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方法讀書筆記
書中提到“教育的藝術同時也需要給予信念” 接著舉一例子:
有一位老師在給臨畢業的學生們上最後一節課時他把學生們帶到實驗室給他們的最後一次實驗“水的三種形態”老師對孩子們教育道“人生也有三種形態當你對生活將0℃以下的態度時你的人生便是結凍的冰當你對生活持平常態度的話人生便是水雖可流動但卻無法過湖河的侷限如果你對生活持100℃的激惜你卻是水蒸氣能夠不受限制積極生活。”
心得體會:
老師的教誨無限給學生們以崇高的人生信念要樂觀積極而向上的生活。育人更需要講藝術同樣一句話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有的人能給人說笑了有的人能給人說跳了。可見說話要講藝術話有三說巧說為妙。由於參試率的重要性所以學校對控制流生工作抓得很好這就導致了初三學生各班都有一批習慣差基礎差的學生。面對馬上開始的第一輪數學複習這一批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直接關係到他們的複習效果。但是老生常談的教育對他們好象刀槍不入作為非班主任的數學教師更是拿他們沒有辦法。如何利用數學知識的遷移去教育他們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最近我嘗試著去做果真收到不同的效果。現與大家交流一下請提寶貴意見。
付諸實踐:
最近在學習統計與概率這一章知識一次我讓同學們把複習題做在課堂筆記上課後收上來時仍和平常的結果一樣::三8班有18位同學用了一張紙交上來。我把每一位同學的筆記批上了“優”和日期這18張紙我只給打了日期。輔導課上我沒讓科代表發下去而是讓科代表又從課堂筆記中挑出比較上檔次的10餘本單擺放在一起其餘的筆記放在一起18張紙也放在一起分三類擺在講桌上。上課鈴聲落後同學們都注視著我而我故意盯著講桌上的三類筆記。同學們也把目光轉移到講桌上的筆記有的同學已經意識到了這種對比的效果。然後我讓只用一張紙做的那18位同學站到講臺上問:“知道為什麼要把大家叫到這兒嗎?”這18位同學都意識到:自己沒有課堂筆記。但是隻有兩個同學是低著頭不好意思地小聲說的大部分同學只認識到表面的錯誤。我又接著說:“請大家互相看一看我們18位同學。”他們都互相看因為當中有成績稍微好的有一竅不通的有在年級都調皮出名的經過對比誰都不希望和××是一種型別的。之後3位成績稍好的同學也低下了頭。我又幫他們分析:“大家的座位是無規則地分散在各個組卻不約而同地隨便拿一張紙當課堂筆記。表面上是因為沒有課堂筆記而站在一起受批評請你們思考一下我們這18位同學實質上的共同缺點是什麼?”又有幾位同學低下了頭有人小聲嘀咕:“是學習習慣不好。”我又趁機幫他們認識自己:哪些同學肯交頭接耳哪些同學作業潦草哪些同學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哪些同學解題過程不詳等。這時他們確定能承認自己是有這些不良習慣。我又啟發他們:“這些不良習慣造成的一個共同後果是什麼?”他們大都表示:“後果是成績不怎麼突出。”“成績總也上不去”“越來越學不會”。然後我又把挑出的10餘本上檔次的課堂筆記抱過來“請大家看一看這十幾本筆記猜一猜可能是誰的。”他們猜的名字多是班級前20名中的結果驗證只有一本沒猜對。我分析:“是他們商量好買上檔次的筆記嗎?是老師要求他們這樣做嗎?本子的貴賤從某個角度來講反映了這位同學學習數學的習慣反映了他對學習的態度也反映了他對自己命運的把握。有一句話:‘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習慣一個人的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態度一個人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中間過程省略的話就是習慣決定了一生的命運。這就是我們數學正在學的‘樣本估計總體’思想在哲學上的昇華。下面請大家估計一下“我們整個初三年級如果佈置這項作業的話哪些同學會沒有課堂筆記?”經過這一番話所有同學的頭垂的更很了臉上都露出嚴肅的表情。他們顯然能估計出哪些同學但沒有一個人去回答。而我要的並非答案恰恰是他們慚愧的表情。這說明他們不僅在班級的範圍認清了自己還站在全年級的角度把自己歸了類;不僅是從學科的角度認識了不良習慣的危害還從人生命運上做了新選擇。為了緩和一下氣氛我又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你要是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晚會別人都西裝革履而你卻穿著拖鞋、背心去這給同學留下什麼印象?”大家又笑了。
最後我把態度轉變較慢的3位同學留下一個人發講桌上的課堂筆記一個人發18張紙發完後回到我面前。我又開導他們:“沉甸甸的課堂筆記代表踏實、穩重最後收穫的是碩果累累;而18張紙代表輕浮、草率最後收穫的是——”
在後來的檢查中發現這18位同學都買了比較昂貴的筆記本有的還補回了以前作業。我想他們這不是有意選擇了本子而是慎重地選擇了人生的方向這也許是其他教育方法不能一次達到的。
總之教學是藝術是無止境的要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