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際貿易政策結課論文

  國際貿易政策的規律大體上是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交替執行,而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振幅越來越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糧食國際貿易政策及其影響透析

  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麵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問題;國際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保護

  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佔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餘三部分的用量較大。

  1.口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後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佔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佔一半的局面。

  2.飼料工業用糧

  目前,全國工業飼料用糧總產量達到68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據專家測算,我國現代工業飼料中消耗的糧食比例約65%。按此比例計算,所消耗的糧食已高達4400萬噸以上。但是飼料用糧總的來說在糧食消費總量中佔的比例較小,只有8.7%。

  3.工業用糧

  因為糧食價格低廉,釀造、製藥、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業大量增加糧食的消耗量。發酵工業中味精、檸檬酸、酶製劑、酵母、澱粉糖等產量1980年為25.3萬噸,1998年為166.3萬噸,從1990年至1998年共增長了2.4倍。白酒行業每年生產白酒600萬噸,以每市斤白酒耗糧3市斤計算.就需要消耗糧食1800萬噸。工業用糧佔糧食消費總量超過四成,為42.2%,在我國糧食消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我國幾年糧食消費增加主要是工業用糧增加所致。

  二、WTO框架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未來農業發展政策將置於WTO的框架之下,農業管理部門必須減少對部分農產品市場的干預和保護。這對基礎脆弱的我國農業而言,在短期內無疑將遭遇較大的衝擊。我們如何按照WTO的基本框架,未雨綢繆,適時調整農業生產和貿易政策,以趨利避害就成為當務之急。

  農產品貿易納入WTO管理後,各國以價格支援為主的傳統保護方式出現了重大調整。1996年美國製定了《聯邦農業發展與改革法》對以前的農業政策作了重大修改。7年內將逐步取消對農場主有關價格和收入支援方面的一切補貼;設立“生產靈活合同補貼”來代替原有價格支援補貼;取消農作物耕種面積;提高了政府貸款利率,取消農場主擁有的儲備計劃。歐共體則對原有的共同農業政策進行系統改革,通過降低農產品價格刺激消費並凍結一部分穀物耕種面積以控制生產,實施了保護和開發環境的農業保護政策等。

  三、WTO框架下中國糧食政策選擇

  ***一***要把糧食作為貿易保護的重點

  首先要儘可能地給糧食保留較高的關稅水平。如果糧食關稅要價太低,國內生產的糧食無法與國外糧食競爭,穩定國內糧食生產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其次,要主動地調整農產品進口關稅結構,建立合理的農產品關稅體系。目前我國農產品關稅稅率設定很不合理,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數量很大,但關稅很低,而許多小商品進口數量較少,關稅設定卻很高。在進入WTO的談判中.在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措施轉換時,我們應採取“放小保大”原則。再次,採取關稅配額政策,對配額內的糧食進口徵收低關稅甚至於零關稅,對超過配額的糧食進口徵收高關稅。

  ***二***加大對糧食市場巨集觀調控力度

  一是從主導市場出發,著重抓好糧食的吞吐工作,以省或中心集散地為單位,建立糧食儲備週轉機構,及時有效地發揮調控糧食市場的職能。二是加強倉儲設施建設,提高糧食吞吐能力和調控市場的餘地。三是中央政府應作為行政領導者和法律中介人,強化糧食產區與銷區的權益責任,協調好產銷關係。四是注意調整糧食收購比例。五是各級政府應重視對廣大農戶的市場資訊引導和生產科技服務,合理組織農業生產。

  ***三***加強糧食風險基金建設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還不完善,農業保險水平還很低.農業保險執行遠遠不能適應WTO框架下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業巨集觀政策要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問題,把農業保險制度和體系建設列入政府農業巨集觀政策的議事日程,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業保險制度和體系,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農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總結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和經濟安全的重要商品。糧食安全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的重大戰略}生問題。在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通過加強糧食巨集觀調控。中國糧食市場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中國糧食供求形勢和價格走勢更加複雜,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糧食巨集觀調控,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任務仍然艱鉅。各地政府必須抓緊時機,根據國家和本區域糧食流通規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糧食倉儲設施,建立地方和農村糧食儲備,形成中央、地方和農村三個層次的儲備體系以滿足收購和緊急情況下糧食供應的需要。

