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漢語言文學論文

  培養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效果的重要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1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流向調查及趨勢分析

  為真實地獲得第一手資料,準確地瞭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筆者通過兩種方式對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1-2014四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一是通過池州學院就業指導中心查閱了近四屆畢業生詳細的就業統計資料和資料,二是尋找畢業班各位輔導員的幫助,獲得每屆畢業班的qq群和微信群,主動與已經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進行聯絡,通過追蹤調查對他們的就業現狀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企業是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的領域,而通過參加考試到中小學擔任教師和考上公務員進入黨政機關以及其它事業單位的畢業生的比例卻是較低。這說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雖然不低,但就業流向的基本趨勢卻是日益走向了多元化。在我國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就業主要流向主要是以下領域:一是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文字工作部門,二是教育系統。但在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能夠躋身於黨政機關、教育服務工作和其他事業單位的文字工作部門的每年加起來最高的還不足30%。現在絕大多數畢業生的崗位是:文祕、文案策劃、行政助理、行政前臺、前臺文員、前臺接待、平面設計師、市場專員等,佔了就業崗位的70%以上。由此可見在日益猛烈的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主要就業去向已經完全被顛覆了,多元化趨勢已經顯現並將繼續增強。而傳統的不重視就業去向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模式,在市場需求多元化趨勢面前,難以適應,表現出明顯的弱勢,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轉化率較低;第二,學生社會化程度不高,較少與社會直接接觸,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第三,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強;第四,實踐動手操作各種辦公自動化裝置的能力不強等。基於此,一個擺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者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積極探索並儘快建構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多元化就業趨勢下的職業素養的培訓,滿足地方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2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專業定位沒有個性化

  “應用型本科人才與學術型本科人才的本質區別在於,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能夠直接適應社會相應職業與崗位的需求”[1]。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應以培養適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為主。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圍繞著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將學校定位為應用型教學型本科院校,逐步形成了多樣化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應用型科學研究,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契機。但是作為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其專業定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仍就以培養學生紮實的專業功底與人文素養為主要目標,沒有超越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侷限,對學生的社會應用能力重視不夠,沒有構建起以人文素質為基礎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

  2.2專業課程設定沒有與時俱進

  受意識形態對文學滲透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絕大多數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課程設定上,習慣性地承接了傳統,依然是將重心集中在傳統專業課上,側重於學科科研、理論教學。以池州學院漢語言專業為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文學理論等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中佔據70%以上的比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和基礎課程,學科地位很高。而一些應用型的課程佔據的份量太少,且地位不高。而處在時代前沿且有較強實用性的網路編輯學、現代辦公技術等新興課程和廣告設計、DV製作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因為師資力量薄弱或教學條件限制等原因,很少甚至是幾乎不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這種傳統的課程設定所存在的體系單薄,知識資訊量小,內容陳舊、重複等問題,必然會帶來畢業生“所學非用”的現象比較突出。而且長期忽略了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當然就沒有辦法去實現“要通過專業的技能訓練和實踐性創意來從事和提升素質教育和知識教育”。

  2.3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陳舊單一

  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評價體系基本上還處在還比較陳舊和單一化的狀態,主要是以書面考試和小型論文寫作為主,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其依據基本上是以筆試的成績、作業完成的數量和質量、課堂上的表現這三部分為主,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重視不足,比如對學生的視野廣度、交際交往及職業規劃等非專業能力,其評價標準不是很明確,且執行的力度也很弱,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而大學裡黨員的培養、獎學金的評定、三好學生以及優秀學生的選定,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學生智育成績的。這種以檢測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為主的評價體系,淡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必然是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3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3.1確立應用能力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對應的社會職業來看,不管是傳統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崗位,還是大中文覆蓋的職業,都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中文方面的專業應用能力。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既要具有現實性,又要具有前瞻性,應緊扣學校辦學定位,積極適應社會人才市場需求,以培養學生突出的專業應用能力為核心,逐漸由傳統學科知識型人才培養轉變為應用能力型人才培養,可以按照“基礎性+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合格+特長”的人才質量為目標。這裡的“基礎性”、“合格”是指學生能具有較好人文素養和文化功底,“特色化”、“特長”是指學生能掌握現代社會實際崗位所必須的核心工作能力,這樣結合起來,學生的就業能力必然能大大增強。

