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鍼灸畢業論文範文
中醫鍼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醫學經驗與理論知識的積累,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瑰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鍼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鍼灸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臨床觀察
缺血性中風是神經系統中較為常見病的一種,是一種發病率較高且給中老年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病症。近兩年來,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日漸上升,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儘管該病的治療診斷水平在不斷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殘率卻仍然在80%以上。偏癱是缺血性中風較為常見的運動障礙,不僅給患者的身心帶來長時間的痛苦,同時還會給家庭造成極大的負擔,甚至可能導致諸多社會問題[1]。為此,在該病的治療上已經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而鍼灸以其獨特的治療方法成為了治療缺血性中風最為有效的方法,眾多臨床報告也紛紛表明鍼灸在該病的治療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筆者在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上採用鍼灸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風患者中選取56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例。所有患者均根據《各類腦血管病診斷》中對缺血性中風偏癱的標準確診。其中治療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齡為55-70歲,平均年齡為62.4歲,病程時間為6個月-10年;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齡為56-72歲,平均年齡為62.5歲,病程時間為1-10年。排除標準: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鍼灸穴位附近有面板感染。兩組患者各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取曲池、合谷、外關、足三裡、伏兔、百會、解溪、委中、環跳、腎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過雙側取穴,每次取三對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則取背腧穴位,按照這種方法逐漸推移。在進行鍼灸時,首先對穴位周圍進行消毒處理,再運用無菌一次性毫針,將其刺入後需以逆轉提插的方法完成,得氣後用平補平瀉法,後再將G6805型電針儀與其連線,給予患者連續波,治療時間為30分鐘,隨後將針拔出,再用艾條懸灸15分鐘,每天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天時間。對照組則按照中醫辨證治療法為患者提供鎮肝熄風湯或補陽還五湯加減,每日口服一次,同樣10天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天時間。
2結果
2.1療效標準
根據《中風病症診斷療效標準》可以分為顯效,好轉,無效。分別為:顯效: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其臨床症狀和體徵均消失,且能夠具備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好轉:通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有了明顯緩解,在扶杖情況下能夠獨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無效:各種臨床症狀和體徵均沒有任何改變。
2.2治療效果
治療組採用鍼灸治療,28例患者中7例顯效,17例好轉,4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85.71%,見效時間為7-30天;而採用中藥治療的對照組中,3例顯效,14例好轉,11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60.71%,見效時間為15-56天。兩組患者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缺血性中風偏癱在中醫中也屬於偏枯和中風等疾病的範疇,中醫學認為缺血性中風偏癱主要是因為邪滯於內、氣血虛虧、風痰阻滯經絡、經絡閉阻和氣血不通所引起。《諸病源候論》中對缺血性中風偏癱明確指出:偏枯者,因氣血偏虛,風溼客於半身,在分腠之間,使氣血凝澀,不能潤養,久不蹉,邪氣獨留,則成偏枯[2]。而在該病的治療上鍼灸是其中一種治療方法,其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且操作簡單,不會引起較大不良反應,同時其收費也相對較低等諸多優點。