理解 :***1***客觀的真。客觀的真,是指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候,多以客觀生活為基礎 ,來寫作自己的文學作品。客觀上的“真”不僅是對客觀環境進行如實的描寫,也對客觀人物的環境進行如實描寫。客觀的真,既是文學作品環境的真。***2***內在的真。這多指在敘述人物的心理時,進行真的描寫。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都務求真實而寫作,不管這心理是對是錯,是否符合邏輯都求真實的表出來。內在的真,就是文學作品人物內心真。
2對善追求
善惡有分 ,是人在後天養成的品質,而文則直觀的把它表現出來。不管是哪部文學作品,其描寫的有善,對善的歌頌,對善的渴求 ,對善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有的時候是用惡來襯托善,此外,用“善”來言善。例如:沈從文的 《邊城》沒有惡人,全是善者,雖然最後結局不好。卻把“善”發揮到極點。雖然有全描寫善的文學作品,但是不會存在全描寫惡的文學作品,“惡”不能獨立材,只有善可以。
3、對美追求
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質上追求。對於文學的形式,不管是整飭的還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式的美,沒事多種多樣的,也是多層面的。詩歌形式之美整飭押韻,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亂無序之美。不過這兩種式的美已經漸漸結合在一起。在本質上追求美 ,就是在主上追求美,文學主題不管是悲傷的還是喜悅的。其主題都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後沒能完成 目標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題也是美的:悲壯之美。追求美。是文最外在的表現,美既是文學,文學既是美。
三、漢語言文字的內在潛力
任何一種文字,都有它的獨特的長處,漢語不例外有它獨有的文學潛力,它一字一義,一字一音這種特質,使詩、詞、賦、曲等這些文學奇葩的產生和發展,有了它必須的土壤。在《詩經》的基礎上,把詩這一文學形式推向極致。窮絕中華五千年曆史,唐詩對於詩這一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文學形式創造和完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詩的美。唐詩綺麗美妙,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精彩紛呈。及至宋代,宋朝人潛心投入了詞的創作,後世人只有仰視的份兒。當然,詞只是宋朝藝術園林中最美麗的花朵之一,該朝代的散文、繪畫、書法等藝術創作同樣惹人注目。同樣,元朝人另闢溪徑,把戲劇、散曲這種新詩歌藝術形式推到了極致。
四、提高漢語言文學對人的修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也就有不同的修養。有的人見義勇為,有的袖手旁觀,有的好逸惡勞,有的勤勞肯幹,這就說明了修養的有不同性質,有不同 的表現。各式各樣的修養 ,在總的要求上,卻有一個質的規約,那就是向真,善 ,美方向發展。這正好和文學的追求一樣,文學的追求,客觀上來說 ,也就本質上人的修養的追求。
首先、漢語言文學能夠提高人的修養。文學,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進入到文學的世界,你就會被其所有美好的東西所包裹。對於人的修養,文學則能提高人的修養。修養,首先就是“修”,有什麼樣的“修”,就有什麼樣的 “養”。人的後天模仿性很強 ,不管是對好的事物還是壞的事物,人區分好壞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後天的道德基礎上形成的。
其次、漢語言文學能夠修正人的修養。人的修養是各有特色 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壞的一方面。文學對於好的一面, 可以使其更加堅固的存在,對於壞的一面,則能細緻的修 正。文學,因其內在規律的性的存在。對人發之以感染力, 讓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為。人對情知理的思考,是一個久遠的課題 ,其歷史源遠流長。
最後、漢語言文學能夠指導人的修養。修養是後天的修為, 其需要對一定的物質形態進行模仿,而文學則能很好的指導人的 “模仿”。修養的模仿,可以是現實的行為方式,也可 以是虛擬的行為方式。對於現實的行為方式,其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世上沒有聖人。聖人這個名詞只是給聖人取的 客觀名字而已,其實也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在此基礎 上。人模仿的行為方式.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偏差。漢語 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 ,是中國長達5000年的人類文明的 結晶,也是中國人修養形態的客觀沉澱,對國人的修養起著 很大的作用。我們必須正視漢語言文學對人修養的作用.尤其在現在異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規範自己的修養,美化自己的修養。使文學和修養有機的聯絡起來。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2]鄭淑媛_先秦儒家的精神修養[J].人民出版.2006年12月
[3]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J].中國社科.2008年4月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追求 修養 內在潛力
一、漢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從遠古的壁畫、巖畫發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階段,是漢語言文字的誕生過程。古人發明了文字以後的最初時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達、傳播人類智力發展後所產生的思想,這種思想遠遠超乎肢體語言、表情和聲音所能表達的思想。不僅以數字替代記事的結繩,還把各種親歷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述下來,可以使讀者再現記述者的所見所聞。這個時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記錄、傳播思想的工具,它開拓了人類思想交流的廣闊天地。文學是通過文字,把人類的複雜的思想感情表述、昇華、再創造的過程。它極大的開發了人類的思想空間,為啟迪人類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在漫長的中華文明之中,漢語言文學形成了其特有的式以及風格特徵。但是和世界文學一樣 ,無外三者:真、善、美。
