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代飲食文化

  歐洲古代飲食起源於古希臘,發展於古羅馬。古羅馬奠定了中世紀歐洲飲食的味道基礎,同時也奠定了西餐的食材基礎。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古希臘時期飲食

  建立在城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上的古希臘文明曾經是歐洲最輝煌的文明,可是為了彰顯他們作為文明人的飲食卻略顯寒酸。古希臘雖然位於地中海沿岸,可是氣候非常乾燥,適合種植小麥等作物的耕地不多。只有橄欖和葡萄適合種植在古希臘,古希臘人善於利用橄欖和葡萄,橄欖被榨成了橄欖油,而葡萄被釀成了酒。同時,古希臘城邦人口眾多,光靠國內生產糧食無法滿足城邦的需要。所以,古希臘的主食大部分是靠進口的,希臘人利用橄欖油和葡萄酒換回了糧食,養活了眾多的人口。

  雖然古希臘人在物理,數學,機械,哲學以及其他方面造詣頗深,且有相近的記載。但是有關古希臘飲食的記載卻很少,大部分關於古希臘飲食的東西都是被公元4世紀左右的詩人阿切斯特亞圖***Archestratus,生卒年不詳***記載的,非常有意思的是,他的詩名就叫美食學,不愧為吃貨的祖師爺。若還想深究古希臘人的飲食,考古學家不得不從古希臘人的遺骨,糞便以及他們留下的種子,器皿中尋找答案。藉助這些東西才非常艱難地復原的古希臘的飲食。

  雖然古希臘人如何烹調食品已經不可考證了,但是有證據表明古希臘時代有了成熟的烹飪技法,同時,由於與地中海地區的頻繁交流,希臘甚至受到了西西里和小亞細亞的影響。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菜餚依賴於海洋,但並不像現在的希臘菜餚一樣有沙丁魚,因為沙丁魚是之後從阿拉伯傳入的,或許生活在大海邊的希臘人可以享受橄欖油煎魚這樣的美食。同時,古希臘人覺得肉類是難得的美味,雞肉鴨肉這種小型禽類或許還比較易得,但豬肉,牛肉以及羊肉這種大型動物的肉卻比較稀有。因為在古代,食物儲存技術尚且不發達,而且希臘氣候炎熱,更不適合肉類的儲存,所以大型動物一旦被殺掉,就應該立刻被食用,相對來說,城市中人口眾多,比較容易立刻吃完這些肉類,對於鄉村來說就比較難了。一般來說人們通常只取用他們的奶與毛,或者讓他們去耕種。

  波希戰爭***490-479 B.C.***的勝利極大加劇了希臘人的自豪感,希臘人和非希臘人之間的區別被大家看重。如何凸顯希臘作為文明人的矯情顯得尤為重要。飲食作為他們矯情的代表,有一定的獨特性。比如希臘人特別注重區分城裡人和鄉村人,從烹調方法到食用的食材,都有所區分。雖然對於大部分鄉村的人們來說,比較難生活在城市裡,但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吃的食物不是那麼值得羨慕的。大多數人在城市中都吃麵包,橄欖油和葡萄酒,這些都是他們認為是文明人的食物,只有不耕種的人才吃的食物。可是,雖然不知道這些單調的食物是怎麼被他們一天有一天吃下去的,但是鄉村人的食材豐富程度明顯高於城市。鄉村的人們不僅僅吃大麥麵包,大麥醬或者是大麥粥,橄欖和無花果等鮮果,以及來點羊乳酪,當然羊乳酪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菲達乳酪了,偶爾來點鹹魚佐餐,他們還能去野外採集蘑菇,水果和蔬菜用來吃。吃蔬菜的時候,還可以加些橄欖油,洋蔥,乳酪,大蒜和鹹魚,這簡直就是希臘沙拉原始版本。就營養還有味道上來說,鄉村的食物就完勝了城中的食物。但是,也有些例外,比如城中某些土豪飲食就好很多,甚至在雅典發明了一種食品小推車,雖然這種小推車飽受古希臘其他地方批評。小推車上一般放有各種各樣的小碟,碟子裡面有海膽,甜酒配麵包片,貝類,甚至還有鱘魚,是一種非常豪華的炫耀美食的方式。希臘人還特別喜歡醋帶來的酸溜溜的味道,和外國進口的昂貴食品,尤其是酸溜溜味道的偏好影響之深遠,以至於到現在很多歐洲菜的酸甜口的。

