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

  做好高中生的心理教育,教師要有科學合理的理念,對學生的心理訓練方法得當;另一方面,學校與家庭聯盟,建立有利於學生良性發展的激勵制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高中學生的心理教育》

  【摘要】相對於高中階段而言,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比較多發的,主要表現是做事缺乏自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和諧、遇到問題就回避、在家庭與學校逆反心理強等,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做好高中生的心理教育,教師要有科學合理的理念,對學生的心理訓練方法得當;另一方面,學校與家庭聯盟,建立有利於學生良性發展的激勵制度。

  【關鍵詞】高中生 ; 心理問題 ; 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7-0044-01

  高中階段的學生對社會有了更多地接觸,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觀點,逐步樹立起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同時,他們又處在一個青春躁動的時間段,在心理與生理上與小學生有很大的差異。我國現階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強調智力因素的教育,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雖然社會、學校、家長對學生表現出極大的關注與熱情。但卻忽視了與中學生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對於當前中學生與日俱增的心理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高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缺乏自信,學習課業負擔重,心理壓力加大,承受能力較差。一方面,由於父母、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值太高,對學生的評價以學習成績論英雄,這樣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經常由於一次考試的失敗而失去自信心。另一方面,高中階段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努力拼搏意識加強,學習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每次考試,學生覺得很緊張,總擔心可能會考試不及格,被老師,父母呵斥責罵,產生高度的焦慮感,如果考試成績真的不理想,就立即感到沮喪,情緒顯得消沉,表現為一種病態的症狀。

  2.不協調的人際關係。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路線是家庭――學校――家庭,在人際交往中忽視了相互交流,最終的發展結果是發現自己與別人已經沒有交談的話題和慾望,這些學生在情緒上表現為焦慮不安,或恐懼感。有些學生因某一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嫉妒心理,從而與同學的關係僵化。而一部分學生有了煩惱之後,不願向父母和老師訴說。隨著生理的發育日漸成熟,對異性就會產生一種好感,與之交往的念頭不斷加強,導致墜入了早戀的行列中,不能控制自己,成績開始直線下滑。由於過早的步入了戀愛的誤區,心理衝突與日俱增,反映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3.逆反心理。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由於身體各方面的發育而生理逐漸成熟,但思想認識的片面與理性思維的缺失,就使得生理與心理的發展不協調,通過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髮展是複雜的,在這樣矛盾的情況下,逆反心理的表現尤為嚴重。

  二、中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教育不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特立獨行,在服飾言行上喜歡標新立異,並引以為豪,分析處理問題時往往容易片面和走極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僅把授業作為基本的教學任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能正確地對待。其次,因為中學生社會閱歷不深,思想認識比較單一,有些學生的言行舉止讓人不能容忍。老師從內心裡就對這類學生有了成見,併產生排拆心理。這樣,就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喪失,自信心減弱。

  2.學生的主觀因素。高中學生的年齡階段裡,他們的性發育逐漸成熟,從而導致更明顯和突出的性特點,性別意識加強、性觀念逐步強化和建立。正是由於這些性意識的產生,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管理並決定自已的意識與行為,所有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多元化的考慮問題,也不能多從其他人立場來看待事物。

  3.家庭的客觀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影響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是很大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過度寵愛,稍大以後又要求苛刻,教育嚴厲粗暴,不允許有出格的言行,不能把握合適的度,孩子們經常封閉自己,逃避現實,與父母之間形成很大的隔膜。有的與父母長期的產生分歧、抵抗敵對、爭吵不斷、關係緊張、衝突頻發,這樣的家庭氛圍會使子女的心理壓抑,精神上產生嚴重的焦慮、矛盾多疑、緊張不安或神經質,甚至導致精神的病變和與社會對抗的行為。

  4.同伴的影響。學生在同學中的人緣、影響力、凝聚力、處事的能力,對孩子的心理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為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班集體裡面,學生們在班集體中共同學習,並一起活動,他們在共同學習與交往的過程中就會演變出各種各樣的關係,每一個學生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中都有自己既定的位置,由此就決定了他在班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朋友圈中的地位。

  三、解決的方法

  1.教師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對於逆反心理教師要講清楚它的實質,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轉化。逆反心理是孩子們獨立意識的外在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在青春期的高中孩子身上體現的尤為強烈。逆反心理在學生的認識與理解上有明顯的缺陷,不能明辨是非,對家長和老師提出的要求一味地排斥反對。告訴學生這樣做實際上是不夠成熟的表現。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他們都是本著相同的出發點,對青少年悉心教導,關懷和幫助,而不是與學生無事生非,青少年應當理性的看待家長和教師的教導,明辨是非,選擇接受或拒絕。

  2.學校與家庭相結合,建立良好的激勵制度。學校與家庭建立起聯絡制度。雙方相互信任溝通、理性的處理問題,打破以往的相互告狀的交流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多用鼓勵的話語,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父母要和孩子平等地對話,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朋友。老師和家長的教導的目標要統一,兩者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3.創造輕鬆和諧的班級氛圍。建立一個具有民主、平等、輕鬆、和諧、團結、友好的班級氛圍,能夠矯正學生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及行為。班級不同,所表現出的的心理氛圍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環境之下會產生不同的具體行為。教師應善於合理運用不同的方法,為學生們的相互交往搭建廣闊的平臺,讓他們深刻領會人際交往的技巧與樂趣,使他們的心路歷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誠然,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長的路要走。朱光潛說;“凡是美都必須經過心靈的創造。”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生的精神創造的過程,也是教師精神創造的過程。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道路上,我將樂此不彼,一直探討。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王浩:《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的一些思考》,《教育與管理》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