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的小故事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獨有的、衍續不斷的重要倫理概念、道德理論、思想觀念和文化理念。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美德的小故事:孝孺斬衰

  詩曰:孝孺斬衰,草詔四字,振筆直書,燕賊篡位。

  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寧海縣北鄉溪下村人。他是明初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從學於大學者宋濂,盡得其所學。方孝孺通經史,擅詩文,博學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稱“正學先生”。

  建文四年***公元104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推翻惠帝,奪取了皇位。因久聞方孝孺大名,逼其為他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後,日夜慟哭。聽到朱棣召見,就身穿麻衣,殿見朱棣。“麻衣”在古代稱為孝服,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對惠帝遇難的哀悼;一方面是對朱棣篡奪皇位的仇恨。朱棣見方孝孺身穿麻衣,就走下臺階扶起方孝孺說:“你何苦呢?今天環境已經不同往日,哭也沒用。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孝孺冷笑道:“成王安在?”方孝孺義正詞嚴地反擊燕王,弄得朱棣十分狼狽。

  在西周時,武王過世早,而成王年少,如果當時輔佐他這個人沒有德行,不能大公無私,將無法治理周朝。周公將周朝的禮、樂制度全部建立下來,輔佐成王六年,等到第七年成王長大了,周公就把所有的權力交給了成王。他沒有因為他哥哥去世,而要篡奪國家大權,他只想治理好國家。所以周公在當時所作所為除了輔佐成王之外,還不遺餘力地教他進退、應對等方面的禮儀和規範。因此周公輔佐成王在歷史上傳為美談,被後來許多人效仿。當時朱棣假借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軟硬兼施,逼方孝孺為他草詔。方孝孺走到案前,從容提筆,寫了大大的幾個字“燕賊篡位”投筆於地。朱棣本待發作,忽然記起起兵時,謀士姚廣孝人曾對他說:“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若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因而仍耐著性子對他說:“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這樣自苦呢?”方孝孺聽後,便聲色俱厲,罵不絕口。朱棣見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道:“你不怕滅九族嗎?”方孝孺從容答道:“即使滅十族,又敢奈我何?”朱棣惱羞成怒,便下令拘捕方孝孺親屬,每捕到一個便當著方孝孺的面,捆縛殺戮。方孝孺仍面不改色,罵聲不絕,但當他看到弟弟方孝友被捆縛帶到時,便流下淚來。方孝友見哥哥流淚,便隨口詠詩一首安慰道:“吾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當此間,華表柱頭千載鶴③,旅魂依舊到家山。”

  方孝孺寧死不屈,連他的弟弟也那樣視死如歸。他的門生盧原質、鄭公智等都是寧海人,因都是方孝孺的學生而被殺,湊足十族之數。

  史料記載,方孝孺一案有近千人被殺,有一千五百人被流放到邊疆,朱棣手段毒辣,方孝孺是國家的棟樑大臣,他推出被斬時,寫了絕別書,讓人看到聲淚俱下,被害時年僅四十六歲。

  方孝孺被害後,朱棣餘怒未消,派人挖了方家的祖墳,並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但是,方孝孺門客仍冒著生命危險,大力收藏了方孝孺遺稿,後來編成《遜志齋集》及《方正學先生集》等。

  寧海城內有一座造型別致的木結構牌坊,是表彰方孝孺的。鄉民說木枋易朽,常修常新,以志永彰忠骨。忠烈之氣,至今聞之,猶凜凜在目也。

  【註釋】①孺:rú。②衰:cuī,古時的喪服的意思。③華表柱頭千載鶴:華表柱頭,表示皇帝納諫的標誌;千載鶴,自喻死於進諫,就是千載流芳的有德之士,古謂“鶴鳴之士”。

  中華傳統美德的小故事:守仁求心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曾經築室於紹興的陽明洞,世人稱他為“陽明先生”。王陽明出身於官僚家庭,父親王華曾任禮部左侍郎。王陽明中了進士後,先後任刑部、兵部主事,最後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眾講學,在世時著作就被弟子們刊刻印行。

  王陽明的思想強調的是知行合一,即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就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的時候,他主張:第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裡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這就是說,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同時,他又是一位威震天下的一流軍事指揮家,他鎮壓贛南閩西的農民起義,平定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晚年鎮壓廣西的少數民族起義,都表現出非常高超的軍事能力。一個鑽研心性之理的文弱書生,能同時建立這樣卓越的功勳,幾乎是一個奇蹟。

  王陽明幾次作戰,智、信、仁、勇、嚴兼備,堪為軍事指揮藝術的典範,但其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的極富哲學智慧的心理戰術。王陽明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的幾次軍事行動,都很好地運用了心理戰術,通過先破對手“心中賊”來瓦解對手,也就是《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在鎮壓贛南農民起義時,他的一篇《告諭利頭巢賊》推心置腹,循循善誘,順利地使對手分化為兩派,其中一派前來歸降,為最後的完勝打下了基礎。《告諭利頭巢賊》體現了王陽明哲學的核心“人人皆有良知,天理明覺,真誠惻怛②,盜賊也不例外”,王陽明接著分析造反者走上這條絕路的原因“或是為官府所迫,或為大戶所侵,一時錯起念頭,誤入其中”,然後言辭懇切地體恤他們做盜賊的難處“擔驚受怕,出則畏官避仇,入則防誅懼剿,潛行遁跡,憂苦終身,卒之身滅家破,妻子戮辱,亦有何好?”最後恩威並用,表示只要歸降,既往不咎,若一意孤行,不要怪我不仁。“嗚呼!民吾同胞,爾等皆吾赤子,吾終不能撫卹爾等而至於殺爾,痛哉,痛哉,興言至此,不覺淚下”。如此巨集文,難怪連盜賊讀了都要動心。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是他一生軍功的頂點,這裡我們可以看王陽明攻心的奇謀。朱宸濠在南昌起兵時,王陽明首先利用反間計,散佈假情報,迷惑、離間對手,使得朱宸濠猶疑不決,沒有立即出兵,給各地爭取了準備的時間。等朱宸濠終於出鄱陽,下九江,直趨安慶,窺伺留都南京時,王陽明抓住朱宸濠後方空虛之機,率領士卒直取南昌。待朱宸濠倉促回援時,王陽明驅兵痛擊朱宸濠於鄱陽湖樵舍。王陽明戰前讓人用竹木準備了免死牌,上書一行小字“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關鍵時刻,王陽明下令連夜將幾十萬塊免死牌扔入鄱陽湖中。第二天天亮,叛軍人手一塊免死牌,軍心大譁。朱宸濠見大勢已去,只有哀嘆:“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

  【註釋】①宸濠:chén háo。②惻怛:cè dá,悲痛。

  中華傳統美德的小故事:郭伋亭候

  詩曰:郭伋歸早,止於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齡。

  漢朝郭伋,是茂陵***今陝西興平***人,到並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對待百姓們素來廣結恩德,言出必行。有一次,他準備到管轄的西河郡***今山西離石***去巡視,有幾百個小孩子,每人騎了一根竹竿做的“馬”,在道路上迎著郭伋拜見他,歡送他,問他什麼日子才可能回來,郭伋就計算了一下,把回來的日子告訴了他們。郭伋巡視得很順利,比預定告訴孩子們的日子早回來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離城裡還有一段距離的野亭裡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進城來。當天那些孩子們都在路上歡迎郭伋的歸來。光武帝劉秀稱讚他是個賢良太守,後來郭伋活到了八十六歲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無欺,信之至極!

  【註釋】①伋:j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