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禮儀故事有哪些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中國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雖然歷經時代變遷、歲月滄桑,但其蘊含的人文精神仍是歷久彌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征程中仍將發揮巨大價值。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華傳統美德禮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美德禮儀故事:希憲禮賢

  【希憲禮賢】

  元廉希憲。卓見超群。不厚尊貴。獨禮斯文。

  【原文】

  元廉希憲、禮賢下士。劉整以尊官往見。公不命坐。宋諸生襤褸。袖詩請見。公延入坐。盡歡。既罷。人或問之。公曰。國家大臣。語默進退。系天下輕重。劉整雖貴。曾有犯上之行。諸生斯文。我不加厚。則儒術由此衰矣。

  尊富貴。輕貧賤。人之常情。而不知已失禮矣。然非謂尊貧賤而輕富貴也。亦惟視其賢不賢耳。亦非謂尊其賢而輕不賢也。蓋不賢者須化之為賢。故嘉善而矜不能。若以不賢致富貴者。則卑之可也。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一個姓廉名字叫希憲的很敬禮賢士。並且很謙虛優待讀書人。有個大官姓劉名叫整的去見他。廉希憲不叫他坐。有幾個前宋朝的秀才。衣服穿得很破很醜。袖子裡帶了所做的詩句去見他。廉希憲就邀他們入坐。大家談得很歡喜。這班人去了以後。人家就問廉希憲。這是為了什麼緣故。廉希憲說。凡是做國家裡大臣的人。或說或不說。和他的一進一退。都關係著天下的輕重。劉整雖然貴顯。可是他曾經有了冒犯皇上的行為。秀才們都是些斯文的人。我若不去格外的厚待他們。那末讀書的風氣。都要從此衰下去了

  中華傳統美德禮儀故事:朱熹閒居

  【朱熹閒居】

  晦翁莊重。敬慎威儀。自少至老。須臾未離。

  【原文】

  宋朱熹、字仲晦。自號晦翁。莊重能言。閒居、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於家廟及先聖。退坐書室。几案必正。書籍器用必整。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其威儀容止之則。自少至老。未嘗須臾離也。

  晦翁幼穎悟。父鬆指天以示。問曰。天之上何物。父異。授以孝經。封之。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幼時已不凡。至觀其平日行止。無時無地。不合於禮也。

  【白話解釋】

  宋朝有個著名的大儒家朱夫子。單名是一個熹字。表字就叫仲晦。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晦翁。他的為人。很端莊穩重。在朝廷裡又能夠很正直的說話。他在平日家居的時候。每每天色還沒有亮。他就起來了。穿好了衣裳相連的制服。戴了襆頭。著了方頭鞋子。到家廟裡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裡。几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齊齊的。有時候倦了休息。就閉了眼睛端端正正的坐著。休息完了起來。就整齊了腳步慢慢的走。他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節一直到老。沒有一些兒時候放棄了的。

  中華傳統美德禮儀故事:彥光易俗

  【彥光易俗】

  彥光立學。招致大儒。焦通禮闕。令其觀圖。

  【原文】

  隋樑彥光、為相州刺史。相州人情險詖。千變萬端。光招致大儒。每鄉立學。非聖哲之書不授。於是人皆刻勵。風俗大變。有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光令觀孔廟中影象。通悲愧若無容。因訓而遣之。卒為善士。

  彥光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遷相州刺史。盡力提倡禮教。卒至大變其俗。焦通禮闕。令觀孔廟中韓伯俞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對母悲涕之像。通遂自愧無容。卒以改善。愈見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白話解釋】

  隋朝時候。有個樑彥光。在相州地方做刺史官。相州地方人民的性情。向來是很陰險很偏陂的。所以變化多端。樑彥光就招致了品行端方的讀書人。在每一個鄉村裡。設立一個學校。不是聖賢人的書。是不講的。因為這個緣故。人人都很刻苦勉勵。相州地方的風俗。也大大的改變了。有一個人、姓焦名叫通的。侍奉雙親。沒有禮節。給他的從堂兄弟告發了。樑彥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夫子廟裡、韓伯俞因為母親打他不痛、悲傷母親的力衰、對著母親大哭的影象。焦通就悲痛慚愧的了不得。好像沒有容身之地的樣子。於是樑彥光就教訓他一番。叫他回去。終於焦通改過了。成了一個品行良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