  3.2構建應用能力為重點的課程體系

  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應該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理論知識學習最終還要轉化為專業應用能力。就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專業應用能力具體可分為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崗位能力這兩大類。專業基礎能力具有共性和基礎性,包括所有大中文覆蓋職業都需要的中文專業應用能力,如口語表達、書面寫作以及文字解讀和鑑賞等能力。專業崗位能力是本專業所對應的中文類職業崗位能力,是中小學語文教師、行政管理、文祕、新聞、廣告等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應用能力,是直接根據職業市場的需要而進行的細分化能力。由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改革課程的設定,應以這兩個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拓展為目標。第一,通過優化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來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例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字學、普通話、教師口語等十餘門課程必不可少,是培養學生的漢語分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性和精幹性課程。而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以及申論寫作等課程,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和應用能力。另外還有文學概論、現當代文學史及作品、古代文學史及作品、外國文學史及作品、影視文學、相關拓展性選修課程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解讀鑑賞能力。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可以保證專業教育的規格,避免出現片面強調應用性而不注意本科教育水平的現象。第二,重視專業技能課的開設,提高學生專業崗位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通常包含有師範和非師範方向,師範類專業崗位能力主要包含語文教學能力、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以及綜合性能力。除此之外,考慮到很多師範教育方向的學生,畢業後不會從事教育工作,課程設定上還應增加應用文寫作、言語交際學、朗誦、演講、辯論等實用性課程。非師範類專業崗位能力有文祕方向,要求具有較強的寫作、管理、協作、表達等能力,其應用型課程應該佔70%左右,除了開設行政管理學、管理學原理、實用公文寫作、祕書學、祕書心理學、祕書實務、公共關係學、統計學基礎等方向性選修課程外,還應開設辦公自動化的使用和維護、電子政務和資訊管理、網路傳播技術、中文資訊處理等課程。

  3.3搭建多樣性專業實踐平臺

  首先,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語言文學專業應建設開放性的實習實訓平臺,借用、整合教育資源,積極與校外單位交流互動。從教師這個角度來說,目前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可以安排一些教師到實習基地或指定單位兼職進行“鍛鍊”一段時間,目的是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彌補實踐性環節上的不足。從學生這個角度來說,師範專業可以加大與中小學基地互動,除了把學生安排到中小學實習以外這種傳統的方式以外,也可以主動安排一些講座,邀請來自當地的優秀中小學的語文教師來給學生傳授經驗;非師範專業可以與黨政企事業、文化公司、新聞傳媒等單位進一步拓展合作的廣度和力度,選擇一些相關職業和行業資深人士,作為兼職的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這樣既加大了見習、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力度,也壯大了其規模。同時,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應靈活地進行教學管理,儘可能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現實的工作環境,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參加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專業實踐能力,明確對未來職業的規劃,增加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就業的質量,增強就業的穩定性。其次,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將第一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取長補短,互為補充。第一課堂由於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安排充足的時間來鍛鍊學生的能力,因此通過第二課堂來完成就是一條十分重要的實現途徑。此外,也有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根據地方和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的需求,正在嘗試著實行短學期的實踐教學,通常是按年級來設計實訓內容,採用實踐能力培訓和訓練,再輔以討論會和講座等形式,強化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如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從“說”和“寫”這個基礎開始,重點是強化對師範生的普通話口語表達和“三字”的訓練;二年級的學生利用暑假裡近兩週的時間進行實踐必修課程“社會調查”,讓學生提前接觸社會,提前到社會中去接受鍛鍊;三年級學生立足實際,更有針對性,以未來職業規劃、工作需求、職業技能的培養為目標,採用開設靈活多樣的非學術性的講座,來全方面、多角度地強化學生的專業崗位能力。

