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掛包幫調研報告

  掛包幫是一項活動,指的是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一起看一下吧!

  篇1

  一、掛聯幫扶縣鎮村基本情況

  經與縣鎮黨委政府協商,明確彝良縣海子鎮中溝村作為雲南民族大學“掛包幫、轉走訪”的具體物件。

  ***一***彝良縣基本情況。彝良縣地處雲南省東北部的雲、貴、川三省合部的烏蒙山區,轄10個鎮、5個民族鄉,下設137個村***居***委會,2939個村***居***民小組。彝良縣地形東西窄,南北寬,自南向北傾斜,大部分地區被河流切割成侵蝕山地,形成了河谷、二半山、高山區三種地貌型別。境內有洛澤河、白水江和田黃河三大流域,是昭通市水資源比較豐富的縣之一。有煤、鉛、鋅、鐵、硫鐵礦、大理石、石英等礦產,其中煤炭資源儲量高達18億噸。彝良盛產天麻,是世界天麻原產地。由於諸多方面的原因,彝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十二五”以來,彝良狠抓扶貧專案和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爭取和投入了大量資金,組織實施了整鄉推進、整村推進、產業扶貧、信貸扶貧、易地搬遷、老區建設、溜索改橋等扶貧專案400多個,專案覆蓋全縣15個鄉***鎮***128個村2515個村民小組40萬人。雖然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受歷史、自然、社會等諸多因素影響,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仍佔全縣人口的33.5%,全縣貧困落後的狀況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扶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

  ***二***海子鎮基本情況。海子鎮位於彝良縣東南部,距縣城35公里,東與鎮雄縣杉樹鎮接壤,南與奎香鄉、樹林鄉毗鄰,西與角奎鎮接界,北與蕎山鎮鄰界。幅員面積196.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906畝,林地面積97984.33畝,其中退耕還林500畝,森林覆蓋率33.3%。,是一個典型的高山低溫潮溼、河谷乾燥帶風、春冬乾旱、夏秋多雨的山區農業貧困鎮。境內有8條河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1.8萬千瓦。全鎮轄大坪、花園、新營、海子、中溝、大田、瓦廠、新場、清河9個村,其中貧困村7個,全鎮有185個村民小組7894戶,境內居住著漢、彝、苗三種民族,總人口31685人,其中農業人口7812戶31114人,佔98.2%;少數民族2779人***彝族1392人、苗族1387人***,佔8.7%。種植業一直是群眾生活的主要來源,烤煙是全鎮的主導產業,另外全鎮核桃、大竹、天麻、花椒也有一定規模,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畜牧有豬、羊、牛等。海子鎮是一個典型的貧困鎮,雖然鎮黨委政府長年不斷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完成了一些民生工程,但目前全鎮還有貧困人口12566人,約佔全鎮人口的40%,扶貧攻堅任重道遠。

  ***三***中溝行政村基本情況。中溝村距離鎮政府駐地5公里。東鄰大田村,南鄰樹林鄉,西鄰新營村,北鄰海子村。全村總面積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1400米,是典型的山區村落,自然條件惡劣。中溝建制村轄9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25戶,3155人,其中苗族121戶,463人,彝族54戶,21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7個,貧困戶428戶,共1328人,貧困戶佔全村總戶數的51.88%;危房戶280,其中D級危房130戶。全村享受低保共452人,一類123人、二類187人、三類142人。全村總耕地面積4244畝,其中水田50畝,人均耕地1.35畝。全村山林面積7200畝。年經濟總收入390餘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36元,糧食總產量756220斤,人均糧食239.69斤。村裡有小學1所,6個班,教師12人,學生235人。衛生室1個,村醫生2名。建檔立卡貧困自然村7個,其中少數民族分佈在4個自然村共122戶587人。中溝村下設4個支部,有黨員68人。村裡19個村民小組農網已改造完畢投入使用,現在還有杉林村民小組正在改建中,村到村民小組公路已經修通,沿主線的分支線5條,22.5公里。由於路況太差,存在晴通雨阻,給村民出行及運輸等帶來極大的不便。人畜飲水尚未實施的還有9個村民小組,這9個村民小組飲水相當困難。村裡主要種植核桃、花椒,由於缺乏相應技術支援,產量低,不掛果現象突出。村裡主要養殖黃牛、山羊、豬、雞,均是農戶散養,沒有養殖大戶,沒有形成規模。中溝村經濟、社會發展極其緩慢,群眾生產生活艱辛,急需外界的幫扶。

