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語言文學論文

  漢語言文學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任著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在體現人文精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一:語文教育漢語言文學論文

  一、對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漢語言文學的重視

  各大院校的語文教育還停留在此基礎上,缺乏對漢語言文學的重視,沒有實現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的有效對接[1]。各大院校由於長時間受到教育觀念的影響,特別注重對語文理論基礎的學習,過於注重應試教育,忽視應該加強在文學素養方面對學生的培養。因而沒有把漢語言文學作為語文教育的重點,更無法實現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的良好對接。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少

  漢語言文學主要是通過實踐加強對文學作品的研究與運用,而各大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比較少,課程安排比語文教學的其他內容少很多,實踐內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漢語言文學是開發性的學科,不同於語文教學中的理論學科,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花時間探討。比如一些詩詞歌賦的創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通過長時間對文學素養的培養,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少,是制約漢語言文學開展的關鍵。

  ***三***漢語言文學教育普及範圍不廣

  漢語言文學是語文教育中的一個分支,是語文教學的實踐內容。大學階段對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內容會比中小學的多些,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普及範圍很有限,而且會出現脫節的現象。在中小學階段只是對漢語言文學有初步的瞭解,只是重視對語文方面的學習,步入大學才會對漢語言文學有進一步的瞭解,但是中間很多時間,沒有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學習,導致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斷層。

  二、實現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對接的策略

  ***一***加大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力度

  語文教育不能與漢語言文學教育更好地對接,一部分原因是學校對漢語言文學的重視不夠。為了實現二者之間的對接,必須加大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力度[2]。首先是增加漢語言文學課程,加大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力度,重新學習漢語言在斷層階段的知識,而且注重實踐,注重理論聯絡實際,通過加大對漢語言文學的重視力度,實現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的對接。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快發展,多媒體教學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多媒體,蒐集更多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通過漢語言文學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對實現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對接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

  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開展是建立在語文基礎知識之上的。如果沒有基礎知識做鋪墊,漢語言文學教育就無法深入展開。以古代文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漢語文文學中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各階段有哪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這些代表作都屬於哪個風格,文章的寓意是什麼。尤其是古代一些詞語的含義,需要學生學習。這些古代文學作品的創造格式有什麼區別,又有哪些相同點,這些基礎性的知識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對文學作品進行鑑賞。

  ***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教育很大程度上缺乏學生自主實踐。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課程環節的合理設計,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不拘泥於理論教學,而是理論結合實際,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素養。可以採用戲劇性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多開展詩歌朗誦等活動,同時在校園內學習優秀學生的文學作品,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通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教育的對接。語文是實現人類交流的工具,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尤其是漢語言文學教育,是對語文教育的昇華,其獨特性,對語文教育發揮作用有一定的意義。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出具有實踐、綜合應用能力的人才,以語文基礎知識為前提,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完善學生的人文品格。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就業人才培養分析

  一、當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科定位不準確。近幾年來,高等教育逐步進入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文學院系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改革,教育部也對各級高校進行了專業合格評估,但是,我國各級各類高等學校對漢語言專業依然缺乏準確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著傳統的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更沒有顧及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所以,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了強烈反差。

  2.課程設定不合理。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數繼續深造或在中學任教之外,大部分學生不會在相對應的行業領域就業。因此,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只是作為廣闊的背景存在,實際工作中並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實際課程設定之時,承接傳統的慣性,學校依然將焦點集中在傳統專業課上,如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文藝理論等佔據了漢語言文學課的90%以上,專業基礎知識也是重複出現在專業課程、基礎教學課程、選修課程之中。而一些新興課程如網路編輯學、現代辦公技術、公關禮儀、DV製作等緊跟時代前沿並且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程,往往沒有開設。這種課程設定對於專業的人才培養確實有一定好處,但卻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學生的擇業能力。這樣就形成了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與用不能協調的現象。

  3.教學手段落後。隨著教學設施不斷更新,近幾年現代化教學裝置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在大多數高校,普遍採用的是“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受教學內容的影響很少使用現代化的電教裝置,在課堂上很少能形成聲文並茂、生趣盎然的教學情境,也難以激發學生的高度熱情,不能豐富見聞,更無法培養濃厚的興趣。由於教學手段的落後,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之中,只有教師一個人在津津樂道,學生只是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沒有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他們動腦的思維能力及動手的實踐能力受到了嚴重的禁錮。

  4.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單一。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只注重學生知識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評價。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考試中也只是重視考察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評價的依據基本上是筆試的成績。獎學金的評定,優秀學生、預備黨員的選取,很大一部分依據學習成績,而對學生的視野廣度、電腦技能、職業規劃及交際交往等非專業能力則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

  二、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1.學科定位要有層次性。不同型別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條件,來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國家重點文科院校師資雄厚,圖書資料齊全,其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定位在全面發展,不僅能從事以後的教學及各行各業文字工作,還應有較強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高階漢語專業人才。綜合性大學、重點師範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基本定位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從事漢語教學與訓練,具有文字編輯和新聞採編能力,同時也應該兼有社會文化工作的指導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普通專科院校、高職院校和“專升本”時間不長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應將重點轉向為農村、社群培養專門人才,培養出既能在艱苦辦學條件下擔任教學與訓練任務的學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夠勝任其他行業的專門人才。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劃分不同的層次,就可以改變原來“一刀切”的弊端,使學科定位明晰,並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2.專業方向要有多向性。當前社會各種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所以,單純的語言文字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對本專業的方向設定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我們應該根據社會的具體要求,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模式進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我們可以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之下分設語文教學與教育管理***即師範類***、涉外高階文祕、文化產業管理、新聞學、對外漢語教學等方向。實施低年級通修專業基礎課,側重培養專業基本能力;高年級分流主修專業方向限選課,側重培養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並鼓勵跨專業方向兼修。這樣就能使學生在掌握系統知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向學習,從而完成從單一性到多向性的轉型。

