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簡介及趙雲之死真相

  趙雲,字子龍,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五虎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趙雲的簡介: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五虎之一。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諡趙雲,姜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常勝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趙雲是常勝的描述,但是民間自古一來就有常勝趙雲的說法。

  所謂常勝,就是每戰必勝的,但是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趙雲都有一次打敗仗的經歷。雖然也打過敗仗,但是趙雲仍然被稱作是常勝,其主要原因是趙雲在唯一的一次敗仗中沒有受到較大的損失,類似的情況在長阪坡也有發生。長阪坡之戰雖然是劉備軍戰敗了,但是在趙雲的努力下救出了劉備的夫人和孩子,而在小說中對趙雲大戰長阪坡進行了藝術加工,趙雲闖入八十多萬曹軍裡無人能擋。

  箕谷之戰也是一樣,大軍已經決定撤退,為防止敵軍追擊,趙雲親自斷後,雖然年老,卻仍能斬將破敵。而在其他的戰役裡,趙雲也常能在失敗的戰鬥裡有突出表現,即使戰局處於劣勢,趙雲也能斬將殺敵,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長久以來就給廣大民眾造成了趙雲不會被打敗的印象,一些民間傳說中,甚至有趙雲征戰一生,從未受傷的說法,由此可見,常勝趙雲早已經深入人心了。

  單騎救主

  單騎救主是指趙雲單槍匹馬救出劉備的兒子劉禪的事情。歷史上一共發生了兩次,一次是長阪坡之戰,一次是截江救阿斗,分別發生在建安十三年與建安十四年。趙雲的單騎救主的情節常被藝術加工出現在小說、評書、戲曲等文藝作品裡。

  其實截江救阿斗是趙雲和張飛共同完成的,並且二人有帶領兵馬,所以嚴格來講不是單騎救主,但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民間還是習慣性的將此行為也稱為單騎救主。

  五虎

  五虎,是指蜀漢名將里名聲最響、地位最高、能力最強的五位,即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但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卻在百家講壇欄目裡提出了四虎將之說。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將關張馬黃趙合為一傳,而且僅排在諸葛亮傳之後,列於蜀漢各文臣武將之首。而五位又有虎將之名,關羽、張飛被稱為“熊虎之將”,趙雲被稱為“虎威”,馬超“與翼德並驅爭先”,黃忠“勇毅冠三軍”,可以看出,稱這五位為蜀漢五虎,都是有史可據的。而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又先後將五位評為蜀漢的“爪牙”,也就是說,關張馬黃趙就是正史所承認的蜀漢“五爪牙”。

  而五虎的稱謂也並非是先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之前的《三國志平話》稱其為“五虎”,再往前推,元曲中就已經將這五位稱為“五”或“五兄弟”。不管是“五虎”還是“五虎”,其實都只是一個稱謂,一個統稱而已,關張馬黃趙這五人在蜀漢也絕對稱得上虎將的,非要計較是出自演義還是正史,是沒有意義的。

  除此之外,五虎將也是見於官方史料記載中的,包括《山堂肆考》、《歷代名臣傳》,而《四庫全書》的收錄再次以清代官方的身份對其做了全面的肯定,也就是說從明代開始,官方史家是認可五虎一說的。

  趙雲之死的真相:

  趙雲自追隨劉備後,直到劉備當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阪坡救出的,史書雖沒《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玄,但趙雲救阿斗不是虛構的。進軍西川,是趙雲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可就是這次留守,他又幹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鬥”,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後主劉禪的小命,趙雲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麼?可劉備得了西川后,對趙雲就再沒重用了。

  定軍山之戰,主謀是法正,而“親冒矢石”強攻定軍山的是劉備本人,趙雲根本沒上第一線。

  一出祁山,趙雲也沒當先鋒,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策應主力。街亭失守全線大敗,而“雲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演義》中的“不損一人一騎”是羅老先生給英雄帶的花環。而戰後孔明上表檢討,自貶三級,有功無過的趙雲卻也糊里糊塗地跟著被貶了級。直至去世,趙雲也未獲封侯。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衝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黴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儀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麼?“徵西大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歷來讀史之人有“漢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漢高帝劉邦,殺死了韓信、彭越、黥布;漢武帝時有飛李廣的悲劇。到了最後三分之一的後主時,趙雲好歹還是壽終正寢的。

  《演義》上寫劉禪聞趙雲死而大哭,又是羅老先生加的花環。那時的劉禪,早把救過他兩次的趙雲忘得一乾二淨了,連點“悼念”的意思都沒有。到得後來,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來了,在給別人封侯時順帶也追封了趙雲。可趙雲要是知道追封的事,準得氣得在墳墓裡詐屍不可:那時距蜀漢亡國還剩下不到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