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鳥

  在哪裡呢,就讓小編帶你們一探究竟吧!

  蜂鳥

  蜂鳥科*** Trochilidae***是雨燕目的一科,103屬329種。因飛行時兩翅振動發出嗡嗡聲酷似蜜蜂而得名。體型最小,羽色最鮮豔,並有金屬光澤;嘴細長而直,有的下曲,個別種類向上彎曲;舌伸縮自如;翅形狹長如槳;尾尖、呈叉形、或球拍形;體被鱗狀羽,大都閃耀彩虹色,雄鳥更為鮮豔;腳短,趾細小而弱。有14屬約315種,分佈於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並沿太平洋東岸達阿拉斯加。飛翔時,兩翅急速拍動,快速有力而持久;在最小的種類中,每秒可拍動50次以上。 善於持久地在花叢中徘徊“停飛”,有時還能倒飛如棕煌蜂鳥***Selasphorus rufus***。

  蜂鳥體型很小,能夠通過快速拍打翅膀***每秒15次到80次,取決於鳥的大小***而懸停在空中,也是是唯一可以向後飛的鳥。吸蜜蜂鳥 ***Mellisuga helenae*** 重1.8克,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還有一種典型的北美蜂鳥,紅喉北蜂鳥 ***Archilochus colubris***重量約3克左右,身長7.6釐米。蜂鳥中體型最大的是巨蜂鳥***Patagona gigas***,其體重也只有20克。蜂鳥的飛行本領高超,也被人們稱為"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等。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 。

  外形特徵

  蜂鳥體強,肌肉強健,翅槳片狀,甚長,能敏捷地上下飛、側飛和倒飛,還能原地不動地停留在花前取食花蜜和昆蟲。體羽稀疏,外表鱗片狀,常顯金屬光澤。少數種雌雄外形相似,但大多數種雌雄有差異。後一類的雄鳥有各種漂亮的裝飾。頸部有虹彩圍涎狀羽毛,顏色各異。其他特異之處是由冠和翼羽的短粗羽軸,抹刀形、金屬絲狀或旗形尾狀,大腿上有蓬鬆的羽毛叢***常為白色***。嘴細長,適於從花中吸蜜。刺嘴蜂鳥屬***Ramphomicron***和尖嘴蜂鳥屬***Chalcostigma***的嘴短,但是劍喙蜂鳥***Ensifera ensifera***的嘴極長,超過其體長21公分***8.25寸***之半。許多種類的嘴稍下彎。鐮喙蜂鳥屬***Eutoxeres***的嘴很彎。而翹嘴蜂鳥屬***Avocettula***與反嘴蜂鳥屬***Opisthoprora***的嘴端上翹。

  有些大型的天蛾***如蜂鳥鷹蛾***在白天活動取食花蜜時會被誤認為是蜂鳥。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標本室裡有蜂鳥的標本,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在20世紀初帶到輔仁大學***後併入師大***,全部為隨假剝製標本。經過近百年的陳放,但標本儲存得很完好,依然可以見到羽毛的亮彩。

  生長繁殖

  蜂鳥巢小杯形,由植物纖維、地衣和苔蘚構成,附著於樹枝、大葉片或岩石突出部。隱士蜂鳥屬***Phaethornis***某幾種的巢有一細莖懸掛在突出物的下面,或在洞穴、涵洞頂上掛著。巢兩邊放著泥土和植物,以保持平衡。產2個***很少1個***白色橢圓形卵,是鳥卵中最小的,但卵重約為雌鳥體重的10%。剛孵出的幼鳥無視力,身上無毛,由親鳥哺養,約3周後羽毛豐滿。

  雄鳥不參與建築巢穴,由雌鳥單獨作巢,蜂鳥的巢是杯狀的織物,通常懸掛在樹枝上、洞穴裡、岩石表面或大型的樹葉上。蜂鳥一次產兩個非常小的白色的卵。卵的孵化期通常為15-19天。在繁殖時,由雌鳥單獨作巢、孵卵和哺育雛鳥各項“生兒育女”任務。每窩產卵2枚***偶見3~4枚***。卵為橢圓形白色。兩枚卵的產卵間隔為48h。卵重為雌鳥體重的l/3。孵化期為14~23天。蜂鳥的巢,大多數為纖細胞的小型杯狀,懸掛在水平的小枝幹上;也有的在洞穴內作巢,還有的為紡織巢,用蛛絲懸掛在岩石表面或在大型的樹葉上***為棕櫚或樹蕨的葉片上***。蜂鳥的杯狀巢,杯深壁厚,由苔蘚和植物纖維交織而成,這有利於保持卵的孵化溫度以及幼雛的保暖。對於幼雛餵食時,雌鳥盤旋翱翔,將嘴伸入幼雛的喉中,灌注花蜜或小的昆蟲。喂飼時間有20~40天之久。蜂鳥的巢可以長時間使用。一年內可以產2窩,一年內產3窩的十分偶見。雌鳥一年後達到性成熟,雄鳥要在獨立生活數月後,就可以求偶和發出召喚嗚叫。

  對於蜂鳥壽命的研究資料比較少,大部分專家認為蜂鳥的平均壽命為4~5年。在人工飼養下,蜂鳥壽命可達10年,野外記錄的藍胸蜂鳥的壽命僅有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