  3.課程設定要有科學性。課程設定是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現,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必要條件,因此,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整體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對於課程設定的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優化傳統專業基礎課。當今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餘門課程的專業基礎課程,存有繁瑣重複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首先要精簡課程內容,每門課都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設計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強化核心內容。其次要整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容,避免內容交叉重複,如文學概論和寫作學都講文體學知識,文學史和文學概論都涉及文學思潮,前面的課程已經講過的,後面的課程不要再重複,使整個專業基礎課的結構嚴密而緊湊。其次,增加專業技能課。劉穎聰先生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結構分為考研模組、教育與教學模組、文祕與公關模組、新聞傳播模組、社群文化管理模組等五大模組,其中後面三個模組基本就屬於專業技能課。專業技能課程的系統設定與強化,是實現培養本專業應用型人才目標的基本保證。在現有的課程設計中,我們設定的應用性課程相對來說較少,且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專業方向的要求,我們應該相應地增加新興的課程,如在文祕與公關方向之下,應該開設應用寫作、祕書學、行政法學、公共關係學、新聞採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學、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培養學生從事企事業、機關文員及祕書的能力。在新聞傳播方向之下,應該開設編輯與採訪及相應的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實踐的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在文化及新聞領域從業的能力。對外漢語教學方向之下,應該開設教學理論、外國文化及相應的實踐課程。這種課程體系的設定能夠使我們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與用的矛盾之間建立一種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技能培養要有實用性。原來培養的漢語人才往往是隻懂得運用語言文字工具、與書本打交道的人。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漢語人才必須要多方面地掌握實用性的技術。如,現代科技日益發展,各種網路、傳媒技術日新月異,併成為安身立命的必備技能,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是要既能耍筆桿子,又能扛攝像機,還懂得編輯與製作,能夠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路傳播等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再如,漢語在國際上地位日漸突出,世界各地有眾多外國人在學習漢語,對外漢語教師極其緊缺,特別是漢語言文學基礎深厚又熟悉一門外語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睞,對此,一定要指導有意於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生熟練掌握英語技能,這無疑比單純的漢語人才更具有競爭優勢。

  5.教學環節要有實踐性。實踐性教學環節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具有穩定與廣闊就業前景的重要一環。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學生就業政策聯合採取五大新舉措,其中有一條是“廣泛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技能培訓和就業見習活動。使一大批高職學校的畢業生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雖然只是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的重要參考。在教學環節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競爭力,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不僅僅侷限於教室,還要讓學生走出教室,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性、綜合性比較強,打好紮實的專業功底,將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動力,所以對於專業課程,不能採用一律壓縮的態度,在引導學生掌握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學生社團的各類活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努力培養和加強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有效的銜接,幫助學生完成由學校走向職場的過渡。加強實習基地建設,也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的步驟。老師要積極借用,整合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課外訓練平臺,加強學校和用人單位的合作,建立學校與實習基地間的直接通道,擴大實習基地的選擇範圍。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有關部門學習鍛鍊,或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相關部分也要專門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和國際交流的機會,要及時釋出各類資訊,使學生在第一時間收到公司短期實習或者校內研究助理等招聘資訊,從而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培養機制。

  6.就業指導機制要有明確性。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職業定位模糊,此專業學生對於畢業後就業的意向往往比較模糊。很多同學在大學四年之中,隨波逐流沒有任何規劃,致使畢業找工作之時手忙腳亂。所以,老師要注意此種情況,並根據學生的實際,分階段地指導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建立有效的就業指導機制。大一是就業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學一年級時,老師要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大二是就業的儲備期。對大二的學生要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鍊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則到了就業取向的分化期。在這個年級階段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者還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櫥窗宣傳、個別輔導等集中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讓準備就業的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7.學生評價機制要有全面性。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中的學生評價機制,要求對學生做出全面、系統、公正的評價。根據各高校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在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考核之時,要將傳統的命題標準、知識評分標準與能力檢測標準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僅對掌握知識的程度進行有效考核,還要對其各個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考核。在全面考核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把精力用在強化動手能力和提高專業技能方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文祕基礎知識》課,教學中採用“與文祕崗位能力要求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一體化。通過講授、示範、實習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考核方式是:與崗位測評對接,實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和行業專家總評。具體做法是:在課崗結合的基礎上,分為模擬現場、情景設定和書面材料寫作、禮儀舉止評定等方式,並讓學生在評審彙報時當主角。實踐證明,知識評分標準與能力檢測標準有機結合,能夠對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的評價。

  總之,漢語言文學專業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應該從學科定位的層次性、專業方向的多向性、課程設定的科學性、技能培養的應用性、教學環節的實踐性、就業指導機制的明確性及學生評價機制的全面性等入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才能真正實現從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嚮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