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單元同步作文寫我眼中的陶淵明

  提到陶淵明,人們心目中便會出現一個飄逸曠達的隱者形象。小編整理了一些,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1

  在許多現代人眼中,隱士只屬於古代。他們與山為友,與水為伴,品一盞淡茶,酌一壺薄酒,誦讀詩書,舞文弄墨,好不逍遙自在!但是,他們看破紅塵之後消極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氣橫掃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濟蒼生,而是逃避社會現實,獨自享樂。所以,在日益發展的當今世界,“隱士”便毫無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這是許多人一貫抱有的態度。

  東籬採菊悠然見南上的陶淵明是隱士中的傑出代表之一。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懷有大志,希望建功立業,但現實一次又一次讓他跌入谷底。最後,因不事權貴,他選擇了退隱歸耕的道路。正是由於這條道路,陶淵明的田園詩漸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老師仍然很理性的評價他,重複著“陶淵明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但是他消極遁世……”之類的語言,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學生們呢,大多也走在這種思想早已鋪好的大道上。

  在我們班,有個同學說他想當陶淵明,隨即,這個訊息不脛而走,成了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笑柄。這些人都只用了一隻眼睛看陶淵明,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消極遁世”。

  我則不然。陶淵明找到了適合自己心靈的棲息地——田園,然後用畢生精力去修築這個心靈的堡壘。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寶貝的話說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是一種境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陶淵明依然能夠安然自若;依然好讀書,不求甚解;依然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依然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緊,“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緊,荷鋤歸來帶回的不是疲憊,而是樂趣。再來一壺酒,來個一醉方休!詩興又頓起,於是揮毫潑墨,膾炙人口的詩篇和著豪興躍然紙上。腦海中詩意的空白驅走了所有雜念,物質與精神,他選擇了後者。專注而無慮,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許,歸隱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於是,這便成了一種精神——“隱士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今社會缺少的。比如,80後的青春文學掀起一場風暴,這個也是作家,那個也是作家,結果翻開一看,只能感嘆:中國的作家真是太多了!與商業掛鉤而不能全身心致力於創作,就只能觸控大批膚淺的表面,熠熠生輝的時日就不能長久,這些書就只能掛上所謂“暢銷書”的名號,成為人們娛樂的方式。所以,把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互換,當然沒有錯,但一旦聯絡起來,就難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應該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園”,將隱士精神的精髓發揚光大!

  篇2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流雲伴著坎坷飄過清幽的山澗,風雨攜夾滄桑掠過古老的年代。東晉一個風雨飄搖,亂世紛雜的歷史片段。壯美的宮殿,無上的皇權,個人的壯志滿懷僅似一蜻蜓點過湖面泛起的漣漪,黃龍褂的蒼穹下,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騰起壯闊的波瀾。歸隱途中的元亮,你的失落與無奈又何止一恨字了得?你“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壯志還沒有離弦馳騁,就已湮沒於一聲無以名狀的“歸去來兮”。“世與我而相違”,市廛的喧囂只在眼中投下失落的陰影,你毅然駕車遠去,一路塵土飛揚,並無一人舉酌相送,也曾幻想,更曾迷離,或許還有布穀鳥的吟唱未央……

  晨露,清酒,鳥鳴,詩意的田園生活如一隻曼妙而又深遠的驪歌,元亮你沉醉於它的音符,陶冶於它的旋律。種豆南山,採菊東籬,望斷天涯,心遠地偏。隨心而遊的你並沒有刻意偽裝,卻贏得了身後一字靖節的高風亮節,隨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後人卻流傳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於世間綿遠流長。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理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尋的目標。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間揮灑,無意間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灑脫,無拘無束,卻也桀驁不羈,暗含幾許惆悵。曾記否你“撫孤鬆而盤桓”,並沒有忘卻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單並非因為你不快樂,只是無相與者,你感慨於亂世不隨人意,理想不稱現實,於是你勸人“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於己你“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夢想並非你所拋棄,是亂世不容你一盞明燈,高風亮節。事後,不需思慮,無需慨嘆,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飲,有酒必醉,醉於山水,更醉於心。春及則種,夏至則耕,秋來則收,冬來則閉門自賞風景如畫。一室之內,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潛,是潛心,抑或是潛於世俗之外,或許只有那日你簷下的鳥兒瞥見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華,然而幾千年的輪迴,東晉的鳥兒飛斷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個時代的記憶只有隨風消遣,埋藏於時光的車輪匆匆,終只有“陶潛”二字出土,留給後人無盡的景仰與浮想。

  十載一輪迴,生命的光華經不起時光的侵蝕與打磨,不論你如何超然於世,依然會嘆於“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許是你真的超脫了凡人對於生死的遐想與恐懼,早於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的豁達。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靜得原於自然,歸於大地。

  縱覽你一生清貧,詩般的生活入夢,你的形象卻也一樣高大,同樣迷離。後人的眼光還不足以承載審視你一世的光環,稚幼的眼中你永遠是亙古的英雄!滄桑的古老遺留下不變的客觀,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一樣的論斷,你定格在古老的東晉,而在我狹小的部落格中賦予你的是無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淵明,只一詞心境纏繞了一生的瀟灑旅途。

  我眼中的陶淵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嘆於陶潛五斗詩魂!

  篇3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著蓑衣的老人正在踏著歌兒回家。

  夜如此靜謐,月如此明亮。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暢快,他執著於對田園的嚮往,對自然美好風光的追求。

  “菊,花之隱逸者也”

  他也曾帶著夢想走向官場,想盡自己的力量為國盡忠報效,但他終於看清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心寒了,毅然選擇了歸隱於南山下過著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許無寬床暖枕,也許無山珍海味,但他不後悔,依然平靜淡雅地生活著。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放棄。我也更執著於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眼中的陶淵明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早晨伴著晨露去鋤草耕作,傍晚又伴著餘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採菊品茶,悠閒地抬頭遠望南山,享受著採菊的快樂,享受著欣賞南山美景時的閒適,享受著鳥兒結伴回巢時的溫馨。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欣賞身邊的景色,用心去體味快樂與幸福,熱愛大自然美好的風光。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我心中的陶淵明雖然過著幸福的田園生活,但他沒有忘記社會的黑暗,也沒有忘記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也時時在牽掛著社會,他常用詩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愫,表達對貧民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惡。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關心他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快樂幸福,更懂得了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心繫民生。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