  二、貧困原因分析

  按照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脫貧標準,彝良縣尚有貧困人口17萬人,海子鎮還有貧困人口12566人,中溝村有貧困人口1328人。因此,從縣到鎮到村,一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因災返貧現象突出。長期的經濟落後,再加上地處山區,地理環境特殊,地質構複雜,自然災害頻發,因災返貧、因災致貧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從海子鎮來看,水利利化程度僅為57.8%,尚有12355人未解決安全飲水問題;農村公路等級低、路況差、承載力弱。三是產業培育滯後,群眾收入低。中溝村經濟以農戶分散種養為主,絕大部分困難群眾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缺乏支撐產業,收入低。特色產業發展慢、鏈條短、覆蓋率低。四是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素質性貧困突出。中溝村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全村人均受教育僅為7.1年,特別是4個少數民族村寨還低於這個水平;醫療衛生條件較差,文化生活更是缺乏。調查組經幾天的實地調查和深入分析,認為經過幾十年的扶貧,掛包幫點到現在仍然如此貧困,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生活條件差是貧困的基礎性原因。環境雖然不是影響發展的唯一條件,但無法消弭環境對發展的重大影響。尤其是在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狀況下,自然環境成為經濟發展最根本的制約因素。彝良縣、海子鎮、中溝村現有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的高寒、邊遠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脫貧成本高、自我發展能力弱,扶貧開發的難度大。加上無災不成年的氣候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因災致貧返貧現象突出。基礎設施、人居環境、醫療衛生髮展嚴重滯後,因病致貧時有發生。

  ***二***產業化水平低是貧困的主要原因。農業產業化培育滯後,工業不發達,村集體經濟實力十分薄弱,在鎮村級表現得尤為明顯。農民收入來源主要靠傳統的農業種植,收入單一水平低。耕種機械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高。但每畝地的純收入較低,所帶來的效益不高。農村經濟仍然以分散經營為主,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導致收入水平低、增收空間小。

  ***三***思想觀念落後是貧困的關鍵原因。一是許多村民缺乏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意識觀念,存在對教育的短視行為,導致許多本應接受教育的青年和兒童過早在家幫助農活或外出打工。現階段彝良在各階段的學生應有10餘萬人,但初中學生才7000餘人,高中只有3000餘人,上大學人數更少。二是部分村民混淆了脫貧的主體,認為扶貧是國家的事,對國家扶助抱有過高的期望,某種程度上削減了自力更生的思想,滋長了等靠要的意識使幫扶變成了應扶。三是基層幹部思想觀念陳舊,缺乏扶貧的動力,對村級發展沒有想法,更談不上規劃,對扶貧工作不積極不主動,說困難多,等靠要多,對發展謀劃少,自覺組織群眾進行建設更少。

  ***四***文化素質低是貧困的根本原因。彝良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6年,貧困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低更低。彝良有10萬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沒能較好地轉化為資源優勢、人力資本,文化水平低帶來了嚴重的小農意識,缺乏市場思維、競爭思維和創業思維,思發展、謀發展,想脫貧、要致富的自我發展意識薄弱,影響了扶貧效率和效果,由此產生的素質性貧困問題突出。

  三、思考與建議

  調查組經過仔細思考深入討論,認為,從根本上講貧困是一種手段、能力和機會的缺乏,而手段、能力和機會的獲得取決於素質的提升。因此,要克服貧困,就要給貧困者素質以扶持,不應該僅僅被動地進行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的改變,更應該主動地提供貧困群眾能戰勝貧困的手段、能力和機會。為此,學校要充分發揮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從改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入手來打響扶貧攻堅的第一槍,建議學校從以下十四個方面來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

  ***一***完善工作機制,制定精準幫扶措施。學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扶貧攻堅工作,已經成立了校黨委書記陳魯雁、校長彭金輝為總召集人,其他副校級領導為召集人的學校“掛包幫、轉走訪”工作聯席會議,負責相關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統籌協調。學校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選人派人的工作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扶貧攻堅的長效機制和精準幫扶的措施。

  ***二***實施“一包一幫三掛一”和“一包一幫二掛一”。進一步明確幫扶的方式方法,根據精準幫扶的要求,實行“學校掛點、校領導包村、處級幹部幫戶”的原則,實施“一包一幫三***二***掛一”的“掛包幫”模式開展扶貧工作。即原則上1名校領導掛包1個自然村、幫扶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掛聯1名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學院、部門在分管聯絡的校領導掛包的自然村內,1個或2個學院部門掛包1個村民小組,1名處級幹部對幫扶2戶或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掛聯1名貧困家庭中小學生。

