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臨床護理論文

  部分心內科護理人員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服務觀念不到位、護士綜合素質較低及護理人員配置不足是心內科護理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胃出血的內科護理思考

  一、臨床資料

  本組36例中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齡24~72歲。消化性潰瘍26例,急性胃黏膜損傷3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1例,胃癌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和休克症狀。36例患者治癒出院28例,好轉出院6例,轉外科治療2例。

  二、護理體會

  2.1急救護理

  患者入院後,立即測量生命體徵,密切觀察,及時發現休克、肝昏迷等併發症,並詳細記錄;予以多功能心電監測,仔細觀察嘔血、便血先兆,準確記錄嘔吐物及大便的性狀、量和顏色,及早發現再次出血,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抽取血標本急查血常規,定血型及配血,開通2~3條靜脈輸液通道,應臥床休息,取平臥位,下肢抬高,頭偏向一側,必要時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慎用熱水袋等溫度過高取暖物品,謹防燙傷。

  2.2靜脈補液護理

  按醫囑及時補充液體及輸血,保證有效迴圈,為進一步治療創造良好條件。補液量和速度根據失血量而定,在輸血輸液糾正體液不足時應避免因輸血、輸液過多、過快引起急性肺水腫和激發再出血的可能,年老體弱及出血量多者較常見,應引起足夠重視。同時注意觀察輸液肢體,以防輸液管脫出。密切觀察病人的神志、脈搏、呼吸、血壓、尿量、面板和甲床的色澤、肢端溫度、周圍靜脈的充盈度,嘔血和黑便的顏色、形狀、氣味、頻率以及量的多少,必要時行心電監護,測定中心靜脈壓為臨床醫生制定進一步治療方案提供及時準確的生理指標,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3健康教育

  大部分患者均因有很多不良生活習慣而致病,首先給患者耐心講解影響病情進展的注意事項以及護理常識,告知患者胃出血常見的誘因,尤其吸菸過量、飲酒過度可加重潰瘍出血,叮囑、督促患者注意保持生活規律,戒菸、戒酒。禁用可致胃黏膜損傷的藥物,如非甾體消炎藥、激素、阿司匹林等。

  2.4飲食護理

  胃出血時一般來說,只要無嘔血,都可以進食。但是,嘔血的病人一定要禁食,以防進食嘔吐或嘔血造成窒息。通常在停止嘔血12小時後,不管是否還有黑便均可考慮恢復進食,如又有嘔血,則再次禁食。胃出血後飲食問題一般都要掌握下述原則:開始以進食流質,以粥、麵條、糊糊等為主。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少刺激流食。不暴飲暴食,不食生、冷、硬辛辣食品,不要飲用太酸太甜的食物。要少量多餐,飲食要保證溫熱,過熱的食物有可能使胃黏膜的血管擴張,不利於止血。濃茶、濃咖啡均應避免。如食物清淡無味時,新增少許食鹽無害。出血停止後,可逐步增加食物的品種與數量。

  2.5心理護理

  入院後環境改變及失血而產生恐懼心理,甚至對治療喪失信心,此時護理人員一定要及時清除一切血跡,以免刺激患者。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使患者和家屬情緒穩定下來,在坦然、平靜的心緒中接受治療。當患者出現大嘔血時,護士一定要沉著冷靜,從容面對,動作敏捷地給予相應搶救,以精湛的護理技術讓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還要經常耐心向患者解釋病情。叮囑患者如何配合治療戰勝疾病,以及在日後的飲食和工作及休息等方面努力配合,預防疾病復發。***本文來自於《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簡介詳見.***

  三、討論

  在救治胃出血患者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密切觀察、監測患者生命體徵變化,為搶救患者生命和治療爭取時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總之,對胃出血患者,在入院後通過護理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整體護理,能為臨床救治提供科學的依據,還可促使患者增強對此病的自我防護意識,儘量減少和消除誘發因素,以達到儘早治癒、降低複發率、手術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範文二:隱性知識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運用

  一、開發隱性知識的必要性

  1.1隱性知識對學習的重要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無論是教師資源還是教材資源,都必須與學生資源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學生資源中學生隱性知識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的經驗、思維模式、成長經歷、生活文化背景等等。以上這些是造成學生個體差異的成因,而差異產生的結果要麼是衝突,要麼是共享。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共享差異,不僅要相互學習顯性的優點,更要看到彼此隱形的優勢,在差異中不斷豐富和拓展自己。

  1.2中職護理專業內科護理教學的特點

  《內科護理》作為一門護理專業的專業課程,它既融合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等基礎課程的知識,又與《護理學基礎》、《外科護理》等專業課知識相互滲透。因此,要想很好的掌握這門知識,不僅要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將書本內的概念、表現、護理措施等顯性知識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將護理學科的理念、思維等隱形的知識與能力傳遞給學生。