中醫學中指出無氣則不能動,氣虧則半身不遂,氣屬陽,而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因此該病的治療中,以陽明經穴位為主,有治痿獨取陽明之意。通過針刺來刺激患肢的經絡氣血,隨即取相應的背腧穴位,背腧穴主要有足太陽膀胱和督脈穴位,這兩條經脈緊密聯絡腦和脊髓,可將陽氣和精髓輸送至腦,可謂是陽氣和精髓的關鍵通路,以針刺刺激這兩條經脈的穴位可達到健腦補髓、振奮陽氣的目的,進而有效刺激腦功能恢復。百會則為足太陽和督脈交會之處,在振奮陽氣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其與腦有緊密聯絡,督脈貫穿人體全身,在通調陽氣,醒腦開竅上有著極佳效果。鳳池為陽維脈和足少陽膽經交會之處,《類經圖翼》稱其可治中風不語,湯水不能***。通過針刺可達到化痰散結、平肝熄風的效果。內關則屬於心包經之絡穴,可起到調節元神的作用。三陰交在調節氣血、補肝腎、生腦髓上有著較好效果。另三陰交和足三裡可對區域性神經造成刺激,進而幫助調節肌肉,使下肢內外側肌群更加接近平衡。極泉則在通六經、醒神開竅上有著較好效果。環跳可謂是偏癱治療的關鍵穴位,可以對髖關節和骨盆的氣血進行調節,委中則屬於下肢經脈氣血疏通的關鍵,陽陵泉則有效舒緩肌肉痙攣,丘墟在通經活絡上也有著較好效果。總而言之,以針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調和陰陽、執行氣血、疏通經絡,幫助偏癱患者快速恢復。
根據現代醫學知識可證,針刺能激發SOD的活性,改善腦細胞凋亡和壞死的現象。而電針則能夠有效控制腦血管痙攣現象,改善腦血管低灌注情況,幫助腦細胞快速修復。而在本組資料中首先通過針刺促使腦部血液迴圈加快。再結合艾灸,將艾葉的藥性傳至致病處,使患者的腦血管和微迴圈逐漸恢復彈性。而通過以上方法,治療組的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了85.71%,見效時間為7-30天,由此可知,鍼灸是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一種見效快、療效好、安全性高且收費低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二:鍼灸本科生核心能力體系的建構
本文試從循證的角度,通過分析現有國內外鍼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文獻,提煉現有鍼灸人才培養研究關注的學生能力的範疇和內涵,構建鍼灸專業本科生應該具備的專業核心能力體系,為鍼灸專業教育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
1.納入標準。研究物件:鍼灸專業教育、鍼灸主幹課程教學、鍼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相關研究。干預措施:鍼灸專業教育教學中的各種教育措施,包括授課、培訓、實驗、實習以及其他創新培養環節等。研究型別:中英文文獻報道的教學試驗研究、教育評述、專家意見稿、經驗總結等。
2.排除標準。非鍼灸專業本專科學生。
3.檢索策略。計算機檢索Pubme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數字化期刊資料庫,同時使用Google查詢相關文獻。中文檢索詞包括:鍼灸學、鍼灸、教育、教學、人才、學生、能力。英文檢索詞包括:acupunctur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eaching,education,ability,competence,evaluation,student,elite等。根據不同資料庫的特點,採用主題詞或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截止2012年7月。
4.文獻篩選。納入關注或評價鍼灸人才專業能力的研究文獻。通過閱讀文章題目和摘要排除不相關文獻,通過閱讀文章全文判斷是否納入。由兩名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狽直鴝懶⑸稈〔⑷範?扇胛南祝?纈蟹制紓?蛐?檀鋶梢恢祿蠐傻諶??芯咳嗽?a href='//' target='_blank'>決定。5.資料提取由兩名評價者制定資料提取表,記錄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徵資料:作者、期刊名稱、發表語種、研究型別、研究物件***樣本量***、教育措施、測量工具和結果指標。兩名研究人員分別獨立進行資料提取,並交叉核對,如有分歧,共同協商決定。
結果
1.檢索結果
共檢索出285篇文獻,最終納入138篇***詳見圖1***。從文獻來源看,137篇來自國內的研究,1篇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從報道語種看,中文文獻137篇,英文文獻1篇。從文獻內容看,教學對照試驗有3篇,其餘135篇均為教育評論、課程教學經驗總結及或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論述。
2.鍼灸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的關注度分析
