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認識地球,學習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學生要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3.學會本課生字、生詞,會用“渺小”、“貢獻”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完課文,談體會,學寫讀後感。
教學重點
按一定的順序寫:即學習時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增強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2.指導學生認真寫好讀後感。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
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樣的?你瞭解多少?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地球呢?
二、教師範讀課文
思考:課文介紹了哪些有關地球的知識,向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學生可簡單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讀課文,認讀10個生字,要讀準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讀生詞:
遨遊璀璨***這兩個詞要讀準字音。***
裹著渺小礦物恩賜慷慨貢獻濫用威脅目睹
以上9個詞語要求不但會讀,還要會寫。
2.指出難寫的字:
裹濫脅***注意讓學生練習、當堂記憶。***
3.讓學生說說自己查出生詞的意思。
五、學生再讀課文
1.標出自然段序號。
2.想想每一個自然段都寫的什麼內容。
3.根據自然段的內容給課文分成兩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據分段情況,說一說課文先講了什麼?又講了什麼?***按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先記敘了地球的特點和人類對它的破壞,接著又講地球上的資源枯竭之後,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我們要保護地球。***
5.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練習朗讀課文。
3.找找有關地球的材料。
第二課時
一、通讀全文,從整體入手
1.課文共分幾段,為什麼這麼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問題。
***學生從整體認識課文後,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課文。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注意,講到此問題時要給予解決。***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
1.自己讀1~2自然段。
思考:從課文中你瞭解到關於地球的什麼知識。通過具體的詞句談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人類生活的大陸面積只佔其中的1/5。
以上的數字表明瞭什麼?***人類的活動範圍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認為地球很大,地球並不大,供人類活動的範圍也很有限。***
2.練習朗讀,體會地球並不大的含義。
3.默讀課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麼特點?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講了人們對地球的破壞?
***請同學們在默讀的過程中、圈畫出重點句、關鍵詞語,然後談自己的理解。說話時要按課文的先後順序。***
***2***指導學生從這幾方面考慮:
地球的特點: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礦物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這些自然資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課文從以下幾方面講人們對地球的破壞:
a.不加節制地開採地球上的礦產資源,資源會越來越少。
b.重點理解這兩句話,指導學生多讀多體會。投影。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就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還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的威脅。
***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認識到破壞地球、破壞自然,會帶來災難。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人類將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導朗讀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地球是渺小的,它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對它的破壞,將會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
第三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二段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麼說如果地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關鍵詞語談體會。***
2.組織學生討論
3.彙報。
4.引導學生從這幾處考慮:
a.科學家證明,沒有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個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設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們別無去處,為了生存,我們應該怎樣做?我們應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
6.指導朗讀。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我們應精心保護地球。***
二、總結思考
請你談一談讀完課文想到些什麼?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地球。
***說完後,教師指導,然後寫成二百字左右的讀後感。***
三、指導造句
渺小、貢獻。
板書設計: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組中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的四篇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從不同角度折射出藝術的魅力。本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這死。”伯牙絕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學習文言文《伯牙絕弦》,已有了《楊氏之子》作為基礎。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藉助註解、工具書瞭解文言文大意;還可以指導學生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再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學生特點】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六年級上學期的學生。這個學段的學生個性較強,看待事物的主觀性也很強,面對學習內容時會因個人的喜好決定學習興趣度。在口語表達和寫作方面已有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課堂,給學生充分表達觀點的機會。還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課件更為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設計理念】
如何優化小學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是小學文言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採用情感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體會感情雙線並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講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引導中完成學習內容。
【重難點】
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劃分好節奏的課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寫給子期的輓歌、音樂《高山流水》。
2、學生準備:
蒐集瞭解伯牙的相關資料。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匯入
1、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老師說一個詞,你們也說幾個類似的詞***出示:楊柳依依***引導學生說詞。
2、老師這裡也收集了一些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
清風徐徐、明月皎皎、炊煙裊裊、芳草萋萋、……
3、仔細看看,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麼的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描寫的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4、過渡:
平時如果有意識的積累這些詞語,對提高寫作一定有幫助。美麗的景色不但能用語言表現出來,而且古人還能用音樂表現。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詠至今,它記載了兩個朋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板書課題:
伯牙絕弦
二、整體讀文
1、師:同學們把課文自由、大聲讀幾遍,注意文言文的節奏,別讀破句子。
教師評價。
2、指名學生讀,教師評價、指導、範讀。
3、學生齊讀。要求:
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抑揚頓挫。
4、師:你們覺得文言文難讀嗎?
***學生回答。***
師: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難度是因為我們平常接觸文言文太少,並且對文意不理解。老師這有劃好節奏的課文,你們再來讀讀看。
***幻燈出示。***
5、指名讀,齊讀。
三、初解絕弦
1、師:標題往往是文章內容的集中體現,學習課文前,我們先來看看標題吧!“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
2、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結合註釋、結合上下文、學會變通。***
3、師:除了標題提到了伯牙不再彈琴,還在哪裡也提到了?
***生答。***
這裡的“絕弦“意味著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
***生答。***
四、再解絕弦
過渡:為什麼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彈琴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文章。
1、何為知音:
師: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謝地方沒讀懂?分別標註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聽”中的“善”解釋為“擅長、善於”。
兩個“善哉”中的“善”解釋為“太好、太妙”。
⑵師: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
***生答。***
⑶反覆朗讀“善哉,……若江河”。
⑷師:通過課前同學們對伯牙的瞭解,我們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音樂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⑸引導學生想象回答。
⑹出示匯入中展示的詞語。
⑺師:假如你現在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時,你會怎樣讚歎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
……
⑻師:著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著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師: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還會缺少讚美嗎?他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引導:
沒遇到子期之前,別人對伯牙是怎樣讚美的?
***生答。***
⑶師: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讚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麼心情嗎?
***苦悶、沮喪。***
⑷師: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麼?他一定不住的在心裡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
***知音。***
⑸師: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麼?
***生答。***
⑹師: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上的知音嗎?更是什麼呢?
***學生交流回答。***
⑺師: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來讀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時的情感。
***學生讀。***
3、知音之死:
過渡:
正像結尾讀的一樣,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樂《傷別離》。***
⑴學生齊讀“子期死,……,終身不復鼓。”
⑵師:子期死了,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麼?
***親人、靈魂。***
⑶師: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沒人像子期一樣讚歎。
***引導學生讀“善哉,……若江河”。***
⑷師: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在無人能理解的日子裡,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答***。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學生答。***
⑸師: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你再來讀這句話。
***伴這《傷別離》曲調,學生齊讀。***
五、深悟絕弦
1、師: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動的餓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
***幻燈出示,伴著音樂教師讀。***
2、師: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餓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動人的樂曲又彈給何人聽?於是伯牙就扯斷琴絃,把琴箱摔向祭臺,吟誦著為子期寫的輓歌。
***幻燈出示,伴著音樂師生一起讀。***
3、師: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寫,教師指導。***
4、學生念自己寫的,教師評價。
六、回味絕弦
師:這個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記載,比如《呂氏春秋》、《列子·湯問》,我們所學的課文就是出自這裡。在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動的記載。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播放《高山流水》***,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來讀讀這個故事,能背誦的同學可以試著背誦。
***學生讀背。***
七、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句。
3、閱讀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板書設計】
伯牙善鼓琴所念絕弦
***知音***
子期善聽必得之死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1.教學掛圖,課件。
2.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匯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齊讀課題
[評: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絡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瞭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蹟”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蹟?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裡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絡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 閱讀,勾畫。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聲誦讀。
2.交流讀後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說點什麼嗎?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