  ***三***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幫扶措施。包戶幹部要儘早深入彝良縣海子鎮中溝村,與幫扶貧困戶對接,進行實地調研,認真填寫《雲南省貧困村訪談問卷》和《雲南省貧困戶訪談問卷》,掌握特困戶、低保戶、孤寡老人、病殘人員和失學兒童等情況,完善建檔立卡資料,宣傳扶貧相關政策,加強觀念引導,逐步轉變等靠要思想,掌握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制定幫扶措施,使幫扶工作真正做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四***掛牌幹部黨性教學基地,互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學校可在海子鎮建立幹部現場教學基地,一來可對學校幹部進行黨性教育;二來可幫助當地提升鎮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以黨建帶動扶貧工作,使扶貧工作進一步強起來,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有力組織保證。

  ***五***明確選派村第一書記的責權。把中溝村的第一書記作為試點,要明確第一書記第一,承擔中溝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扶貧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同時賦予其第一責任人的權利,實行責權對等,解決責任不明確,權利與職務不對等所可能導致的消極、怠工行為。

  ***六***積極協調政策和專案。建議學校集全校教職工的各種社會資源,為中溝村積極協調國家、省、市、縣的危房改造、特色農業種植、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專案。

  ***七***發揮雲南民族幹部學院的優勢,培訓縣鎮村幹部。學校應發揮雲南民族幹部學院的優勢,為彝良縣每年舉辦一期科級以上幹部培訓班,按需定製教學內容;每年選調海子鎮的鎮、村幹部到雲南民族幹部學院相關班次跟班學習培訓,以提升幹部的理論水平,開闊基層幹部的視野,拓新干部的思維,為扶貧攻堅工作提供高素質的人員保障。

  ***八***開展技術培訓,提升村民的勞動技能。根據海子鎮中溝村的實際需求,聘請核桃、花椒、竹子、天麻等經濟林木和農產品方面的專家到海子鎮開展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等方面的諮詢、培訓,提高貧困戶的勞動技能,提高農林作物的產出水平。

  ***九***開展教師培訓,提升鎮村教師的素質水平。針對鎮村小學教師缺乏,師資水平低的現狀,學校可開展支教扶貧,同時依託教育學院及國培計劃對中溝村中小學教師進行雙語教學及專業教育培訓。

  ***十***開展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多層次提升村民文化水平。成人教育學院可在彝良設立辦學點或藉助昭通辦學點,依託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對當地進行成人教育、職業培訓,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質。

  ***十一***簽訂學校與彝良的戰略合作協議。學校可與彝良商議相關的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學校和資源,盡最大努力幫助當地培養高層次人才,儘可能對彝良的扶貧攻堅工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十二***設立獎助學金。一是針對彝良縣或海子鎮在我校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生,預留專項助學金名額;二是每年籌措5萬元在中溝村中小學設立雲南民族大學獎助學金。

  ***十三***每年籌措100萬扶貧專案經費和50萬掛包幫工作經費,用於基礎設施的定向建設。每年籌措100萬扶貧專案經費用於海子鎮、中溝村的學校、衛生醫療等基礎設施、裝置的完善。建議學校每年籌措50萬元掛包幫工作經費,其中45萬元用於7個自然村的掛包幫工作經費,5萬元用於駐鎮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的日常工作經費。

  ***十四***設立固定捐贈點,購買新能源爐,贈送棉被,幫助貧困戶安度冷冬。走訪中,許多困難群眾用破灶做飯,煙熏火燎,睡的是破床,蓋的是破舊棉被。鑑於當地冬季寒冷,建議學校抓緊從今年的扶貧經費中支出部分經費購買新能源爐,連同後勤服務產業有限公司提供的棉被,儘早發放到貧困群眾手中。另外,學校可設立相對常態化教職工捐贈點,相對固定地動員、接受教職工捐贈衣物、行李等生產生活物資,用於捐贈到海子鎮及其中溝行政村。

  通過此次實地調查,我們認識到扶貧攻堅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我校應立足長遠,充分發揮優勢,把幫助困難群眾脫貧的真情放在心裡,把扶貧攻堅任務扛在肩上,針對掛點和幫扶村寨和農戶的需求,制定相應能解決問題的措施方案和行動計劃,按照李紀恆書記的要求,負起扶貧攻堅責任,拿出過硬辦法,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扶貧,以“三嚴三實”的作風推進工作,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篇2

