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圖書館資訊資源共建共享投資成本探討

  [論文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資訊資源 共建共享 投資成本

  [論文摘 要] 本文分析了網路環境下圖書館資訊資源共建共享中的投資成本問題,投資成本具體可分為為獲取資訊而發生的成本、資訊的技術成本、使用者成本、管理成本、外部成本和機會成本等。
  
  在網路環境下,實現以圖書館為連線紐帶的資訊資源共建共享,是資訊資源作為公共物品的特有性質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國近年來已經建立了若干種資訊資源共建共享系統,對提升資訊資源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訊資源共建共享的投資在時間程序上可分為共建階段和共享階段,在共建階段,需要付出機會成本,需要建立圖書館、購置圖書、購買計算機等硬體裝置和相應的軟體,在共享階段則需要支付圖書館人員的工資、管理費用、書籍的倉儲保管費用、電子資料的維護、軟體的維護費等。具體說來,投資成本可具體分為獲取資訊而發生的成本、資訊的技術成本、使用者成本、管理成本和外部成本、機會成本等。
  1.獲得資訊發生的成本
  資訊的來源無非有兩種,一是進行蒐集,將原來不是資訊的要素變成資訊,二是從外部購置已有資訊。從這方面來看,因獲取資訊而發生的成本可分成資訊蒐集成本和資訊購置成本。資訊蒐集成本是指蒐集、形成、儲存資訊資源的成本。資訊資源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經過經過一定的渠道進行蒐集、儲存而形成的。如某某教授在某大學演講,這個過程會產生資訊,但只有將這個演講過程記錄下來,儲存成電子資料,可被其他人利用的資訊才能最終得以形成。而將演講過程錄下來,需要委派人員,需要支付拍攝費用和整理費用,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將資訊儲存下來,需要介質,需要燒錄裝置,也需要電力,這些都是成本。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明,但這個說明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對一般意義上的資訊蒐集也是成立的。從一般意義上來說,資訊蒐集成本應該包括資訊的開發過程中所耗費的所有成本,包括付出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等。
  資訊的購置成本則是指為了購置資訊資源而付出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等。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資訊的更新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資訊在人們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中源源不斷地湧現出未,單憑蒐集資訊,遠不能滿足使用者對資訊獲取的需求,大部分資訊都需要通過購置來獲得。購置資訊就成為了資訊的主要來源,相應的,資訊的購置成本就成了“獲取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
  2.資訊的加工成本
  資訊的加工成本是指將資訊做一些技術上的處理,便於使用者使用而付出的成本。可以分為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等。比如對原始文獻進行加工形成二次文獻、三次文獻,製作索引、概括、綜述等,也包括對現有文獻進行分類、製作關鍵詞、製作研究報告等。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和時間,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本,成為總投資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3.資訊的技術成本
  資訊的技術成本是指利用資訊科技的方法對資料進行處理***例如儲存、傳輸、使用***而花費的成本。傳統的的資訊科技成本主要是指因傳統介質書籍和材料的儲存和保管而發生的成本,例如圖書需要書架和和空間來進行放置,膠片影音資料更是需要儲存在黑暗,恆溫的狀態。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傳統的資訊共建共享技術成本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的資料資訊,不僅會帶來儲存成本,還包帶來傳輸等成本。現在資料資訊的形式主要是電子資料,可以刻錄在光碟或硬碟上進行儲存,而購買光碟和硬碟的支出就構成了成本。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資訊的收集、加工、儲存,交流、使用實現了電子化,這相對以前的傳統的處理方式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資訊資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資訊科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作為資訊科技的一個新的應用領域,依靠資訊科技,無益會大大提高資訊資源共建共享的效率。傳統的資訊科技成本依然存在,但由於其是沉沒成本,即無論共建共享存不存在,它都會存在,因此,可將其看做是無關成本。在公共資訊共建共享方面使用資訊科技,必須要實現網路化和自動化,要自己架設伺服器,購買頻寬,並請專業人員維護,這一切都要發生成本。具體說來,資訊科技成本包括硬體成本、軟體成本、網路費用、維護費用。