  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如果依賴外國必將受制於人,所以中國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解決糧食供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調劑國內糧食餘缺和品種結構。搞好糧食進出口調控。根據我國糧食供求趨勢、產銷特點、資源狀況和國際市場情況,要重點保證口糧基本自給,個別品種適當調劑。注意進口市場的多元化,減少糧食對外地市場的依賴度。總之,中國糧食是個大問題,中國糧食的國際貿易政策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加入WTO後,中國應根據WTO的相關規則來調整糧食的貿易政策,以更好的適應國際潮流。

  範文二:國際貿易政策保護論文

  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範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後,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後,應如何在巨集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衝昏了頭腦。

  1從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看貿易政策的保護性

  世界範圍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一般分為5個階段: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是同一時期後起的德國和美國,則在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影響下,基於他們特定的對外競爭條件,主張運用貿易政策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為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催化劑。

  ***4***戰後世界貿易自由化傾向時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貿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戰後的貿易自由化傾向與自由競爭時期的貿易自由主義有所不同,並不強調全面的貿易自由,而是一種有保留的貿易自由,它並不完全排斥貿易保護政策。

  ***5***關貿總協定***GATT***條件下新保護主義時期1973年的能源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高失業率,給發達國家經濟以沉重的打擊,使各國貿易政策開始脫離過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轉向以管理為主要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引發了全球性的保護貿易浪潮。

  從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演變的幾個階段不難看出,國家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主要4點:一是在GATT前的各國貿易政策無多邊貿易協議的束縛,各國制定的對外貿易政策完全依據本國利益,這樣極易產生貿易保護的做法;二是歷史上儘管若干次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護性的貿易政策在時間上占主導地位;三是保護性是貫穿國際貿易政策歷史演變的一條“紅線”,即使歷史上自由化佔主導的時期也仍然有貿易保護的影子;四是20世紀50年代倡導自由貿易,並訂立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以約束各國的保護措施,但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沒有因為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而改變。2002年3月,美國對鋼鐵啟動201條款,對來自歐盟、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的鋼材進口徵收關稅最高達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於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並用擴充套件後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願望就很難實現。於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採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麼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於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麼為什麼美國布什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於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製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後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於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並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並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於國內政治壓力,布什政府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可見貿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2.3貿易政策國際協調不能改變貿易政策的保護性質

  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促進了貿易政策的國際趨同化。自二戰以來,雙邊貿易政策的協調,區域性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致力於國際貿易體制的多邊貿易政策的協調,使各國貿易政策趨於統一,體現了全球經濟關係的秩序化,給各參加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無論是哪種協調,貿易政策的本質始終具有保護性,即貿易政策的目的——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係,沒有根本改變。就拿WTO這一多邊貿易的最高成就來說,仍然改變不了各個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

  ***1***自由貿易是個謊言WTO規則的制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決定分量,由於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貿易談判***貿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國家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才是貿易談判的實質。

  ***2***WTO的例外條款和規則,為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據由於貿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範圍內保護本國利益,同時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國利益。因此,國家貿易政策的目的***在沒有一個足夠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約束條件下***,決定了這種例外條款和規則就會必然成為貿易保護的依據。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開的高度保護的行業農業、紡織業,便是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開的保護產業。但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發達國家中相對比較劣勢的產業。

  3WTO條件下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

  3.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

  “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後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後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則的例外,是指協議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規定的,但無論哪項協議,都是由一些規則和規則的例外拼湊起來的,這些規則的例外實際上就是承認這些方面的適當保護。這些保護都是公開的,這實際上也是國際在多邊貿易談判中實力較量的結果。

  一般認為,在WTO下的多邊貿易談判中的“敏感行業”,是自由化較緩慢和最不徹底的行業。如農業、紡織業、服務貿易領域,一直是各主要發達國家“公開型”的貿易保護的領域。

  在WTO條件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公開型”貿易保護的手段有兩種:一是運用高關稅限制進口;二是利用各種各樣的非關稅壁壘。國內的價格支援就是常見的公開型保護措施之一。國內支援的名目繁多,例如國內補貼、價格管理、出口補貼和綠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隱蔽型”的貿易保護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開型”貿易保護外,還有十分重要的“隱蔽型”貿易保護。“隱蔽型”的貿易保護是與“公開型”的貿易保護相對應的,以“反傾銷壁壘”為代表,還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這類壁壘的特點是它們往往本著人類的共同利益的原則制定出來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則”、“保護生態和人類健康”等原則,這些原則本意確實是好的,但現實情況則是它往往會成為某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保護貿易政策的依據。事實上這種“隱蔽型”的貿易保護措施,現在已經成了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主要工具。

