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史記中的歷史故事

  《史記》列傳中記載了數百人,上至王侯,下至平民,幾乎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階層。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賢能的季札

  吳王壽夢在位的第二年,楚國逃亡在外的大臣申公巫臣輾轉來到了吳國,他開始教授吳人用兵打仗和駕駛戰車的技術,而他的兒子則被任命為掌管對外交往的官吏。從此,吳國開始以獨立國家的身份與中原各國進行交往,並且開始出兵攻打楚國。

  壽夢在位二十五年以後去世。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小兒子叫季札。四個兒子之中,季札最為賢能,壽夢很欣賞他,以為他將來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便打算傳位給他。但是季札堅持從禮法出發,認為自己不應當即位,便辭讓了父親的美意。壽夢只好把王位傳給了諸樊,讓他代理日常的政務、掌握國家的權力。吳王諸樊元年,因為國喪的期限已到,諸樊便要讓位給季札。季札辭讓說:“曹宣公去世以後,諸侯和曹國人認為即位的國君是殺害太子而奪取君位的,所以他們準備擁立宣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臧即位。公子臧得知此事以後,便逃離了曹國,以此來成全在位的君主。所以君子稱讚公子臧能夠嚴守節操。如今,您是合法的繼承人,沒有誰可以反對您,而我做國君則是不合禮法的;而且做國君並不是我的志願,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是卻希望效法公子臧,嚴守自己的節操。”但是國人執意要立季札為王,季札沒有辦法,只好捨去了優裕的王室生活,到鄉下種田去了。眾人看到他的態度這麼堅決,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十三年以後,吳王諸樊去世,他立下遺言,要傳位給弟弟餘祭,並囑託餘祭要用這種方法依次往下傳,一定要讓季札登上君位,以滿足父王壽夢的心願。他還在國內廣泛地宣傳、讚美季札的節操,希望以此來樹立兄弟依次傳位的規矩,好讓季札的即位順理成章。後來季札被分封在延陵,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延陵季子。

  :賢者對話

  騶忌進見威王才三個月就接受了相印。淳于髡見了跟他開玩笑說:“您真會說話呀!進宮才三個月就得到了國君的重用,我有些淺薄的想法,想跟你陳述一下,你意下如何啊?”騶忌說:“您說吧,我會恭敬地接受你的教誨的。”於是淳于髡便說:“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侍奉國君能周到無誤,你的聲名就能興盛;但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誤,聲名就要毀滅甚至搭上性命,你一定要小心啊。”騶忌聽後回答說:“您的話我一定會謹記在心的。”淳于髡接著說道:“用豬油塗抹棘木車軸,是為了使它潤滑。然而,如果軸孔是方形的話,車輪就無法轉動了。”騶忌說:“我一定會小心地在國君左右侍奉的。”淳于髡接著說:“拿膠粘用久了的弓幹,是為了把它們粘合在一起,然而膠畢竟不可能把縫隙完全合起來,你該怎麼辦呢?”騶忌回答說:“我要使自己依附於萬民。”淳于髡又說道:“狐皮裘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黃狗皮去補呀。”騶忌應答道:“我要小心地挑選君子,不讓小人混雜在其中。”淳于髡最後說:“大車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載重;琴瑟不把弦調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諧。”騶忌說:“我要認真地制定法律並監督奸猾的官吏。”淳于髡說完就離開了。他到門外時對他的僕人說:“騶忌這個人不簡單啊,我對他說了五條隱語,沒想到他回答我就像回聲的響應一樣,這是個難得的人才,不久他一定受封的!”過了一年,威王果然把下邳封給了騶忌,封號是成侯。

  :威逼韓國

  張儀離開楚國,又去遊說韓王。他說:“韓國雖然地勢險惡,百姓卻都住在山區,生活困苦。韓國土地不足九百里,國庫空虛。估計大王的士兵,總數也不會超過三十萬人吧。而秦國精銳部隊就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秦國勇武的戰士在戰場上向來勇猛直前,不戴頭盔,輕裝殺敵,能手執強弓硬弩的神射手和揮舞長槍如風的將士們,更是多的沒法計算。秦國戰馬精良,駿馬賓士起來,前蹄揚起,後蹄騰空,一躍就是兩丈多遠,這樣的戰馬多到沒法數清。山東六國的士兵,頭戴頭盔,身穿鎧甲與秦軍作戰。秦國的勇士毫不畏懼,反而嫌裝甲麻煩,都喜歡甩掉頭盔,扔掉戰袍,赤身露體與敵人作戰,就這樣也能輕鬆大敗六國軍隊。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挾著俘虜勝利凱旋。秦兵與山東六國的兵相比,如同勇猛的大力士對陣懦弱的膽小鬼。用這樣的軍隊攻打別國,如同把千鈞重量壓在鳥卵之上,結果可想而知。

  “那些諸侯、大臣們不估量自己土地狹小,國力衰微,卻聽信主張合縱的人的甜言蜜語,放縱他們結夥營私,互相掩飾。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聽從膚淺的遊說,沒有比這種作法更誤君害國的了。

  “假如大王不願跟隨秦國,秦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韓國攻下的。可以說,歸順秦國就安全,不歸順秦國就危險。如果讓我替大王謀劃,就不如歸順、幫助秦國。秦國的目標是削弱楚國,而能夠消滅楚國的只有韓國,這並不是說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地理位置優越。只要大王西面事秦而攻楚,秦王一定會高興。這樣韓國既可得到土地,又可使楚國的怨恨都集中到秦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