  古羅馬飲食

  進入古羅馬時代以後,食物種類和烹調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擴充套件。以至於這個時代被認為是奠定了西歐之後的料理。雖然古羅馬征服希臘,但是希臘的文化實際上被古羅馬繼承了下來,包括飲食文化,古羅馬不僅僅繼承了希臘的老一套的烹飪方法,而且發明出了許多新的方法以及發現並培育了新食材。

  在古羅馬,菜餚通常包括四種味道,它們分別是甜,鹹,酸和苦。用以產生甜味的調味料有以下幾種,蜂蜜,濃縮葡萄汁,濃縮為三分之一的葡萄酒糖漿,濃縮為三分之二的葡萄酒糖漿,幹水果,偶爾還有從阿拉伯和印度來的糖,以及羅馬人用酸化葡萄酒製作的醋酸鉛。古羅馬人甚至認為糖有藥物的功能。而用以產生鹹味的調味料有以下幾種,海鹽,礦物鹽,滷水,海水,魚露以及鹹魚。滷水被羅馬人用來醃製橄欖,芝士和火腿。而魚露是用發酵的魚製成的。鹹味和甜味被看做是相反的兩種味道,兩種味道相互平衡。例如,阿比修斯***Apicius***曾經寫道:“如果太甜了,加些魚露吧,如果太鹹了,加一些糖漿吧***If it is too sweet, add garum. If is too salty, add syrup***。”此外用以產生酸味的調味料有,柑橘的汁水,用葡萄酒和無花果釀的醋。而古羅馬人認為苦味的來源是香辛料,香草和毒藥比如酒。阿比修斯建議這些東西是家庭儲物櫃必備的,香辛料比如藏紅花,生薑,胡椒等,種子包括各類莓果,蒔蘿,歐芹,芝麻等,還有幹香草如紅蔥,百里香,鼠尾草等。

  古羅馬人認為加入香草和香辛料可以使得實物有療效,其中味道與人身體健康的理論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約460-約370 B.C.***的“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黃膽和黑膽四種體液組成。古羅馬人認為,體液會受到食物和香草的影響。甜味被認為是能滋養人且且能鎮靜人心靈的味道。鹹味被認為是利於血液和傷口的康復的味道。而酸味是認為乾燥寒冷的味道,會使人憂鬱。香辛料的苦味是可以讓人們充滿精神與活力的味道。

  古羅馬菜一般認為是非常重口的,這是因為他們被鉛毒害而味覺不靈敏。在古羅馬時代,鍋和其他器皿大部分用鉛製作的,而輸水管道也用鉛做襯底,原因很簡單,鉛的延展性好,特別容易被加工。而醋酸鉛做為甜味劑的使用更是加劇了鉛的攝入。在當時,人們發現變酸的葡萄酒只要放入鉛製的器皿中加熱,就能變成令人愉快的甜味。而將大量變酸的葡萄酒放入鉛製的器皿中熬煮,靜置一夜,鍋底有白色結晶,這些結晶大部分是醋酸鉛,古羅馬人認為這種事珍貴的甜味劑,尤其是糖難以獲得的時候。通過對南極冰層中鉛含量的研究,發現人類歷史上僅有兩次鉛含量的飆升,一次是古羅馬時代,另一次是在工業革命以後。據推測,鉛的濫用導致羅馬人出生率下降,極有可能是羅馬帝國的滅亡的因素之一。同時羅馬重口的菜餚更是直接導致了中世紀歐洲菜餚依賴於香辛料厚重的調味。

