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前預習方法

  但很多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預習,認為預習只是讀讀生字、課文而已。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從較淺問題入手,有效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探索知識的直接動力,是智力發展的前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課堂提問是喚起學生求知慾的一條有效途徑,而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人的認知規律就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也是這樣。

  預習一篇新的文章,好奇心讓學生走進作者,走進作品,教師的預習問題設計得當,會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進而深入對文章內容的探討,這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如何保持學生的興趣,就是教師要解決的事情。生字的注音,生詞的解釋,文學常識的瞭解,以及作者的相關資料,都是教師在預習設計中必會讓學生解決的事,學生完成起來也不會感到太難,但對文字的理解,則需要教師精心準備,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逐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傳達的情感,表現的主題。

  如果預習中設計的問題太難,會讓一些學生望而卻步,失去繼續學習思考的興趣,即便少數學生迎難而上,對問題思考的結果也會與教師的預想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師應該把預習問題設計淺一些,絕大部分學生都感到有事可做,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就有了預習的興趣,學習的興趣。

  二、從課文背景入手,深切體會作者情感

  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產生的背景。只有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題。教師在設計這類課文的預習問題時,可以從作者反常的行為、脫俗的情趣等角度入手,指導學生去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瞭解作者的情感經歷,學會“知人論世”,從而能正確的理解判斷作者在文章中傳達出的思想傾向。如預習《湖心亭看雪》,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理解作者的出生年代,家庭背景及精神世界:“白雪皚皚的嚴冬,即使在白天,人們也很少出門或不想出門,這篇文章的作者張岱為什麼偏偏會在寒風刺骨的晚上冒著肅殺的冷氣獨自前往胡姓亭看雪呢?”

  “他又看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這樣的問題,既有一定的興趣,又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有引導性,為了解開這些疑問,學生就會反覆品讀文中的語句,主動去揣測作戰的思想與經歷,這樣提高了學生講作者情感與經歷背景聯絡起來思考的自覺性。

  當然,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先給學生簡單介紹作者的時代背景,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品讀,尋找問題的答案,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冷寂、孤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哀愁。

  三、從課文文眼入手,整體把握主題思想

  所謂“文眼”,就是課文中能夠揭示主題或是對主題有提示作用的詞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也是作品外景內情的交融點,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課前預習中,抓住了文眼,就等於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課文的鑰匙。

  如預習《背影》,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品讀父親過鐵道買橘子一段,本段詳細描寫了父親為給我買橘子艱難地過鐵道的情景,這裡的“背影”是一個聚光點,照徹了父愛子的一片赤誠,集中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在設計預習問題時,可以這樣“本段用了一系列的動詞表現父親過鐵道的不容易,找出這些動詞,並展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作者在刻畫父親的背影時應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你對此有什麼想法?由此展開對課文中父親背影的四次描寫的理解”問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經驗,明白這是通過外貌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這樣的問題,學生既不會感到無從下手,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四、從對比學習入手,全面提高學習能力

  相對來講,說明文由於知識點不多,是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掌握的文體。但對初學者來說,仍然會把說明文的一些知識和過去的知識相混淆。比如,不少學生把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與修辭手法混在一起,雖然教師們反覆強調,總不能避免學生出錯。鑑於此,在進行說明文教學時,教師的課前預習設計就可以先打“預防針”。

  這裡以八年級第一篇說明文《中國石拱橋》的預習問題設計為例:“回憶我們學過的修辭手法,並具體列出;結合課文後有關說明文的文學常識,瞭解說明文有哪些說明方法?找出在課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比較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的異同”這四個問題的丟擲,讓學生一接觸說明文就知道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不是一回事,從而心理上就有了界定,再經過老師上課時的強調、比較,學生出錯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這不僅使學生鞏固了舊知識,而且掌握了新知識,還指導了學生預習說明文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