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有效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以下小編蒐集整合了一些初三政治的有效教學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下:

  一、政治知識點的遷移、拓展教學法

  眾所周知,政治知識是學生的思想支柱,是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一。政治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教學法,是以政治知識的網路構建為基礎,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比較系統和全面的的基礎知識的結構框架,讓學生具備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結構脈絡。然後採用關聯發散思維的方式從新編排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的發展模式出發,提出知識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講“正常情緒”一課時,教師可以發出這樣的提問:“情緒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當人產生情緒時,人的身體各部分將發生什麼變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通過政治知識與生物知識的結合,讓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瞭解更加深刻,對生物知識也有了突破性的認識。

  實踐性的學習把政治觀點的遷移與拓展到其他學科中,為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突破”教學思考

  1.素質教育的障礙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嘗試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還有前改後返的體會,但總的來說進度不快。究其原因關鍵的一條就是設有一個政府部門制定出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對教學管理的評價模式,這一點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大障礙。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初中政治課應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入手。

  2.開卷考試的弊端

  評閱中考試卷必須選拔政教專業的、多年上畢業班的、經驗豐富的、責任心強的政治教師參加閱卷。可見,作為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突破口,開卷考試不是素質教育的終結,而是素質教育的開端。

  3.新課程的缺陷

  新課程的缺陷主要體現在新教材中的活動課。新教材的一大貢獻是在理論知識學習後,適時安排活動課驗證和鞏固教學內容。但是,如何將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論,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表現出來,充分發揮實踐和活動在提高學科教學質量以及增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中的重大作用還顯得薄弱。要提高初中政治課的教育教學質量,最終讓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就必須處理好“灌輸”與探究的關係。

  如對課程探究既可從巨集觀上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也可以從微觀上大膽取捨、合理重組教材。而“灌輸”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就人的發展而言,“灌輸”與探究都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倡導探究,是因為過去過多的倚重於“灌輸”,把“灌輸”置於中心地位;從學生獲得知識的角度來看,通過“灌輸”獲得的是間接經驗,而通過探究獲得的是直接經驗。

  因而初中政治課教學應以“灌輸”為主,但應把探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三、突破閉卷考試的“包圍”走進開卷考試

  傳統的閉卷考試立足於選拔,實施選拔性教育行為,只面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使大多數學生以失敗者的心態進入社會;閉卷考試以考試為指揮棒,只在考試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試結果而輕教學過程,以考分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閉卷考試採取違背教育規律的“題海戰術”及“加班”、“加點”、“加壓”的辦法給學生造成沉重的課業負擔,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與特長的發展,使他們的身心長期處於難以承受的超負荷狀態,而過早地捲入殘酷的社會競爭中。為克服閉卷考試的種種弊端,變“尋找適應教育的學生”為“尋找適應學生的教育”,教育部於2000年3月13日發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導意見後,對政治科考試製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從而使初中政治課突破閉卷考試的“包圍”走進了開卷考試。初中政治課實行開卷考試,即考試時允許考生攜帶政治教材及相關資料進入考場,隨時查閱。要求學生運用課本中的知識、觀點、原理,聯絡國際國內重點熱點問題、聯絡校園生活實際以及自身的思想行為實際,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分析、解決試卷中的問題。此舉措重在培養學生利用課本知識分析、處理社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突破應試教育的“包圍”走進“素質教育”

  長時期以來,政治課被簡單地理解為說教課、背誦課,傳統的政治教學,就是一言堂、滿堂灌,照本宣科,條條框框等教條式教學,圍繞“應試”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傳統教育模式,是一種面向少數人而忽視多數人的淘汰式的選拔教育。在這種模式下,各級各類學校在教學安排上明顯偏重智育,把學生訓成了考試機器,高分低能,心理負擔過重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也惟升學率是從,因為只有如此,才有資格談獎金、職稱、晉級、住房等。結果呢?人的素質沒有提高,黨的教育方針也沒有真正貫徹。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也強調指出:“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這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中小學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礎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五、迴歸生活,讓政治理論及時得到實踐

  眾所周知,中學生正處在人生髮展的重要階段,對自己人生的發展定位尚處在“雛形期”,因此,如何讓政治知識發揮出特有的導向和基礎作用,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基於此,文章提出了讓政治課堂迴歸生活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生活場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開學生的理解的閘門,從而培養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發散性思維。

  我們知道,每一個政治觀點都是在事實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如果,我們單純的從知識的關鍵字眼的理解和講解去開展教學,將會使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變得抽象,反過來講,我們用生活中的事實去驗證觀點,也就是運用不同的“資料”去倒推一個“數學等式”,那麼這個政治觀點將會變得真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會更加深刻。例如在講“正確認識自我”一課時,教師可以把課堂模擬成一場綜合性的拓展活動,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帶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來營造一種挑戰自我的氣氛,然後,教師可以出一些帶有政治觀點題目,讓學生用自己實際生活的例子進行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評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到了課堂的知識,而且還對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現做了比較準確的定位。

  可見通過教學過程中生活場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學生與課堂的粘著力,使課堂氣氛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提高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