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諾莎之辱的經過及意義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後,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而這位教皇出身於皮鞋手工製作之家,這就是"卡諾莎之辱"。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卡諾莎之辱的概念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後,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而這位教皇出身於皮鞋手工製作之家,這就是“卡諾莎之辱”。此後,“卡諾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為屈辱投降的代名詞。

  卡諾莎之辱的事件經過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趁德國國內局勢未穩之際,命令亨利四世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各教會主教的權利,宣佈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甚至可以罷免皇帝。

  對此,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會議,宣佈廢黜教皇相對抗。國王亨利四世與教皇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於是格列高利七世釋出敕令,廢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誓約。與此同時德國國內以公爵魯道夫為首鬧獨立的一些諸侯宣稱,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寬恕,他們將不承認他的君主地位。教皇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亨利四世被迫妥協。他再也無法顧及自己高貴的皇帝身份,1077年1月他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演出了一場“負荊請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去了遠離羅馬,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站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地凍天寒,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赤足披氈,一直在雪地站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教皇格列高裡七世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兒子直到讓亨利四世受盡了精神上的侮辱後才恩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赦罪的吻。

  卡諾莎之辱的後續

  亨利恢復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平息以魯道夫為首的諸侯反對派,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

  1080年,亨利四世立即揮戈南下,將矛頭直指義大利,準備以武力血洗“卡諾莎之辱”。1084年,德皇大軍攻陷羅馬。格列高利七世匆忙出逃。次年,格列高利七世在孤獨中客死義大利南部的薩萊諾。

  卡諾莎之辱的歷史意義

  卡諾莎之辱將此時歐洲社會政治與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間的矛盾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情況,直到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王權至尊”才出現轉機,但它對人民的影響卻是無法迴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