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思想流派

  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什麼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的產生背景

  存在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現代性文明終結的開端***文明繁榮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近代國家壯大後向外擴張造成地盤搶奪的戰爭,兩次戰爭後,現代性實現了在全球的高度發展,帶來全球繁榮。***。隨著現代時期的到來,人進入了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隨著宗教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喪失,人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個體的人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在個體迫切的需要一種理論來化解自己的異化感覺時,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存在主義的思想流派

  存在主義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索倫·克爾凱郭爾的神祕主義、尼采的唯意志主義、胡塞爾的現象學等。存在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海德格爾,將存在主義發揚光大的是薩特。

  索倫·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戈爾,丹麥哲學家、神學家、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他出生於哥本哈根一個篤信基督教的暴發戶的羊毛商人家庭。由於擔心上帝的懲罰,一家人籠罩在焦慮、憂鬱的氛圍中,克爾凱戈爾一生也是在憂鬱中度過,終身隱居。當時丹麥是德國的附屬,生活在落後的農業國丹麥的現代性,非常害怕革命,他們害怕當時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並且被現代性的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驚慌失措。克爾凱戈爾在哲學著作《恐懼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義思想體系。基督教存在主義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也否認黑格爾的抽象的精神存在。真實存在的東西只能是存在於個人內心中的東西,是人的個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實在,是萬物的尺度,人即是個人的主觀意識,但這不是感性、思維的意識,而是非理性的意識,是個人的心理體驗。當個人處於心理體驗這種意識中時,最直接、最生動、最深切體驗到的是痛苦、熱情、需要、情慾、模稜兩可、暖昧不清、荒謬、動搖等的存在,它是純主觀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克爾凱郭爾的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來,十九世紀的中心事實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經不復存在,為此他專門寫了《對基督教世界的攻擊》來論述這個問題。但是他同時又是一個基督教徒,並且他認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應向他學習!雖然他認為,基督教只關心個人的東西,而沒有關注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與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為克爾凱郭爾個人思想的矛盾,使他並不被世人接受,人們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卻忽略了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克爾凱郭爾主張現代性的主要運動是向群體社會漂移。而這樣的高度集體化和外在化的群體社會,同時也意味著個體的死亡。在這裡,克爾凱郭爾否定了個體存在的作用,忽視了現實世界存在的意義,不但超前,而且過分極端,導致他很不被人喜歡,常常被別人反駁。

  雅斯貝爾斯

  一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一次大戰後,德奧失敗,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義、武裝鬥爭等等,嚴重威脅著德國現代性生存,在現代性之中充滿了憂慮、煩惱、恐懼以及悲觀失望等陰暗情緒。然而現代性又不甘心失敗,時刻企圖東山再起,復仇雪恥,為發洩他們的陰暗情緒並把這種情緒引上自我奮鬥的道路,從而把知識分子中的悲觀、消沉頹廢情緒納入到現代性的復仇軌道,存在主義哲學就應運而生了。而當希特勒的納粹黨正式上臺,德國現代性再次得勢時,他們對存在主義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頹廢思想便不那麼特別愛好了。

  雅斯貝爾斯繼承克爾凱戈爾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主張追求上帝,指出哲學應從“存在者”——“人”出發,關心其在危機中的生存問題。

  海德格爾

  對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確定了此在的存在——馬丁·海德格爾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是西方存在主義的創始者,他受尼采的影響很深。他說:“只有當我們開始思考的時候,我們才能聽見尼采的呼號。”

  海德格爾是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他宣揚無神論存在主義,是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與時間》***192***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義這一稱謂,並促使存在主義理論系統化、明確化。對於"人是如何存在"的問題,他指出:作為“存在”的人,面對的是“虛無”,孤獨無依,永遠陷於煩惱痛苦之中。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條件相脫節,面對著的是一個無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個荒誕的世界,人永遠只能憂慮和恐懼。正是憂慮和恐懼,才揭示人的真實存在。人有自我選擇和自我控制的自由,憂慮、恐懼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談得上自我選擇的自由,它與光明和快樂相聯絡。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死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對人存在價值的看法。“我將要死”並不是世界中的一個外在的和公開的事實,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種內在可能性。我隨時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現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會死,無論是死於哪種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極端性。它是我各種可能性中最極端、最絕對的一個。承認了死就是承認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爾也研究了這個問題。對於人的有限性的體驗,不在於其周界、延伸範圍,而在於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為它的存在充滿非存在!海德格爾就是這麼矛盾的論述著這個問題。