1、對真追求
不管文學還是客觀的人,對真孜孜訴求。不管是文學作品的主題 ,還是正面的主人公 ,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本真。文學所追求的真,可以分為兩方面進行理解 :***1***客觀的真。客觀的真,是指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候,多以客觀生活為基礎 ,來寫作自己的文學作品。客觀上的“真”不僅是對客觀環境進行如實的描寫,也對客觀人物的環境進行如實描寫。客觀的真,既是文學作品環境的真。***2***內在的真。這多指在敘述人物的心理時,進行真的描寫。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都務求真實而寫作,不管這心理是對是錯,是否符合邏輯都求真實的表出來。內在的真,就是文學作品人物內心真。
善惡有分 ,是人在後天養成的品質,而文則直觀的把它表現出來。不管是哪部文學作品,其描寫的有善,對善的歌頌,對善的渴求 ,對善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有的時候是用惡來襯托善,此外,用“善”來言善。例如:沈從文的 《邊城》沒有惡人,全是善者,雖然最後結局不好。卻把“善”發揮到極點。雖然有全描寫善的文學作品,但是不會存在全描寫惡的文學作品,“惡”不能獨立材,只有善可以。
3、對美追求
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質上追求。對於文學的形式,不管是整飭的還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式的美,沒事多種多樣的,也是多層面的。詩歌形式之美整飭押韻,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亂無序之美。不過這兩種式的美已經漸漸結合在一起。在本質上追求美 ,就是在主上追求美,文學主題不管是悲傷的還是喜悅的。其主題都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後沒能完成 目標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題也是美的:悲壯之美。追求美。是文最外在的表現,美既是文學,文學既是美。
三、漢語言文字的內在潛力
任何一種文字,都有它的獨特的長處,漢語不例外有它獨有的文學潛力,它一字一義,一字一音這種特質,使詩、詞、賦、曲等這些文學奇葩的產生和發展,有了它必須的土壤。在《詩經》的基礎上,把詩這一文學形式推向極致。窮絕中華五千年曆史,唐詩對於詩這一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文學形式創造和完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詩的美。唐詩綺麗美妙,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精彩紛呈。及至宋代,宋朝人潛心投入了詞的創作,後世人只有仰視的份兒。當然,詞只是宋朝藝術園林中最美麗的花朵之一,該朝代的散文、繪畫、書法等藝術創作同樣惹人注目。同樣,元朝人另闢溪徑,把戲劇、散曲這種新詩歌藝術形式推到了極致。
四、提高漢語言文學對人的修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也就有不同的修養。有的人見義勇為,有的袖手旁觀,有的好逸惡勞,有的勤勞肯幹,這就說明了修養的有不同性質,有不同 的表現。各式各樣的修養 ,在總的要求上,卻有一個質的規約,那就是向真,善 ,美方向發展。這正好和文學的追求一樣,文學的追求,客觀上來說 ,也就本質上人的修養的追求。
首先、漢語言文學能夠提高人的修養。文學,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進入到文學的世界,你就會被其所有美好的東西所包裹。對於人的修養,文學則能提高人的修養。修養,首先就是“修”,有什麼樣的“修”,就有什麼樣的 “養”。人的後天模仿性很強 ,不管是對好的事物還是壞的事物,人區分好壞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後天的道德基礎上形成的。
其次、漢語言文學能夠修正人的修養。人的修養是各有特色 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壞的一方面。文學對於好的一面, 可以使其更加堅固的存在,對於壞的一面,則能細緻的修 正。文學,因其內在規律的性的存在。對人發之以感染力, 讓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為。人對情知理的思考,是一個久遠的課題 ,其歷史源遠流長。
最後、漢語言文學能夠指導人的修養。修養是後天的修為, 其需要對一定的物質形態進行模仿,而文學則能很好的指導人的 “模仿”。修養的模仿,可以是現實的行為方式,也可 以是虛擬的行為方式。對於現實的行為方式,其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世上沒有聖人。聖人這個名詞只是給聖人取的 客觀名字而已,其實也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在此基礎 上。人模仿的行為方式.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偏差。漢語 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 ,是中國長達5000年的人類文明的 結晶,也是中國人修養形態的客觀沉澱,對國人的修養起著 很大的作用。我們必須正視漢語言文學對人修養的作用.尤其在現在異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規範自己的修養,美化自己的修養。使文學和修養有機的聯絡起來。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2]鄭淑媛_先秦儒家的精神修養[J].人民出版.2006年12月
[3]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J].中國社科.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