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三個故事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那你知道史記中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後悔莫及

  李斯被關押在監獄裡,受盡了趙高的嚴刑拷打。他仰天長嘆,自言自語道:“唉!可悲啊!無道的昏君,我怎麼能夠為這種人出謀劃策呢,這不是與虎謀皮嗎!從前,夏桀殺死了關龍逢,商紂殺死了比干,吳王夫差殺死了伍子胥。這三個臣子,難道不忠嗎?可是他們都不免一死。為忠心而送命,這可以說是侍奉錯了君主。如今,我的智慧不比這三人,而二世的昏庸又超過了那三個昏君。我因為盡忠而被殺死,真是活該了。二世啊,你現在治理天下的方法,簡直就是胡鬧,就像小孩過家家一樣。你殺害兄長而自立為皇帝,然後又殺害忠臣、尊崇下賤的宦官,大興土木,橫徵暴斂。我並不是沒有勸諫,只是你不肯聽從。古代的明君,凡事都有節制,損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就不做。而如今,你有諸多暴行,無盡無窮,天下人是不會服從你的。現在,造反的人已經佔據了半壁河山,可是你還是執迷不悟,繼續任用趙高。看來,我朝的命數就要盡了,先王啊,我有負您的囑託啊!”

  當時,二世命令趙高負責李斯案件的審理工作,為他定好罪名,名正言順地處理他。趙高責問李斯和他的兒子李由有關聯絡暴民謀反的情況,李斯大呼冤枉,結果趙高採用老辦法,將李斯的宗族、賓客全部逮捕審問,牽連援引。趙高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忍受不了痛苦,只好委屈地承認罪行。他之所以沒有選擇自盡,是因為他自負能言善辯,為國家立有大功,而確實沒有謀反的動機,因此,希望得到機會上書辯解,最終被赦免。於是,李斯在監獄中上書二世,他在書中歷數了自己對秦國做出的貢獻,希望通過這種曉之以禮、動之以情的辦法挽救自己和家人、朋友。但是,有一點是李斯所意料不到的,那就是,趙高在暗中操縱著一切,他一定會置自己於死地。果然,趙高命令監獄官把李斯的上書找個旮旯扔了,說道:“一個囚犯有什麼上書天子的權利!”

  :高歌猛進

  武臣等人率軍從白馬津渡過黃河,來到黃河以北的各縣以後,他們會見當地的豪傑,痛斥秦朝的暴政給天下人帶來的苦難,為豪傑們分析了現今的天下大勢,並且用豐厚的利益來慫恿他們。於是,豪傑們紛紛加入武臣的隊伍,他們一邊行軍一邊招兵,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武臣被稱為武信君。義軍攻佔了趙地的十座城邑,但是其他的城邑都進行堅守,不肯投降。於是,武信君決定向東北進軍,攻打范陽***在今河北省境內***。

  范陽人蒯通對范陽縣令說:“我私下裡聽說您就要死了,所以特意前來弔唁。雖然如此,但是我還要慶賀您,因為如果您接受了我的幫助,學會變通,就重新有了生路。”范陽縣令十分迷惑,便問蒯通說:“先生為什麼來弔唁我?”蒯通回答說:“秦朝的法律相當嚴酷。您做范陽的縣令有十年了,殺死多少家的父親,殺了多少家的兒子,砍斷多少人的腳,在多少人的額頭上面刺字,這樣的事情數也數不完。然而,這些受難者及其家人之所以不敢來向您報仇,只是因為他們畏懼秦朝那嚴酷的法律罷了。現在,天下大亂,秦朝的法律已經形同廢紙,您的那些仇人可就要來向您報仇,成全他們有仇必報的名聲了。這是我來弔唁您的原因。諸侯們開始反叛暴秦,武信君的大軍就要到來,而您卻打算固守范陽城,殊不知城內外的年輕人都爭著要殺死您,迎降武信君。但是,如果您立即派遣我去會見武信君,就可以轉危為安了,您的生死就在今日的一念之間了。”

  於是,范陽縣令派遣蒯通去會見武信君。蒯通到達義軍的營地以後,面見武信君,對他說:“君侯一定是認為先打了勝仗,然後才能夠得到土地;先攻破守敵,然後才能夠佔領城邑,我私下裡卻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如果您能夠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用進攻就能佔領城邑,不用交戰就能奪得土地。您一聲令下,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這怎麼樣?”武信君十分吃驚,問道:“請先生指教我怎麼做才好呢?”

