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音樂鑑賞賞析論文

  中國古典音樂是我國流傳上千年來的音樂精華,古典音樂精品流芳百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魂在其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典音樂鑑賞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古典音樂鑑賞論文篇一:《試論中國古典詩歌鑑賞的蒙太奇思維》

  摘 要:影視的蒙太奇時空重組“對位”於文學藝術中就是詩歌意象包容連續、平行、重複、對比、隱喻、心理等諸多形式的主觀組接,於是就有了富於時代審美特徵與多元審美優勢的影視諸多蒙太奇形式運用、印證於中國古典詩歌的鑑賞中,併成為中國古典詩歌鑑賞的現代特徵與流行傾向之一。

  關鍵詞:詩歌鑑賞 蒙太奇思維 時代與多元審美 視覺流行傾向

  詩歌意象刪繁就簡的實詞直接組接,時空主觀重組所造就的不受物理規律限制只受思維規律約束的特殊藝術時空,在隱喻、雙關、比興、誇張中激發接受者的想象力並賦予畫面別開生面的新生寓意①,以及詩歌“活隱喻”的使用傳達出符合主觀情感邏輯的“心象”等,其實都可謂影視蒙太奇的主觀組接。

  一、詩歌連續蒙太奇

  詩歌連續蒙太奇的筋節主要在於“賦”的手法的靈活運用。雖然詩歌敘事無法直接展示同時異地發生的情節,難於突出複線情節的對列關係,但同一事件中關聯情節的倒敘、插敘或閃回同樣具有跳躍交錯時空的藝術魅力。

  晏幾道《臨江仙》雲:“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 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如果運用連續蒙太奇思維來分析,上片前兩句以“環境”鏡頭抒寫主人公的室近人遠、孤寂難耐、借酒澆愁,第三句以“閃回”鏡頭詮釋前兩句孤獨傷感之原因在於“春恨”綢繆往復的無以釋懷。四五句以形象的畫面感嘆落英飄零之際雨燕尚可朦朧雙飛、人卻只能於庭中迷惘孤佇,構成情節內部的對比蒙太奇。下片在時空切換中回憶曾經的邂逅一見鍾情。首句鏡頭以簡化筆法勾勒小 形象,自然鋪敘;次句鏡頭特寫清純美女的衣物――兩重心字羅衣,有極大的想象創造空間;三句轉為小 彈琵琶近景,可以想見在脈脈含情的文曲琵琶聲中傳遞著怎樣的羞澀暗戀、無語心許之意;末二句鏡頭推移成明月照耀下不忍別離的無言場景,然而今日明月偏又多情、綿綿獨照,可小 在哪呢?鏡頭的騰挪跳躍,曲折深婉地表達了抒情主人公過去的溫馨回憶與現實的苦悶相思。

  二、詩歌平行蒙太奇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是詩歌平行蒙太奇的形象表達。

  1.詩歌句子的平行

  司空曙“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在作者不動聲色的鏡頭映襯中抒發了主人公苦悶和風雨飄零的淒涼心境。室外的鏡頭,枯枝黃葉在秋雨淅瀝中搖曳零落;室內的鏡頭,白髮老人於孤燈殘照下木然呆坐。雨、樹、黃葉、燈、人、白髮等畫面展示的鏡頭組接所撞擊的“火花”是衰敗、枯萎、凋零之景,歲月流逝、人生無望的傷感悲情不禁從心底苦苦流淌。

  2.詩歌段落的平行

  詩詞段落的平行形成情節事件的映襯與相互烘托。白居易《長相思》寫朦朧月色之下的倚樓懷人:“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上片鏡頭由近及遠,人愁、水愁、山亦愁,流水之聲如愁苦之歌,暗寫作者低徊纏綿的哀怨之愁;下片思緒由遠及近、由離思合,悠悠之思似綢繆之調,名狀作者忠貞直白的相思之深;倚樓而靜的特寫鏡頭反襯聲不停、意不斷、情不止、愛永恆。上下片鏡頭交錯,如銀線串珠、金玉扣盆,平添了流動綿長的愁苦相思之美。

  3.詩歌句子的時空跳躍

  大幅度時空跳躍並列組接畫面是詩歌平行蒙太奇的又一表現形式。趙師秀《約客》詩云:“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該詩前兩句描繪戶外自然景象。首句鏡頭形聲兼備、連綿不斷、時空闊遠、高度概括,猶如影視遠景,梅雨連綿既渲染了盼望友人造訪的急迫心情,也為客人久候而不至埋下了伏筆。次句鏡頭化用典故、拉近時空,在聽覺形象的觸引下“同存結構”出縱深歷史與現實景象交錯的視覺形象,又是影視全景。後兩句刻畫室內人物心理變化,可謂特寫之景。客人夜半不至,主人於梅雨困擾中、蛙聲聒噪時寂寞無聊,故閒敲棋子竟使燈花散落。從影視鏡頭的角度思考,三組鏡頭是平行組接關係,不過鏡頭是由遠而近、由外而內時空跳躍推移的“前進式蒙太奇”。“閒敲棋子落燈花”的特寫鏡頭,把主人企盼之久之殷而“客未來”的“傻得可愛”的失望難耐心境表現得分外形象感人。