  3.4建立注重過程考核的學生能力評價體系

  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學生能力評價方式應走向多元化,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書面作業或口頭表達、常規考試成績與競賽結果相結合等等,評價的組織也應從單一模式轉變為多種形式混合。總之,要提高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能力,當務之急是要建構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從學科定位的層次性、課程設定的科學性、課內外教學環節的實踐性等方面同時改革。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探究

  在當前,漢語言文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很強。為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一定要逐步加強對漢語言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完善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體系,積極尋求有效對策,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素養。

  一、當前網路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的瓶頸

  1.網路流行語的衝擊

  從某種程度上看,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遇到全新的挑戰和機遇,這是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網路流行語所達到的目的上看,網路語言的豐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和豐富現代漢語的詞彙量和表現方式,對現階段我國漢語的發展帶來全新的變化。而另外一方面,網路所流行的語言展現其獨特的個性化,方式上也是獨具匠心。網路語言在表現形式相比傳統的語言來說,其語言表現形式更加獨特,符合人物內心的情緒,極容易受到廣大受眾的關注,有利於促進現代漢語言文學的發展。例如,“校內體”和“咆哮體”等諸多的語言表現形式的出現,這就是表現出網路流行語內涵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但是,網路流行語作為一種不規範的語言形態,在給予受眾歡樂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意識形態造成極大的衝擊,尤其是體現在傳統的道德觀念、歷史文化和群體觀念等秩序方面造成嚴重的破壞。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一種異化,改變了受眾對中國傳統漢語的使用習慣,例如“腫麼了”、“偶”等此類的流行語,這不僅僅是對漢語用語習慣的改變和顛覆,給中國傳統漢語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是對正確的漢語語序和用語習慣等方面的發展造成不利。同樣的,新媒體環境下,網路流行語的傳播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這通常體現在其具有無邊界、超媒體、跨時空和數字化的特點。為激發受眾寫作慾望,通過這種“超文字結構”可大大拓展文字創作表現空間和個性化的表達空間。而且,在受眾方面,人們更願意使用網路平臺來進行諮詢,進一步接收資訊,之後便進行交流,這樣對紙質媒體的使用程度也就逐漸減少。從網路發展階段來看,人們在早期的網路郵件、手機簡訊逐漸過渡到SNS社群網站的交流,到現在為止,人們更願意使用微博和微信等方式來傳達自身的看法,在交流方式上也更加複雜和多樣化。

  2.受眾地位和作用的變化

  在網路時代的今天,網路語言的發展給受眾的地位和作用帶來全新的變化,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網路平臺的傳統角色。並且,在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科學發展下,受眾總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大眾傳媒所傳遞的資訊,並沒有很好地同傳媒主體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樣就使得受眾沒有發聲的權利。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隨著網路流行語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用語習慣和書寫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更多使用電子方式來進行書寫,對於傳統的紙質傳媒逐漸淡化,這樣就會造成人們一提筆就忘字,如“稀飯”等一些網路用語就是人們利用電腦打字錯誤而流傳出來的。同樣的,正是由於對電子媒介的依賴程度越大,使得漢語言文學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沒有從紙質媒介中真正探究到漢語言文學的內涵,從而忽略了漢字獨特的魅力。從長期來看,這樣就會嚴重影響漢語言文學的健康發展。而且,隨著媒體表達缺乏把關,網路傳播現在日益變得自媒體化,希望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路傳播言語內容碎片化、謠言化。而且其傳播短時間可能給受眾造成影響,帶來了資訊上的垃圾,同樣的,長久的碎片化資訊可能形成一種碎片化的思維方式,顯得缺乏深入的邏輯思考和思維形式,明顯不利於漢語言文學思維方式的發展。從新媒體環境下的角度看,新媒體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年輕人,並已經逐漸成為中堅力量。這種碎片化的思維方式,對於培養新時期的漢語言文學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3.漢語言文學教學知識脫離現實生活

