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護理教育相關論文範文

  隨著高等護理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全面有效地對護理教師進行評價 ,是保證高水平護理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院發展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護理教育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護理教育相關論文範文一:護士工作的法律觀念與自我保護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知識水平不斷提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患者對自己就醫權利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護理工作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護士的工作要直接面對患者及其家屬。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難免會發生護患糾紛,甚至導致不良後果。這就要求護士在平時護理工作中必須增強法律意識,規範護理行為,學會用法律維護患者的利益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以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性。現從護理工作角度談一談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1.要有醫療護理風險概率的認識

  醫療行業是一項高科技、高難度的“高危作業”,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失敗率,任何臨床活動甚至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診療活動都帶有或多或少的風險,再加上病人情況千差萬別,病情變化多端,而且許多疾病診斷、治療、護理、轉歸受醫學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少檢查、治療、護理方法本身就帶有一定危險性,在這種情況下,為搶救病人,醫護人員就要承擔一定風險。由於護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動態性、直接性和具體性,在工作中與病人接觸機會最多,出錯的概率相對也高,其原因常常牽涉到多個方面,包括責任心、技術、心理、制度、管理等諸多因素。

  2.增強法律觀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當前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都極大地增強,醫務工作者更應該知法、懂法、自覺遵守法律,避免差錯事故和糾紛的發生。護理人員應自己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有關醫療責任的內容;《民法通則》中有關侵權行為及民事責任的內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等內容,特別是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等與護理工作關係較密切的法律知識的學習。

  3.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護理工作是一項特殊的服務工作,與其它社會服務性工作有著本質的區別,護士的服務物件是患病的人,任何的疏忽和閃失都會給患者帶來無法挽回和不可彌補的損失。如有的護士上班幹私事或擅離崗位,沒有及時觀察到病情變化使患者失去了搶救治療的機會,造成患者殘疾或死亡,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也使自己終生感到內疚和自責。因此,作為一名護士一定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學習,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為每一位患者服好務。既要保護好自身的利益,更要保護和尊重患者的權利。

  4.提高護理技術技能水平

  培養護士精湛而嫻熟的技術操作是做好當代護理工作的重要措施。特別是近些年來,機械科學、電子科學的發展以及國外先進儀器、先進技術的引進,給醫療護理提供了很多方便,科學先進的儀器和裝置,促進了醫療護理工作的發展,但同時也給護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熟練掌握基礎護理常規技術,還要儘快熟練掌握使用新的儀器裝置,特別是國外先進儀器,更好地服務於病人。

  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護理工作範圍的擴充套件,要求護理人員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如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管理學乃至美學、文學等知識。只有全面提高護理技術,才能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防止護理事故的發生。

  5.嚴格執行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和護理技術操作常規

  護理的工作目標就是要確保提高人們從生到死,即整個生命過程的質量。護理服務的物件是人,人的生命是無價的,容不得半點馬虎。臨床三查七對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等都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護理工作必須嚴格遵守,要不分人前人後,不管有無人檢查,都要科學地按程式一步一步完成,即使是面對一個昏迷病人或無法表達的患者,或患者在無親友陪伴的情況下,也要嚴格完成每一次操作,遵守每一個操作規程。護士的工作不是被動的執行醫囑,機械性的打針、發藥,而是主動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臨床,熟練地配合醫生進行診療工作,在準確熟練的護理技術操作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儘量避免給病人造成痛苦,並在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總結,持續改進,不斷提高。這樣就可以避免因工作失職或違反規章制度和操作常規而導致責任事故發生。

  6.執行醫囑

  認真、嚴格、科學地執行醫囑,重視其合法性是護士必須履行的職責。醫囑是護士對患者施行診斷和治療措施的依據,隨意篡改或無故不執行醫囑都屬於違規行為。在一般情況下,護理人員對醫生下達的醫囑應不折不扣地執行。但如發現醫囑有明顯的錯誤,護理人員有權拒絕執行,並向醫生提出質疑和申辯。若明知該醫囑可能給病人造成損害,釀成嚴重後果,仍照舊執行,護理人員將與醫生共同承擔所引起的後果的法律責任。在搶救或手術過程中,醫生下達口頭醫囑,護理人員應複述一遍,確認無誤後方可執行,執行後護士立即記錄在案,搶救完後請醫生補開醫囑。

  未經醫囑給藥和非搶救情況下執行口頭醫囑是超越執業許可權的護理行為,在有意超越執業許可權時必須做全面思考。護士在執行治療、護理過程中,必須遵照醫囑執行,無權擅自為病人提供藥物治療。臨床常有護士憑經驗,憑感覺,不自覺地超越了執業許可權,如夜晚病人傷口疼痛,護士不願打擾正在休息的醫生,擅自注射止痛劑。因醫學領域有太多未知和不測,如病人猝死與病情變化相巧合,若家屬起訴護士將非常被動。

  7.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是減少護患衝突,防範護理糾紛的重要環節。護士進入工作環境應做到著裝整潔、面帶微笑、舉止穩重、言談得體,贏得病人的信任。交談時要有禮貌.保持合適的距離、姿勢、儀態及視線接觸。當病人有事詢問時必須站起來,微笑回答病人問題。

