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之戰的經過和結局怎麼樣

  中國遠征軍,以數萬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反攻作戰的完全勝利。滇緬戰爭解除了日軍對中國戰場西側的威脅,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榮譽。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滇緬之戰的經過和結局,希望你喜歡。

  滇緬之戰的經過和結局

  滇緬之戰是中國軍隊為支援英軍,保護中國西南大後方,與盟國開展軍事合作的一場大戰。此戰耗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佈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闢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佔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檔案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滇緬之戰開始的時間

  日本對緬甸的侵略是1941年12月發起、1942年1月展開的,而滇緬戰爭是1942年1月-1945年8月。

  滇緬戰爭的歷史地位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歷史地位,遠征軍將士們付出的努力和犧牲,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寫照。

  從巨集觀上看,首先,東亞和南亞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在亞洲戰場上,由於中國實際牽制了60%以上的日軍陸軍,徹底打破了日本軍部數月征服中國、爾後北進蘇聯與納粹德國會師、進入西亞和歐洲戰場的戰略構想;其次,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粉碎了日軍經緬犯我的真正意圖,即:控制滇緬公路,切斷中國戰區的國際後勤補給線,迫使中國投降,轉而集中兵力,尋求與納粹德國在西亞、中東會師,繼而征服世界。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是抗戰期間中國為支援英軍抗擊侵緬日軍、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進行的出國作戰,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的一次軍事合作,是中國軍隊向日軍發起的戰略性反攻,也是亞洲反法西斯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中國遠征軍在失敗不可抗拒的情況下,仍然苦苦支撐著緬甸戰局。雖然經歷失敗,但其付出的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因此可以說,中國遠征軍從其產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