  (1)硬體成本
  硬體成本是指與網路儲存和應用自動化相關的計算機硬體投入。它主要包括電子計算機、伺服器和伺服器冷卻設施、網絡卡介面卡、光纖、儲存陣列、集線器、交換器、冗餘電源、電纜配置、備用伺服器和配件等等。在購買這些硬體裝置的時候,不要盲目求大求好,而是應該在本館的預算範圍內,本著夠用就好的原則,以用定需合理採購,在確保好用、夠用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成本,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硬體的採購是一門學問,高價不代表高質,也不代表好用。根據木桶理論,硬體的最終效能受最差的配件限制,因此一定要注意均衡搭配,要本著按需定製,節省節約的原則進行採購。
  ***2***軟體成本
  軟體成本是指以硬體為載體讓硬體裝置運作併發揮效用的作業系統、系統軟體、防毒和安全軟體、應用軟體、管理軟體等虛擬軟體產品。硬體是軟體的軀體,軟體是硬體的靈魂,無論是缺少了軀體還是靈魂,機體的功能不能實現、效能得不到發揮。因此,定製一整套和硬體相配套的軟體是很有必要的。
  ***3***網路費用
  網路費用是指將伺服器和微機接入全球資訊網所需要繳納的費用,為了保證網路的通暢執行,建議採用專用的有固定頻寬的光纖網路。網路的配置也用本著夠用即好的原則,不要盲目追求大頻寬,造成網路資源浪費。網路費用一般是定額的,按月或按年繳納,一般不會有什麼大的波動,因此網路費用可以看做是固定的期間費用。需要注意的是,伺服器的連線方式、網路的分配方式、乃至網路軟體的優劣與否都影響了網路執行的效率,對它們的配置和維護需要較高的門檻,因此應該聘請專門的人員進行諮詢和實地指導。
  ***4***維護成本
  維護成本是指對系統的硬體和軟體進行維護,以保持其正常、高效運作而需要付出的費用。圖書館的資料系統是非常龐大的,其軟體構成和硬體構成都是非常複雜的。具體說來維護成本一般包括:經常性檢查成本、系統優化成本、故障排除成本、易耗品更迭、軟體和硬體升級成本等。由於維護一般是定期進行維護的,維護成本一般認為是相對固定的,但當軟體和硬體進行更新換代升級或者出現故障時,維護成本會突然上升,在做成本考核時要考慮這一特點。為了使成本管理更加有效、使突然出現的成本負擔不影響總體評價,要使用例外原則。
  4.資訊的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為了使圖書館保持良好運作,所需要付出的管理方面的成本。管理成本又可以細分成決策成本、控制成本。決策成本是指圖書館對不確定未來,做出決策而花費的成本。這些決策不僅包括投資、訂購方面的大決策,也包括屬於微調性質的小決策。圖書館在進行各種活動時,都要遵循以下步驟:確定目標、提出不同的備選方案、對備選方案進行評估並作出決策、對決策的效果進行評價並總結。這四個步驟都要耗費大量的物力、人力資源和時間,它主要包括各共享單位問的協調、共享單位內部各組織和機能的協調、以及對各義務館的監督等等。這些協調和監督、控制需要具有較高業務素質的管理人員、牽涉到每一件具體的事情,因此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要形成成本。
  5.資訊帶來的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是外部性的一種,是指由於共建共享的存在,而產生的對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或引起第三方成本的增加。共建共享將資訊資源整合在一起,以便於使用者使用,但是這樣一來,就更容易產生大的安全問題。一旦資料庫被黑客攻陷,會造成資料的大量損失。如果黑客將資料散發,那麼資訊的版權將得不到保重,此外,共享會帶來使用者的增加,因此帶來的等待時間的增加,會直接導致使用者成本的上升,如果造成網路堵塞,那麼後果會更加嚴重。
  另外,在資訊資源的共建共享過程中,為共享單位的裝置、設施等付出的投資也可以用到其他方面。那麼,用到其他方案所能帶來的收益就是公共資訊共建共享的機會成本。
  參 考 文 獻
  [1] 曲盛.網路環境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策略[J].高校圖書情報論壇,2007(3)
  [2] 趙永幸.試論圖書館資訊資源共建共享[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17)
  [3] 吳偉莉.資訊化時代資訊資源共享[J].黑龍江科技資訊,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