  在當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發現,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上只是作為一種平面知識的傳授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就必然決定著漢語言文學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漢語言文學的本質,即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是對人們生活詞語總結過程,因而也就更沒有重視新一代學生對漢語言獨特的感知方式。我們都知道,當前的學生都是在新媒體環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閱讀習慣、感知方式和趣味性,而在面對新一代的媒體時代中,我們唯有保持漢語言文學理論教學的傳統性和理論性,若沒有實現漢語言文學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也就無法很好地實現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目標。所以,只有要充分融合漢語言文學和新媒體技術,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漢語言文學的健康發展。

  二、漢語言文學傳播在網路平臺資源中的特徵

  1.網路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和便捷性

  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必須要依賴網路教學資源。通過網際網路的連線,使得各種資源在網路上進行共享,這樣就能夠助力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路,找到一切所需要的資料,這樣就能夠通過光碟、錄影等媒介載體進行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極大降低了尋找資料和儲存資料的時間。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按照自身學習的方式進行有效整理,融合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可以打造出獨特的漢語言文學體系。

  2.網路教學資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們可以通過網路上的教學資源,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來進行編排,這樣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結構順序進行整合。換種角度看,就是可以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知識的資料庫而存在。如,我們可以加強漢語言文學口語知識的練習,將諸多名家口語集錦放在專門的地方,通過網路平臺將自身所需的資料進行整合,最後才能更好地變成自身的知識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漢語言文學課堂上進行相關的練習解讀。

  3.網路教學資源中實現對漢語言文學的互動性

  通過新媒體的發展,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同樣也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必然要依託網路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將任務逐一分配下去,這樣不僅僅能夠節約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對於實現漢語言文學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如何解決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發展問題

  1.對漢語言文學教學上的規範,逐步引導學生更好地看待網路流行語

  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漢語言文學也在不斷追求發展,使得人們在對漢語使用習慣進行不斷變化。在對待網路流行語上,我們一定要辯證看待其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即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用法,衍生出新的語義,同樣的,網路流行語能夠為漢語發展創新了發展形勢。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網路流行語的發展水平和程度完成不在同一個的檔次上,在有些網路流行語上,可能符合漢語的發展規律,但是也有的不一樣。在網路流行語受眾主體上看,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為主,但是學生知識水平不高,對網路流行語沒有科學的認識,這樣就使得網路上流傳的語言沒有形成規範性,嚴重違背了漢語言文學詞語的發展。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適當地加強漢語規範化知識的教學,逐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網路流行語的重要性,及時幫助學生,尤其是要加強初高生對網路流行語的全面認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會控制和吸收相應的網路流行語,主動讓網路流行語符合當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規範。

  2.基於網路平臺提升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主觀能動性

  現階段要想更好地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穩健發展,我們就必須要緊密依靠網路平臺,打造現代化的漢語言文學。而且,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變化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當務之急,便是如何來促進多媒體網路技術為漢語言文學發展奠定基礎,如何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這些方面都是顯得越來越重要。眾所周知,多媒體網路技術最主要的優勢在於資訊資源庫非常龐大,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起來,便可以進一步滿足學生自身個性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好學生的潛能。進一步開發漢語言文學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潛能,而身為漢語言文學教師,就必然要能夠靈活地運用網際網路和校園區域網,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提供嶄新的平臺,為校園主動營造良好的漢語言文學氣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課堂上的講解、個性化的輔導等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構建。3.合作教育的運用在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採用老師為主導,同時進行單方面的知識傳播,這樣對這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為此,只有在網路環境開放的情況下,逐步建立一個多元性和多樣化的合作式教育,學生才可以通過網上將自身所遇到的問題反饋給老師,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尤其要注重開展多樣性的合作學習活動,其中就包括辯論、評論等一些話題性活動,進而可以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漢語言文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