  “隱蔽型”的貿易保護的手段包括兩類:一是徵收高額關稅,如加徵高額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二是禁止進口甚至就地銷燬,這主要是不符合國家的檢驗檢疫標準、環保標準等而採取的措施。

  4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體系的必然性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國際分工處於不利的地位,貿易利益相對較小。無論是過去還是在現在的WTO條件下,各國的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不能幻想WTO會真正無私地給中國一個穩定的、自由的貿易環境。WTO下的保護更具進攻性、系統化、法律化,更加難以對付。

  加入WTO後的中國,首先,在保護國內市場方面應該好好地向發達國家學習,制定出中國的一套有利於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其次,對中國國內各產業來講,加入WTO對它們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的。作為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協調好各個階級、階層的利益,維護社會的穩定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入世承諾,而忽視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協調,必將產生嚴重的政治後果。而要協調入世對各行業帶來的利益不對等也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制定相應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適當保護措施,而且這也是各個國家普遍採取的對策。

  4.2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體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規則的例外給各個國家制定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據。因此中國加入WTO後,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保護貿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協議和規則並不十分嚴密,存在漏洞。這使得國家可以根據這些存在漏洞的協議制定本國的很容易成為保護措施的貿易法律,如反傾銷協議的模糊性漏洞,就成為各個國家貿易保護的工具。中國也可以利用這些協議的不完善來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法規。

  第三,新型的貿易保護手段***如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標準、綠色壁壘、技術標準壁壘等***,我們的技術水平差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利用技術手段,也可以利用別的優勢建立起中國特有的壁壘。前些年中國肉雞產業受到外國的極大衝擊,當時就有人提出要對肉雞的進口採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據規定每隻肉雞的雞毛渣平均不能多於500根,因為中國採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雞毛渣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用機器拔毛後剩下的雞毛渣要少,這樣的規定對我們是有利的。

  總之,WTO不是一個貿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許“合法”地保護,而且它使貿易保護更加系統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則和“例外”條款構造中國“隱蔽型、新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

  在WTO條件下,關稅手段和“傳統”的非關稅保護措施,是要受到限制並最終要取消的,於是各國紛紛轉向“新型”***“隱蔽型”***的非關稅壁壘。加入WTO後的中國也必須順應這一趨勢,按WTO的原則和“例外”條款構造中國“隱蔽型、新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

  ***1***以加強和提高反傾銷、反補貼的能力建設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關稅壁壘***NTB***作為保護措施方面,發達國家早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側重點早已轉向以反傾銷為代表的“新型”的、隱蔽性強的NTB。根據中國加入WTO法律檔案,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和進口招標這3種傳統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國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餘部分也將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應以加強反傾銷能力建設為核心。從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對反傾銷的規定,到199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再到最近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應該說,中國在反傾銷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但是,中國的反傾銷隊伍還有待加強。

  反補貼也是比較新型的非關稅壁壘,也成為各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1989~1993年期間發起的反補貼案數目佔全球反補貼總數的比重高達93.2%。中國最近也頒佈了《反補貼條例》,但是,至今中國的反補貼尚無實際操作經驗,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2***積極穩妥地建立中國技術性壁壘體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術標準。雖然目前中國的整體科技實力還比較落後,但即使只能在個別領域制定出本國特有的、並且是國際領先的技術標準,也將極大地增強中國保護本國市場的能力。另外,WTO允許各國根據本國特點***如地理條件、消費習慣等***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準,對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加以利用。二是制定和完善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SPS***。雖然GATT中SPS協議鼓勵各締約國將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國際標準或指導原則接軌,但它同時也存在漏洞。由於其技術上的複雜性,這是一種隱蔽性相當強的非關稅壁壘。三是建構綠色貿易壁壘體系,又稱環保壁壘。即以環境保護為理由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口。中國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來抬高國內市場的進入門檻。

  需要指出的是,在WTO條件下在必要時候適當地保護本國產業,任務是艱鉅和複雜的,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說制定了幾部法律或法規就可以有效保護了。它需要國家各個部門相互配合,不僅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培養人才;不僅要制定保護性的對外貿易政策,更需要將它與國內產業政策結合起來考慮。
國際貿易政策結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