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醫學論文獲獎範文
中西醫結合發軔於臨床實踐,以後逐漸演進為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中西醫結合治療眩暈
摘要:目的 觀察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天麻鉤藤飲加減對眩暈的療效。方法 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天麻鉤藤飲加減配合輸液治療,對照組採用靜脈輸液治療,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者痊癒率和有效率分別為56.67%和90.0%,對照組分別為43.33%和83.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眩暈具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天麻鉤藤飲;眩暈
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多見於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內庭動脈閉塞、腦梗死等以眩暈為主要症狀的心腦血管病患者,也可見頸椎病、梅尼埃綜合徵、神經衰弱等病。涉及神經內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多學科,臨床治療比較棘手,心腦血管病患者的眩暈多因天冷,氣溫下降,血管急劇收縮致血壓升高,或因情緒激動,血管痙攣致腦供血不足,易誘發腦卒中,應予重視。臨床上現代醫學予降壓、改善腦供血、營養神經等對症治療,理化指標可恢復正常,但患者自覺症狀的改善常不明顯,而配合中醫藥治療,患者的症狀常可得到迅速的改善並得以保持。本人以西醫治療配合中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眩暈取得滿意療效,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選經確診病例***經檢查均排除腦部腫瘤、小腦梗死、腦幹梗死病例***共60例,所選病例為2013.06~2014.06我科住院患者,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46~76歲;病程2 d~11 a。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45歲~78歲;病程2 d~11 a。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1]。症見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可伴有噁心嘔吐、頭昏,汗出、耳鳴耳聾、眼球震顫、面色蒼白等。起病一般較緩慢,漸漸加重,常反覆發作,按中醫辨證分為腎精不足、肝陽上亢、氣血虧虛、痰濁中阻、瘀血阻竅5型。西醫診斷為內耳性眩暈、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症、頸性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臨床表現以眩暈為主要症狀者均列為觀察治療物件。
1.3 方法 對照組:長春西汀針30mg加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1次/d、燈盞花素針50mg加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1次/d。10d為1療程。治療組:配合中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天麻鉤藤飲加減***:半夏12g 白朮15g 天麻10g 陳皮15g 茯苓15g 鉤藤15 g、石決明30 g***先煎***、川芎10 g、澤瀉15 g、石菖蒲20 g、梔子6g、黃芩6g、炙甘草6g加減:氣血虧虛加黃芪30g、黨蔘10g、當歸15g;腎精不足加枸杞子15g、五味子10g、山萸肉30g;痰溼加膽星10g、竹茹10g;血瘀加丹蔘10g、牛膝10g、赤芍10g;嘔惡加竹茹10g、蘇梗10g、代赭石20g;高血壓加葛根10g;夜寐不安加酸棗仁20g、遠志15g、麥冬12g等。1劑/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連服7 d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1]。治癒:眩暈症狀、體徵完全消失,隨訪6個月無復發;好轉:眩暈症狀及體徵明顯減輕,偶有頭暈或漂浮感;有效:眩暈較前好轉,仍有間斷眩暈,噁心;無效:眩暈症狀無改善。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3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眩暈多與肝、脾、腎臟功能失調及風、火、痰、溼、虛、瘀有關。其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以肝腎不足或氣血虧虛為主,標實以肝風、痰、火、溼濁、血瘀為主。《素問至真要大論》[2]認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眩暈是肝風內動所致;《素問玄機原病式》[2]"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則為旋轉",指出眩暈是風火為患;《丹溪心法・頭腦》有"無痰不作眩",指出眩暈是因溼痰阻遏氣機而成;《靈樞・靈氣》[2]認為"上虛則眩"。"無虛不作眩",指出眩暈因虛可致。眩暈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腦; 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空; 膏粱厚味,化溼生痰,痰濁上蒙清陽或痰火上逆,擾動清竅; 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腦髓失養等。根據具體病情,常予補益肝腎、養血活血、滋陰潛陽、健脾補血、化溼通絡、清肝瀉火等法治療。半夏白朮天麻湯和天麻鉤藤飲均為治療眩暈明方,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鎮逆定眩;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化瘀;白朮、澤瀉、茯苓健脾利水、燥溼化痰;陳皮、石菖蒲祛痰化溼闢濁開竅醒腦聰耳目;梔子、黃芩清肝火;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平肝養血、化痰活血之功,從而達到肝陽平則風火熄。痰溼祛則清竅開,陰陽調、氣血和眩暈愈之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眩暈是平衡系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所出現的一類複雜的症狀,涉及到多個學科,是多個系統發生病變引起的主觀感覺障礙,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或如坐車船、甚則撲倒為主要特徵。主要分為兩種即: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現代研究[3]:天麻、鉤藤有明顯鎮靜、鎮痛、催眠,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有降血壓作用;石決明含有碳酸鈣、多種微量元素;半夏有鎮咳、鎮吐作用;白朮、茯苓有利尿、降血糖、鎮靜、抗凝等作用;澤瀉有利尿、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陳皮有降血壓,鬆弛平滑肌;石菖蒲有鎮靜、抑制消化道異常發酵,緩解痙攣等作用;梔子、黃芩、黃芩有利膽、利尿、鎮靜、保肝等作用;川芎生物鹼能夠通過腦屏障,較好地改善腦血流[4];本研究認為配合中藥湯劑效果明顯優於單純西醫治療,不失為治療眩暈症一種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 程士德 .內經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5:101.
[3]賈玉海.常用中藥八百味》[M] 北京 學苑出版社 1995.7 387、388、387、346、296、80、82、201、394、80.
[4] 唐麗.經顱多普勒評價化瘀通脈液配合按摩治療椎基底動脈型頸椎病療效[J].中醫雜誌,1997,***38***:329380.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