  三、詩歌重複蒙太奇

  詩歌的重複蒙太奇是強調、肯定、認可和加深印象的主觀重複,主要表現在押韻與詩句的區域性重複上。

  押韻一般是在句末規律性的重複出現同一或相近韻母,在肯定節奏美感的同時深化了詩歌的情韻。《詩經•漢廣》三章二十四句,每章後四句皆為“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隻字不遺的重複迴環,使單戀男子憂思、落寞之焦慮情懷與江漢浩渺、煙波迷茫的景色渾然一體,且復踏著耿耿於懷的不甘之音。

  詩句的區域性重複能夠使誦讀之詩成為可唱之歌,形成低徊往復、餘音繞樑、一唱三嘆的聲韻之美。《詩經•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是男女互贈信物的歌詞,三章所唱皆滴水報湧泉、秋波頻遞、百年好合之情。該詩於工整中見參差,文義如一、字詞略變,頗有民族音樂之變奏意蘊;尤其每章結句“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之復沓歌詠,使該詩聲韻連連、聲情並茂、性情纏綿,感動聽眾。②

  四、詩歌對比蒙太奇

  詩歌的對比,一是指兩種事物的對立並列比較,以造成強烈的情感衝擊、矛盾衝突,揭示其本質;二是指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以啟迪。這與影視鏡頭的對比蒙太奇如出一轍。

  1.詩句的對比

  高適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燕歌行》***,於鏡頭對比中昭示了戰士的出生入死與將軍的荒淫無恥所形成得極度反差,深刻地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的殘酷現實。陳陶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隴西行》,更是虛實榮枯迥異對比、現實夢境悽楚相連、徵人早已悲壯戰死、少婦依舊叨叨夢牽的痛苦慘淡鏡頭對比。

  2.詩歌層次段落的對比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該詞為傷感懷舊之作,於今昔悲歡的鏡頭對比中感慨歲月流逝、美好難駐,抒發了追憶舊日歡戀的失落與孤獨。上片鏡頭回憶昔日元宵佳節歡愉幸福的月影柳下幽會,兩情相悅、朦朧清幽、婉約柔美;下片鏡頭感慨今日景物依舊的元宵佳節沮喪傷心的燕子樓空、物是人非,傷情難掩、怨嘆難止。昔盛今衰、哀樂迥異的兩相比較,“人有悲歡離合”的宿命悵惘淒涼、清冷無奈自在其中。

  五、詩歌隱喻蒙太奇

  詩歌通常是通過畫面鏡頭的“比、興”處理而得以實現其暗示象徵寓意的。

  《詩經•漢廣》首章“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兮,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喬木之不可依託畫面與漢水彼岸遊女之不可求鏡頭並列比興,在浩渺迷茫、一水相隔裡深情表現了男子無限的纏綿失望情思。

  李賀《南園十三首》:“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以百花盛開豔麗多姿的鮮花比興越地美女之香腮紅暈,無奈奼紫嫣紅日暮零落,因而自傷自嘆當賞無人賞、堪貴無人貴,含蓄蘊藉、自是風流。

  李白《贈汪倫》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桃花潭水千尺之深反比汪倫情誼之深,變抽象情誼為生動形象,空靈自然、情真意切。

  六、詩歌心理蒙太奇

  詩歌心理蒙太奇通常表現在心理的景物投射、細緻入微的動態心理描寫以及悠遠朦朧的心理暗示等方面。

  1.心理景物投射

  《長恨歌》中有兩個並列的畫面鏡頭:這是馬嵬兵變後玄宗皇帝幸蜀途中的“行宮見月”與“夜雨聞鈴”,此時貴妃已死、皇室流亡,玄宗內心的淒涼悲切哀痛無以名狀。滿目的悽苦對映於景物,故“月”著“傷心色”、“鈴”碰“斷腸聲”,抽象無跡的內心愁苦,就這樣在聲畫對位裡形象地投射到寂靜傷悲的清涼夜景之中。

  2.動態心理描寫

  王昌齡的《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則由少婦純情嬌嫩快樂不知愁、美妝登樓觀景自娛、偶見柳色變化而春心萌動三個動態鏡頭逼出少婦心中的一腔憂愁與悔恨。在國力鼎盛的初盛唐期,“覓封侯”的功名仕途比之於家庭前程而言似乎更重大且必須,故樂觀展望與浪漫幻想自在其中,可是在少婦的心中比之於風月春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不過這是“忽見陌頭楊柳色”之後的幡然醒悟。箇中的空閨幽情、寂寞況味與從“不知愁”到“悔”的微妙心理變化,欣賞者自可在鏡頭的因果轉換中盡興聯想把玩。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國古典音樂鑑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