  古羅馬人也使用橄欖油,對於他們來說,烤和炸,製作醬汁和沙拉都少不了它。古羅馬人雖然不吃大量奶製品,但是也吃乳酪,因為乳酪是儲存奶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古羅馬人最愛山羊和綿羊的乳酪,牛、羊、馬、驢甚至一些出乎意料的鹿和兔子的奶都能被做成乳酪。羅馬人認為來自高盧的乳酪味道最好。古羅馬人的麵粉相對古希臘時期種類多了不少,不僅有小麥、大麥麵粉,還有黑麥和粟粉。

  古羅馬人愛炫富

  對於貴族來說,最有面子的莫過於桌子上有各種各樣的食材。貴族的餐桌上有野蘆筍和梭魚,蘋果葡萄甚至還有些異域風情的食物,西班牙的鹹菜,高盧的火腿,不列顛的牡蠣,葡萄酒,利比亞的石榴和印度尼西亞的香料。

  但對於羅馬人來說,魚算是難得的食材,因為魚是野生的而且抓獲的數量難以控制。但是顯然羅馬土豪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開鑿池塘,並在裡面加入鹽水,馴養海魚。這樣無遺耗費大量財力,可是竟然成為了古羅馬的一種時尚,土豪們競相模仿。以至於每次開宴會都要上一個裝有大量魚的盤子來給家欣賞。

  當土豪們吃膩了普通是食材,培育新的食材或許變成了炫富的新方法。古羅馬人的這些聰明才智無疑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古羅馬人善於進行農業耕作,在灌溉,施肥,嫁接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土豪們更是將一些野生的,不常見,甚至於不適合食用的植物培育成了後世常用的蔬菜,比如有,捲心菜,花椰菜,西蘭花,洋蔥,蘆筍,洋薊以及黃瓜等。培育這些蔬菜的艱辛估計我們是看不到了,但是不難揣測,也只有衣食無憂的人能做到培育這些蔬菜吧。比如洋薊這種植物,口感類似竹筍,需要一層一層剝開,可食用部分非常之少,僅僅花與莖的連線處可以食用,一朵洋薊可食用部分非常之少,對於一般平民,填飽肚子是當務之急,絕對不會吃這種費力卻填不飽肚子的東西。而西蘭花和花椰菜,在培育之初更是小得可憐,它們與油菜花頗為相似,絕不會比油菜花大太多。但是古羅馬人竟然將它們培育成了如此碩大的一朵,其培育的難度可見有多高。

  古羅馬的餐廳

  對於古羅馬的窮人來說,小米粥和一些佐餐醬料就是他們填飽肚子的事物了,由於貧窮,只能喝水。他們一般避免生火做飯,因為在狹窄的房屋內這樣很容易引起火災, 他們經常從一些商店中購買一些食物。在古羅馬,人們最鍾愛豬肉,所以一般食品店會售賣烤過的豬肉,此外他們還購買一些鹹魚。在古羅馬,幾乎大家都是在吃街邊商店裡的食物,連皇帝也不例外。有的直接是在街邊有吧檯供大家食用,有些直接在大浴室旁邊。街邊商店的食物雖然比不上土豪的家宴,但卻是比較新鮮的。人們一般在路邊商店都是站著吃東西的,唯有少數餐廳空間足夠大,可以有酒窖和獨立廚房,空間若再大些的餐廳,直接可以擺上臺子,可以坐這次飯。再上檔次一些的餐廳,可以有包間,包間裡可以有躺椅給貴族們躺著吃飯。 對於羅馬的土豪們來說,羅馬人的太太們不需要做飯。一般在古羅馬,做飯是奴隸們的工作。以至於有的時候土豪們發現奴隸太重要了甚至離不開他們。

  在古羅馬時代,人們也吃麵包。當時發明了一些烹飪方法,比如把食物埋入灰燼中進行慢慢的烹飪。但古羅馬人認為這樣烹飪出來的麵包味道太重且難以消化,他們更加喜歡利用烤箱烤制的麵包。古羅馬時期烤箱十分巨大,且要加熱一次必須耗費大量燃料,這就導致了一些大型烘焙坊的出現。這些烘焙坊被認為是食品工廠的前身。人們一般都去這些地方購買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