  二、隱性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在內科護理的教學中,隱性知識不僅包括一些操作規範性很強的護理技能;更包涵了護理認知方面內容,如護理人文、倫理知識和臨床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應急應變能力、人際溝通交流等多方面的隱性知識。如何將這些隱性知識轉化為可視、可表達、可傳遞的顯性知識,是我近幾年的內科護理教學中積極探討的問題。探索出一些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教學方法,有效促進了學生對隱性知識的把握及認知能力的提高,具體如下。

  2.1教學準備

  2.1.1備課

  首先要了解學生,充分研究學生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多種通道,預設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情況,構建有效課堂。其次進行教材處理,對於陳舊的已被淘汰的知識和技能,以學生自學為主;而適當拓展臨床新進展或前沿的知識和技能。第三,備課知識顯性化。儘可能採用多媒體、模型、實物等形式讓學生從多渠道、多感官、多形式獲得資訊。最好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教學設計上多安排學生參與的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

  2.1.2教師

  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豐富的教學經驗與組織才能、豐富的專業實踐知識等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所包涵的隱性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隱性知識的傳遞過程本質上就是“身教”。這種“身教”能夠激勵學生,喚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對所學知識的熱愛。因此,老師必須嚴格自我要求,從專業的儀容儀表到敬業的上課態度,都要一絲不苟、以身作則,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積極的工作態度感染學生,以身示教,完成隱性知識的傳遞過程。

  2.2教學設計

  一個高效的教學設計既要體現教師的思維引領作用,又要體現學生探索新知的過程。任教《內科護理》的老師大多來自臨床一線,有著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內科護理的教學過程中,針對疾病特徵,我們結合臨床典型案例,設計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直接成為新知識的探索者。貼近生活,通過新聞報道及身邊的真人真事的案例,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求知氛圍,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探索。探索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判斷,教師要進行合適、正確的引導,既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切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並給出誠懇的建議。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在無形中又提高了學生對隱性知識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

  2.3教學策略

  波蘭尼曾經指出“隱性知識本身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經驗、把握經驗、重組經驗的個能力”,如何將這些經驗“明示”或“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則必須採取適合學生的、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2.3.1情境模擬教學

  隱性知識依賴於特定的環境和背景,因此,這類知識的獲得最好與情境聯絡在一起。在《內科護理》的教學過程中,對於一些臨床常見疾病的學習,如《糖尿病病人的護理》、《白血病病人的護理》、《艾滋病病人的護理》等綜合性強的內容,我們採用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教學法。教學活動中中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如醫生、護士、家屬、患者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既能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能切身體驗到不同角色的感受,增強對病人各種心理言行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如何減輕病人痛苦,達到最好的醫護效果。這樣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在團隊交流中有效地學習隱性知識和換位思考的能力。

  2.3.2案例討論教學

  同學間的交流和討論,更能形成“共同的認識基礎”。它促使了隱性知識在群體的共享和個體自願積極地將隱性知識外顯的行為。例如在呼吸、泌尿迴圈等系統疾病的護理中,多是老年病人,而傳染病相關病人的護理中又有被傳染的可能性,有些學生認為這些工作既髒又累,危險性高,專業理想隨即動搖。我們及時對此思想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所從事職業的高尚與偉大之處,展開“我的理想、感恩”等討論。通過討論將不同的見解統一起來,從而強化了學生的專業理想。

  2.3.3團隊合作學習

  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中,我們選擇了一些比較常見、易操作的教學內容,如《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護理》等,組織學生分組,到醫院、社群、老年公寓、老人活動中心等地方進行調查訪問,或者進行現場健康宣教,最後由同學彙報在活動中的心得體會,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提高。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知識在交流得到提高和昇華,而每人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優缺點能夠清晰的顯現,更有利於隱性知識流動和分享。***本文來自於《繼續醫學教育》雜誌。《繼續醫學教育》雜誌簡介詳見.***

  2.3.4合理的評價機制

  為了能夠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在內科護理的教學評價中,我們不再“重分數、輕能力”,而是採取多層次評價機制,綜合學生課前調查情況、課堂發言、討論交流及考試成績等結合,綜合評分。更多的是利用掌聲、鼓勵的語言等精神鼓勵來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她們將自己掌握的隱性知識與大家分享,促使她們自願地參與隱性知識的交流。因此,在內科護理的教學中要重視隱性知識的利用,採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將隱藏在師生頭腦中難以顯現出來的隱性知識充分挖掘,實現知識在師生間的交流與分享,引導學生構建高效的知識體系與認知能力,使學生在具備豐富的內科護理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具備敬業奉獻的專業態度和專業精神,以滿足當代社會對高素質衛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