  今年八月以來,xx鎮深入開展了“掛包幫、轉走訪”結對幫扶實踐活動。xx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全體職工在xx主任的帶領下趕赴裡文村,貫徹落實“掛包幫、轉走訪”精準扶貧工作,歷經兩天時間,我們一行11人共計完成60戶幫扶物件的調查摸底、溝通訪問及資料填寫任務。通過實踐,以及學習交流,我對“掛包幫”活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現將個人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 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要始終保持黨員先進性、純潔性,通過學習實踐,不斷加強為民服務的能力,勇挑重擔,為困難群眾辦實事。由於xx鎮經濟發展滯後、公共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群眾增收難,部分群眾很難擺脫貧困,鎮黨委政府通過研究決定,在這些困難群眾中,認真篩選物件,進行一對一幫扶,通過宣傳惠民政策、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技致富資訊、籌措資金、為貧困戶購買生產資料、扶貧開發等方式,讓困難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步入康莊大道。

  二、加深對幫扶群眾的感情,提高認識,踏實工作,樹立鎮直單位幹部的良好形象。

  新形勢下農村工作時間緊、擔子重、要求高,作為農業科技人員,就得全心全意投入到三農工作中去,就得舍小家顧大家,哪怕自己有困難,也要心繫群眾,努力為群眾辦事。有人說,村裡的困難戶還有那麼多,你們能幫得了嗎? 我就想: 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也要盡力去做,能幫一戶算一戶,先幫最貧困的,為他們解決點實際問題,同時也倡導社會各界投入到幫扶助貧中來,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能讓貧困戶擺脫貧困,過上和諧幸福生活。只要我們心更細一點,工作更實一點,方法更多一點,盡力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通過一對一幫扶,帶動群眾提高認識,樹立自信。我時刻牢記,只有把各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爭創團隊氛圍好,辦事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的事業單位。

  三、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時效性。

  要改變農村貧困落後的面貌,必須更好地為當地群眾服務,我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農村發展做貢獻,做到辦事公道正派,更新業務知識、積極助貧扶弱,我相信解決貧困的根本出路在發展,只有發展好了,才能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只有群眾擺脫了貧困,才能圓滿完成“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的預定目標。

  總之,作為事業單位幹部,要以“三嚴三實”為目標,俯下身子聽民意、放下身段接地氣,一方面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另一方面從基層和群眾中汲取養分、提升自身。只有心繫群眾,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進與群眾的感情,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只有依靠群眾,才能找準我們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制定整改優化措施,切實做到主動服務不推諉、協調服務不扯皮、高效服務不拖拉、廉潔服務不打折,提升三農工作的社會滿意度。

  篇3

  按照鎮黨委政府“掛包幫、轉走訪”活動的要求,根據組織安排,我單位於20XX年9月20日到xx村開展“掛包幫、轉走訪”精準扶貧工作。

  兩天時間裡來,我們認真完成幫扶入戶調查工作,切實加強溝通聯絡工作,及時反映工作開展情況,前期調查工作穩步推進。現將個人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強化學習,轉變角色

  一是認真學習黨的農村工作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注重對中央一號檔案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深刻領會中央對農村工作的意見和措施;

  二是認真學習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涉農政策、法律法規及相關工作知識,從理論上不斷提高應對農村複雜工作的能力。重點學習“掛包幫”活動的各種政策及檔案,深刻領會開展該項活動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區的要求部署上去。

  三是積極向鎮、村“兩委”的領導和同事學習,瞭解如何開展基層工作、開啟基層工作局面方式方法。

  二、積極工作,認真落實

  為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規劃,確保幫扶村群眾真正得實惠,我與單位同事到幫扶村開展實地調研。摸清該村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農業生產等相關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當年幫扶規劃。

  三、上下聯絡,溝通協調

  積極主動做好與掛點領導、幫扶單位的聯絡溝通工作。主動向掛點領導、幫扶單位彙報幫扶工作規劃制定及工作進展情況,對農戶意見,及時反饋鎮黨委政府,積極做好銜接溝通工作,促進了“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的有序進行。

  兩天時間裡,通過與村幹部群眾的不斷努力,盡最大的工作熱情,為xx村的“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盡了一份微薄之力,使群眾得到了一定的實惠。更重要的是在與同事共同工作、生活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使我受益非淺,他們一心為民、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言行一致、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理論聯絡實際、密切聯絡群眾的優良傳統,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將一如既往,隨時保持與同志們的聯絡,並時刻關心、幫助xx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