納入文獻中,各大中醫院校所關注的鍼灸專業學生應培養具備的能力較多樣,涉及到認知、技能、素質等方面。通過對138篇納入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可以初步從頻次的角度歸納各研究文獻對針灸專業學生各種能力的關注程度,歸納為專業技能、思維能力、素質能力,涉及18種能力要素***詳見表1***。從文獻中各大院校鍼灸教育學者對學生各項能力的關注度可以看出,現有的鍼灸專業人才培養強調學生的鍼灸臨床、科研專業思維和實踐能力。其中,鍼灸動手操作能力、臨床實踐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和知識學習與獲取能力在研究報道中提及頻次最高,說明現有的鍼灸教育對這四種能力的培養要求最高***詳見圖2***。值得一提的是,納入文獻中唯一的英文文獻[3],關注的重點是學習鍼灸和東方醫學的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態度和興趣,強調科研思維的訓練和臨床科研試驗的參與,正說明美國鍼灸教育中對於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高度重視,與國內過去傳統的觀念中“鍼灸是技能性的,經驗性的”應只突出臨床實踐能力有一定的差異。著名鍼灸學學者石學敏院士在剖析未來鍼灸學科的發展戰略時,曾提出“應當用自然科學的多學科研究方法,包括運用現代醫學手段,對中醫鍼灸學進行全方位的研究”[4]。因此,對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應該是我國鍼灸教育需要補充和強化的部分。
3.鍼灸專業本科生專業核心能力體系的構建
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將五年制鍼灸推拿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具備中醫藥理論基礎、鍼灸推拿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綜合性醫院鍼灸等部門從事鍼灸、推拿醫療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醫學高階專門人才”。對畢業生的業務知識和能力要求規定為“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臨床醫學知識以及必要的現代醫學基本知識;掌握鍼灸、推拿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具有運用鍼灸、推拿處理臨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熟悉國家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瞭解中醫學,尤其是鍼灸、推拿學的理論前沿和應用前景;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目前,隨著鍼灸學科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進步,鍼灸相關專業培養目標呈多元化趨勢。從知識結構來說,有中醫學通才型與鍼灸推拿專門型;從能力結構來說,臨床應用型與多學科交叉複合型[5]。各大院校相繼開設了鍼灸推拿、鍼灸康復、鍼灸骨傷、鍼灸英語等方向的專業[6],培養以鍼灸學為主體的多元化專業。
結合本次文獻循證的結果,我們認為鍼灸專業的本科生應該具備的專業核心能力是與鍼灸臨床診療、鍼灸學科教學與科研密切相關的思維和技能,具有專業敏感性和特有性。從學習、實踐和創新的角度,可將其核心歸納為三大類能力,即知識獲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第一,知識獲取能力,指標灸專業的本科生能夠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聽課、實訓、見習、實習、網路課堂、自學等各種教學形式,對已成體系中醫基礎理論、辨證論治、中藥方劑、內婦兒外常見疾病的診療、四部經典的學術思想等中醫學核心知識,以及經絡、腧穴、刺灸法、配穴處方、常見疾病的診療思路、鍼灸醫家的學術思想等專業核心知識的有學習、掌握、吸收和繼承的能力。
第二,實踐操作能力,指標灸專業本科學生畢業時能具有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夠在臨床上採用適當的診斷和治療策略,熟練地進行臨床應變的能力。他們應具備能夠正確完成鍼灸科操作技能如體格檢查、穴位定位與消毒、刺法、灸法、罐法的基本操作手法、針刺得氣、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現代鍼灸治療器具的使用、病歷書寫等臨床實踐的能力。
第三,科研創新能力,指標灸專業本科畢業生應當具備一定的批判性、創新性思維能力,能夠發現故有的知識的侷限性,提出合理的質疑,並能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需具備科學研究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必要的科學實驗動手能力,即具備文獻檢索、閱讀能力和初步進行經穴位的結構特點、刺灸法作用機制、鍼灸對人體的調節機理、循經感傳的基本特點和激發方法等方向的專業科研,提出新的假說並驗證,以及歸納成為學術成果的能力。此外,諸如社會適應能力、溝通協作能力、表達能力等也屬於合格的本科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可視為是鍼灸專業核心能力的外延。這些能力的具備,能夠幫助鍼灸專業本科生畢業後順利地融入臨床或科研工作,對其發揮其專業特長起到推動作用。
小結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知識的獲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是鍼灸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必須培養的核心能力要素。鍼灸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學生這些能力的提高,並且運用有效的能力評估手段來檢驗教育影響,真正實現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具備專業素養和能力的鍼灸人才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