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中的三個故事

  《史記》的敘事結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而且包涵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觀念。那你知道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知音鮑叔牙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與鮑叔牙交往甚密,因而鮑叔牙知道他賢明且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受到鮑叔牙的接濟,鮑叔牙對此從來沒有過怨言。不久,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兩人各為其主。後來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接著便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也為此被囚禁起來。於是鮑叔牙多次向齊桓公舉薦管仲,最終受到齊桓公的赦免並得到了重用。

  管仲說:“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牙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裡貧窮。我曾經替鮑叔牙謀劃事情,反而使他陷於窘境,更加困頓不堪,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卻認為是我正時運不濟。我曾多次做官,但都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逃跑,鮑叔牙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己置於管仲之下。於是他的賢良也影響了他的子孫後代,鮑叔牙死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都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贊***叔牙能夠識別人才。

  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兩次稱王

  熊繹的後代熊渠生活在周夷王的時候。當時周王室日漸衰落,有的諸侯不肯朝覲天子,諸侯間也經常互相攻伐,戰禍時常發生。熊渠德政愛民,忍愛寬厚,得到了長江、漢水一帶民眾的擁戴。為了老百姓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就帶兵四處征戰。熊渠說:“我處在蠻夷這樣的邊遠地區,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諡號一樣。”於是他就分封了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周厲王即位後,由於厲王暴躁狂虐,熊渠擔心他來攻打楚國,也就去掉了自己的王號。

  楚國國君熊通在位的時候,楚國舉兵攻打隨國。隨國的國君質問熊通說:“我又沒有什麼罪過,你們為什麼要打我啊?”楚王說:“今天諸侯們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殺。我雖然處在蠻夷地區,但我也有軍隊,所以想要到你們中原來湊湊熱鬧,請求周王室給我一個尊號。”隨國人為了防止受到楚國的侵略,就替他到周王室請求尊號,周王室認為楚國位於蠻夷之地,堅決不答應,隨國人無奈,只能回來向楚國報告。熊通大怒說:“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師,很早就去世了。後來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賜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讓他住在楚地。現在蠻夷部族都順服楚國,可是周王不對我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稱尊號了!”於是他便自稱武王,和隨國人訂立盟約後才撤軍回國。

  公元前690年,周王召見隨侯,責備他讓楚國君稱王。楚武王知道後很生氣,認為是隨侯背叛了自己,於是便帶兵再次攻打隨國。但是武王在行軍路上就突然得重病死了,楚國只好罷軍而回。

  武王的兒子熊貲即位後,楚國開始遷都到郢。這時的楚國開始強盛起來,經常欺凌長江、漢水流域的小國,小國都很畏懼楚國。公元前679年,齊桓公開始稱霸,楚國也日益強大,準備與中原各國一爭高下。

  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德才兼備

  秦軍撤退以後,平原君打算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推辭,始終沒有接受。無奈之下,平原君只得擺設酒宴來款待他。酒酣興起的時候,平原君親自走到魯仲連的面前,用千金作為謝禮,酬謝魯仲連。魯仲連笑著說:“一個被天下人看重的士人,最重要的是他能夠為別人排憂解難,而沒有任何的索取。索取回報,那是商人才做的事情,我魯仲連是決不會做這種事的。”魯仲連始終沒有接受黃金,不久就離開了趙國,終生沒有再與平原君見面。

  二十多年以後,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橫掃齊國,半年內就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除莒和即墨兩城外,齊國廣大地區慘遭淪陷。但是,在田單的率領下,齊國軍民奮起反擊,開始收復失地。一位燕國攻取了齊國的聊城,聊城有個人跑到燕國去散播這位的壞話。這位害怕被燕王問罪、處死,便堅守聊城,不敢回國。田單率軍反擊到達聊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圍攻它,士卒死傷過半,但是卻始終沒有攻下來。齊軍的形勢再次變得危急,國家命運讓人十分擔憂。

  於是,魯仲連出山,打算再次為國效力,幫助齊軍拿下聊城。他告訴田單停止進攻,然後將自己的一封親筆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內,傳給了燕將。魯仲連抓住了這位的心理,他被圍困一年多了,已經是身心疲憊、筋疲力盡了,拼死的抵抗只會招致齊國百姓的憎恨,玩命的堅守也等不到燕國的援軍和燕王的褒獎,他不清楚這場戰爭有什麼意義,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什麼地方,他越發地迷惑、彷徨了。信的內容抓準了這一點,加重了這位的憂思與痛苦。看過信以後,放聲大哭了三天,依舊是猶豫不決,顧慮重重。最後,他長聲嘆息著說:“與其被別人殺死,還不如自盡。”說完,他便拔劍自殺了。他死後,聊城大亂,田單趁機攻破城防,血洗聊城。

  田單回朝的時候,向齊王報告了魯仲連的事蹟,於是,齊王準備給他封地和官爵。魯仲連聞訊,連忙逃到海濱地區隱居起來。他說:“與其為了榮華富貴而聽從於別人的擺佈,那我寧願選擇貧寒的生活。看淡世俗的榮辱,按照自己的想法過隨心所欲的日子,那是多麼的快樂和自由。”魯仲連不僅僅是聰慧過人、才智非凡的語言大師,不僅僅是善於排患解難、解人締結的及時雨和熱心腸,而且更是一個急公好義、有著強烈愛國思想和社會責任感、救民於水火的平民愛國者。我們現在是否就缺乏這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