  海德格爾指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關注存在著的事物,而遺忘了存在著的事物的存在。這是哲學研究上的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這一點,他借用了其師胡塞爾的現象學作為工具。“現象”這個詞在希臘文中表示“自行顯現”,故海德格爾指出,現象學即意味著讓事物自己說明自己的企圖。他說:“只有我們不去企圖把事物硬塞進我們為其製造的觀念的框框中去時,它才能向我們顯現自己。”這裡是他開始反駁尼采認為知識歸根結底是權力意志的表現的觀點。根據海德格爾的觀點,我們並不能靠強力、靠征服和壓制來認識一個客體,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來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麼。

  笛卡爾所意識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爾一舉撕破了笛卡爾哲學的圖畫。人的基本特徵在於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為人完全處於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個存在的場或是領域,場的中心並沒有所謂的精神實體或者自我實體。

  薩特

  二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佔據重要地位,確立了基督教存在主義。一些作家,通過文學創作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為兩大派:以西蒙娜.魏爾、加布爾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以讓·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它又稱為薩特的存在主義,或簡稱為存在主義。

  法國在二戰中充滿消極頹廢、悲觀失望情緒,知識分子中形成一種由於苦悶、孤獨、被遺棄、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風尚。於是,標榜個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受到極大歡迎,被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當做最時髦的哲學。至50-60年代,它成為全歐最流行的哲學思潮。

  薩特將存在分為兩種: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個物體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同意識一起擴充套件,而意識的實質就在於它永遠是自身。我們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類的存在永遠是自我超越的:我們在存在中永遠超越自我。因此,我們無法佔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存在永遠在我們自身之外,也就是說,存在先於本質。

  但是,薩特沒有意識到,在它的理論體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卻恰恰沒有存在!自為和自在若沒有一個已存在的空間任其施展,它們又怎麼存在呢?

  存在主義的集大成者薩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拋棄了克爾凱戈爾的宗教神祕主義,繼承並發展了胡塞爾的非理性主義,形成了他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此,存在主義哲學的發展跨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是“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所謂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則一切都不存在。所謂“存在先於本質”,即是“自我”先於本質,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決定自己的本質。其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這個“觀性林立”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必然是衝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醜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選擇”。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採取何種行動,如何採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如果存在確實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薩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不僅是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而且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尼采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號,提出了絕對意志論,影響了歐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他呼籲現在的人類應該走向終結,我們應該創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類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尼采所“創造”的“超人”是一種將“權力意志”發展到極限,以達到超越人類目的的人。

  他說:“生命的最強烈的、最高的意志並不存在於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鬥爭之中,而是存在於鬥爭的意志之中,存在於強力意志之中。”他為強力意志作了最後的結論,把它作為其他一切心理動機的基礎。

  但是,尼采同時又指出:強力本身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動力,強力本身就是強力的意志。於是,在他把強力當作更大的強力來追求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跌進權力本身以外的虛空裡,由是而產生了虛無主義的問題。正因為此,在虛無中,尼采宣佈人的最高價值失去了他們的價值,——“倘若人喪失了此前他賴以生存的錨鏈,”尼采問道,“他會不會漂移到一個無盡的虛空中去呢?”那麼人存在是為了什麼?為了虛空嗎?當然不是。尼采指出,人存在的唯一價值恰恰就是:強力!

  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

  哲學著作

  《懼怕的概念》***作者: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

  《非此即彼》***作者: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

  《致死的疾病》***作者: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

  《存在與時間》***作者:馬丁·海德格爾***

  《存在與虛無》***作者:讓-保羅·薩特***

  《自由之路》***作者:讓-保羅·薩特***

  《情感理論初探》***作者:讓-保羅·薩特***

  《叛逆者》***作者:阿爾貝·加繆***

  《可見與不可見》***作者:莫里斯·梅洛-龐蒂***

  文學著作

  《局外人》***作者:阿爾貝·加繆***

  《鼠疫》***作者:阿爾貝·加繆***

  《城堡》***作者:弗蘭茨·卡夫卡***

  《審判》***作者:弗蘭茨·卡夫卡***

  《變形記》***作者:弗蘭茨·卡夫卡***

  《噁心》***作者:讓-保羅·薩特***

  戲劇

  《禁閉》***作者:讓-保羅·薩特***

  《蒼蠅》***作者:讓-保羅·薩特***

  《緩延》***作者:讓-保羅·薩特***

  《卡里古拉》***作者:阿爾貝·加繆***

存在主義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