  蒯通解釋說:“現今,范陽縣令本來是應該整頓士兵來守城的,但是他膽怯怕死,貪心而看重富貴,所以打算率先來投降。但是,他擔心您認為他是秦朝所任用的官吏,像您前面攻下的十個城邑的長官一樣,遭到被殺的厄運。同時,范陽城內外的年輕人也正要殺死他們的縣令,自己守城來反抗您。因此,您為什麼不讓我帶著侯爵的大印,前去委任范陽縣令呢?那麼,他就會把城邑獻給您,而那些企圖滋事的年輕人也就不敢發作了。接著,君侯就讓范陽縣令乘坐著華麗的車子,在燕、趙大地上賓士往來。當地人在郊野上看見了他,會認出這是秦朝的范陽縣令,他首先投降了義軍,不僅沒有生命危險,反而還得到了重用。如此,這些人就放了心,燕、趙地區的城池便可以不戰而下。這就是我所說的一聲令下便能夠平定千里之地的計策。”武信君聽從了蒯通的計策,派遣他賜給范陽縣令侯爵的大印。趙地的人們聽到這個訊息以後,竟然有三十多個城邑沒有經過交戰便歸降了義軍。

  :圖謀弒君

  漢七年,劉邦從平城回京,途經趙國,到了女婿家自然要住下休息了。趙王張敖早晚脫下外衣,戴上袖套,親自為漢高祖進獻食物,態度十分謙卑,頗有女婿的禮貌。然而劉邦他出身就是一個社會混混,可能隨便慣了,就喜歡兩腳前伸,兩膝微曲岔開腿坐著。這是個較隨便也比較舒服的坐姿。可是在古代卻是不允許在公開場合如此的,會被認為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禮記》就有一條規定,正確的坐姿應該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靠在腳後跟上,和現在跪著差不多。儘管有禮教的要求,可是劉邦一時卻改不過來,而且好擺老丈人的架子,動輒就對趙王破口大罵,態度極其傲慢。趙國的相國貫高以及大臣趙午等人都已經是六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是張耳從前的門客,他們生性豪氣,看到這種情況,便惱怒地說:“我王真是懦弱啊!現在,天下豪傑並起,有才能的就率先稱王。如今,大王對劉邦非常恭敬,而他卻傲慢無禮。我們都看不下去了,請讓我們為您殺了他吧!”張敖聽了這話,很是不高興,他把自己的手指咬出了血,以此表明自己對漢家的忠心,並且告誡臣下說:“你們的話是錯誤的!先王亡國以後,完全是依靠著高祖才得以復國的。先王的德澤能流傳給子孫們,點滴之間都是高祖的恩賜。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再提及此事。”退朝以後,貫高、趙午等人私下裡議論說:“這件事實在是我們的不對!我王為人忠厚,不肯背棄恩德。再者,我等為人的原則是不受他人的侮辱,如今,我等怨恨劉邦侮辱我們的大王,所以想要把他殺掉,這又何必玷汙我等的大王呢?如果我等殺死了劉邦,那麼便歸功於大王;如果刺殺行動失敗,我等就單獨受罪罷了。”

  漢八年,劉邦從東垣回京,途經趙國。貫高等人就在柏人縣館舍的夾壁中隱藏了武士,準備刺殺劉邦。劉邦到了柏人,打算留宿,但是忽然之間感到心慌,便問隨從:“這個縣叫什麼名字?”有人回答說是柏人。於是,劉邦說:“柏人,意思就是受制於人!”結果,他沒有在這裡留宿,連夜離開了。武士們苦守了一夜也沒有等到,只好作罷!沒想到劉邦的第六感這麼厲害,竟然讓貫高天衣無縫的計劃付之東流了,可見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