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學好初二政治

  一、對於學生進行學習過程的指導

  初中生的學習分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學習不得法,這樣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進步,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信心,陷入惡性迴圈後,往往花很大的力氣也不法挽回。避免陷入惡性迴圈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給他們以學習過程的指導。

  對於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而言,應該在學習本門課程前,就向學生解釋本門學科初中和小學的學習要求的區別、向學生們講解本門課程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進行本門學科的學習方略,同時對於一些沒有掌握學習策略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讓他們儘快地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對於學習過程的指導應該放在具體的學科教學過程之中,重點應放在課堂教學上,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上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求學生在學習前制定學習計劃,在課前能夠認真預習,在課上能夠專心聽講,在課後能夠及時複習,在做作業前能夠認真看一遍書,做作業時能夠獨立完成,在學習完一部分內容後能夠及時地對書本知識進行小結,如果時間許可的話,還可以對於本門學科進行一些探究性的學習。

  二、對於學生進行學習技術的指導

  一般來說,學習過程的指導往往側重於巨集觀的指導,而學習技術的指導則是幫助學生解決微觀學習的問題。不少學習技術,其實就是一些“小竅門”、小規律。許多學生都會在初中中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使用過這些技術,我們的教師們應該注意細心觀察、蒐集、整理並努力顯化它們。一些學習的“小竅門”看似平常,但對於學生的學習是極為有益的,特別是對於一些學困生來說,一兩個小竅門的使用成功,往往能夠使一顆沮喪的心恢復應有的活力。

  學習技術的指導,在多數情況下,可以靈活機動、相機進行,可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瞬間 ,也可以是作業或試卷評講的一部分,還可以是在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的一種點撥、、、、、、

  三、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方法

  從來沒有兩個學生,他們的學習方法是會完全一樣的,適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同,學習的習慣不一樣,因而學習方法也應該是不同的,作為教師應在普遍指導的前提下,對學生的學習個性進行研究,如有的學生比較好動、有的學生有壓力才能夠學習好、有的學生喜歡靜靜地一個人讀書、有的學生數理能夠力,但不善於記憶等等。教師在摸清學情的情況下,提供一些可供學生挑選的方法,然後指導學生按照以下三個步驟做好學習方法的個性化梳理、歸納。第一、讓學生做到不僅理解有關的學習方法,而且要了解提出這種學習方法的理由;第二、考慮一下,如何使用這些方法適應學生平常做事的習慣方式;第三、在採納某種學習方式之前,先把每個有希望的方法都試一試,看看是否可行,然後再決定取捨。這樣,對於每一學生而言,就相當於為自己製作了一個學習技能包。這隻包應是能夠適應自己特殊需要和個性特點的個人工具箱。與此同時,要讓學生知道,做一隻新的學習技能包,必須要放棄以往的落後的陳舊的學習方法。

  四、對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與自學的指導

  課外學習活動,包括課外閱讀、參觀學習、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這些課外學習活動往往是課堂學習活動的延伸和補充。學生在課內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後,學習的興趣得到發展,很希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瞭解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這時,我們的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應側重於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第一、要讓學生懂得課外活動是對課內學習的延伸和拓展,不能夠離開課堂而去專門地搞研究;第二、課內外學習的時間應該安排得當,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勞逸結合,不要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第三、在課外學習中要儘量做到動手腦、學練結合,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第四、課外的探究活動應該在同學的幫助下合作完成,在研究中努力爭取教師和同學以及父母等人的幫助;第五、研究結束後最好能夠形成一定的文字,向同學和教師作個彙報。

  五、對學生進行學習思想的指導

  說到底,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實際上是一個學習思想的指導,所以學習方法的指導實際上也是一個學習思想方法的指導問題。思想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辯證的思想方法。比如對於學習方法的認識應該從以下幾個來認識:第一是它的從屬性,學習方法是一種手段,並不是一種根本的目的,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績;第二是它的差異性,學習方法應該因人而異,並不能夠要求學生使用統一的學習方法,學習應體現出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第三是它的組合性,一種學習方式只能夠針對某些學習行為產生作用,我們應該指導學生綜合運用所瞭解的學習方法,並且在實踐中加以創新和發展。

  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曾經這樣說過:“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所謂“善學者”,其實質就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好的人,我們要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努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成為“善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