  護士必須掌握一定的語言溝通技巧和方法。語言是一門藝術,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資訊的重要工具。護士每天要接觸許多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病種的患者,患者對護士的語言十分敏感,語言對疾病的轉歸又顯得十分重要。現代人的許多疾病本身就是由情緒等精神因素引起,而有些疾病即使不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但病人患病後,往往是前思後慮,尤其是得了慢性病久治不愈,或者得了重病癒後不良者,他們的情緒容易受到他人情緒和語言的影響,從而導致疾病的加重,形成惡性迴圈。因此護理中僅做到發藥、打針等物理上的治療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貼切的語言使人欣慰,安慰性語言給病人以溫暖,通過良好的溝通使病人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護士必須克服語言上的直、粗、快、硬。如病人手術後傷口疼痛,這時護士應用安慰性、鼓勵性的語言。護士語言修養是時代的要求,是護理科學進步的需要,也是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密切護患關係的需要,而且能使患者產生安全感與信賴感,從而有助於化解矛盾並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

  8.臨床護理記錄要規範

  臨床護理記錄不僅是檢查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資料,也是醫生觀察診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在法律上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不認真記錄或漏記、錯記等均可能導致誤診、誤治,引起醫療糾紛。另外記錄本身也能成為證據,若與病人發生了醫療糾紛或與某刑事犯罪有關,此時護理記錄則成為判斷醫療糾紛性質的重要依據或成為偵破刑事案件的重要線索。

  護理記錄要與病情相符合。①強調生命體徵為記錄重點。對生命體徵的記錄,要表明各項具體數值是多少,而不能寫成“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如病人有症狀時醫生未給出處理意見,囑“觀察”,“觀察”同樣也是醫囑,護士要記錄醫生的全名和所囑觀察的內容。如當患者提出不想輸液時,應如實記錄患者的原話,並讓患者核實後籤全名,方可放棄執行該項治療或護理專案。②護理記錄時要與醫生記錄相符合,加強醫護之間的溝通,特別是危重病人,醫護對事物的判斷會有所差異,要和醫生之間達成共識,護理記錄必須與真實病情相符合,如有差距,應與醫生商量,不要憑空想象。

  詳實的護理記錄常常是支援醫院、醫生、護士的關鍵證據。若不做好記錄,一旦發生糾紛,無確鑿的證據為自己辯解,也可能導致敗訴,造成記錄者本人或醫院不應有的損失。

  作為護理人員,應明白護理工作中與法律有關的潛在性問題,充分了解護理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牢記相關的法律條款,並經常以自己的護理活動與法律條款相對照,時時處處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保證護理活動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進行,使護理學科向法制化、標準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在護理實踐中不斷更新知識,學法用法,勇於探索,長期磨鍊自己,才能適應病人的需求和護理事業的發展。

  護理教育相關論文範文二:護士藥液配製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在臨床工作中,加藥配液是一項極其簡單的操作,但其中卻隱藏較多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在基層醫院,工作環境相對較差,護理人員法律意識相對薄弱,如何保證加藥配液這一環節質量,在日常操作中應引起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

  配製液體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1***粉塵微粒汙染

  粉塵微粒汙染多來源於以下環節:配液加藥時鋸過的安瓿沒有消毒;折斷安瓿頸時需用紗布包裹,但因紗布纖維易存積粉塵微粒,隨著安瓿掰開的次數增多,積聚的粉塵微粒隨著力的震動可落入安瓿之中,造成藥液汙染。同時割鋸劃痕越長,粉塵就越多,主要是來自砂輪磨擦造成。

  ***2***玻璃碎屑汙染

  常見於 10~20 ml大針劑,由於砂輪鋸的痕跡太淺,折斷安瓿頸時邊緣凹凸不平,玻璃碎屑脫落,導致藥液汙染。

  ***3***膠塞顆粒汙染

  加藥時由於反覆穿刺,同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數護士喜歡採用大號針頭加藥,當針頭穿過瓶塞時,膠塞碎屑堵在針孔內,隨著推注藥液,膠塞碎屑即進入液體內造成汙染。

  ***4***消毒液汙染

  有些瓶塞質量較差,開啟鋁蓋時,瓶塞中間形成一凹陷,當消毒時消毒液殘留於凹陷內未乾,加上瓶內負壓大,當針頭穿刺瓶塞時極易吸入消毒液造成汙染。

  ***5***操作不規範,無菌觀念差

  配製藥液時沒有嚴格執行正規操作,吸藥時藥液接觸到手或針梗,或加藥時不戴口罩、聊天、打噴嚏等,都是造成藥液汙染的原因。

  ***6***安全意識差

  有的護理人員存有僥倖心理,自認為一點汙染無所謂,反正病人也用抗生素。

  ***7***超負荷工作

  輸液量大,護理人員少,護士匆忙加藥,特別是粉針劑藥品未充分溶解即進入血管,沒有專人負責,難以保證藥液質量。

  ***8***監管不力

  實習生配製藥液時,有的帶教老師認為加藥是一項簡單的操作,缺乏對實習生的監管。

  ***9***加藥環境差

  治療室僅屬於相對潔淨,配置液體的環境受汙染嚴重。治療室內**、物流密切,物體表面、地面或人體表面帶有的含菌塵土可隨通風、走動散佈到空氣中,在此環境下配藥操作,必然會影響液體的質量,甚至導致液體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