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的寫作特點
寫看社戲,先寫戲臺,寫戲臺又必然由遠及近,因為船還在疾進。四周一片黑暗,而燈火明亮的戲臺,好像鑲嵌在黑色帷幕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水氣朦朧的月夜中,最惹人注目。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有關魯迅寫社戲的散文特點,歡迎大家參閱!
魯迅•社戲的寫作特點
【故事情節】
這是一篇極具魅力的記敘體小說,其記敘的線索是看社戲,其故事發展情節為看社戲前的波折***開端***、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發展***在趙莊看社戲***高潮***〔這一層有兩個記敘線索:臺上人物、情節的變化、轉換及臺下小夥伴們看戲的神態、心理、情趣的變化〕看社戲後深夜歸航***結尾***,內容極簡單平常,讀起來卻讓人感到情趣盎然,愛不釋卷。
【景物描寫】
細緻傳神的景物描寫。作者以寫意的手法,略略幾筆便把江南水鄉美麗如畫的景色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使你彷彿也看到那裡美麗的景色,也聽到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和大自然的美好聲音匯在一起,也聞水鄉田野裡特有的芳香。這樣的景物描寫,不但表現“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的江南農村的極度熱愛。
接著描繪了一幅“月夜行船圖”,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朦朧美。畫面上月色朦朧,連山起伏,表現出一種靜態美;水氣的清香,連山的踴躍,表現出一種動態美,碧綠的豆麥和水草,淡黑的山色,白色的船篷,顯現出一種色彩美;再以遠處幾點火光來點綴,使陰柔的畫面上生髮出幾分活氣,增強了明與暗的對比度,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和諧、完美;在靜謐之中,隱約飄來橫笛宛轉、悠揚的聲音,令人心曠神怡。作者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多方面著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江南水鄉的夜色、情調多麼溫柔,多麼美好!此時,“我”的焦急的情緒也漸漸地“自失起來”,和笛聲一道“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情景交融,寄情於景。作者寫人物的心情變化融在寫景之中,先寫連山,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貼切的比喻句:“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跑”字照應了上文的“飛”字,是寫船行之快,反襯了人物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再寫笛聲的宛轉悠揚,水氣的清香,使急切的心慢慢地沉靜──自失──彌散,“我”被陶醉了,忘了一切,忘了自己。寫得真實、自然、貼切,能夠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
而這戲臺恰恰又是在“莊外臨河”而起,這獨特江南水鄉的“戲臺”的野趣,又最惹人浮想聯篇,令人神往,這柔和美好的景緻,只能以“畫中仙境”作比了。隨著船身向前移動,戲臺上的人物和戲臺下的船篷也漸見分明。寫戲臺的美好,刻畫了“我”愉悅的心理,寫船“走得更快”,和“我”從遠地方就注視著戲臺,而且目不轉睛,表現了“我”對社戲的專注和神往,與前文“第一盼望的”遙相呼應。
寫戲臺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就是在“野外”:寫看戲“果然近不得臺旁,……比那正對戲臺的神棚還要遠”,就是證實了“遠遠的看”;這既照應了整部小說的過渡部分提到的那本日文書裡的見解:“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又具體地、一步一步地寫實了自己的的確確“在野外看過很好的好戲”。足見,戲的好壞當在其次,而在野外,在散漫停泊的船上,遠遠地、輕鬆自如地看戲,使“我”領略到了這種獨特的、自然瀟灑的風致,這種心靈的感受才是最難忘的,這種心靈的美好體驗也是不可再得的,所以,篇末尾句作者才寫下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深懷感觸的語句。
再如把戲臺比作“仙山樓閣”,寫它在紅光水氣的籠罩下時隱時現,就好像是畫上的仙境一般美麗動人,再加之以橫笛的悠揚聲,又像“初來未到的時候一般”迷人,與來時的情境相映成趣。“我疑心老旦進去了”的後面還有一句內心獨白:“蛇精和跳老虎是不是要出來了?”很想再回去看個究竟,可因為大夥兒都已無興致,也不想再勞累小夥伴,所以“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這段語言簡潔、文字優美,準確地刻畫了“我”的心理活動。
又如寫“深夜行船”,強調了船行之快:“松柏林早在船後了”,“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這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新奇、貼切的比喻,活畫出一幅動人的“飛船夜行圖”。寫“老漁父”停下艇子來喝彩,側面烘托、突出了船行之快,說明這些農家的孩子確實是連行家裡手都佩服、稱讚的行船好手。很自然地照應了前文。“夜漁”,呼應了前文寫到的“幾點火”“漁火”。寫歸航,沒有描寫兩岸的景緻,因為“已經到了深夜”,“周圍的黑暗只是濃”,除了點點漁火,別的什麼都看不見了。說明作者把握的準確,運筆的精當。
【選材】
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特點。課文裡以“我”去平橋村和農村小夥伴一塊兒看戲的過程做為線索,把一個個生活片斷有詳有略地敘述出來。看戲,當然是“我”到平橋村最主要的一項活動,這一部分是寫得詳的,寫了看戲之前遇到的波折,看戲途中“我”的心情,遠處看戲臺如同仙境的動人景象,較近些看到了戲劇表演,大家終於熬不住,於是返航了。作者寫這些,都在於表現農村孩子的聰明、樸實、純潔、友愛……以及“我”和他們有著共同的好惡,共同的情趣等。其它幾件事,如打了太公不會斥為“犯上”,掘了蚯蚓去釣蝦,大家一塊去放牛,返航途中一塊兒“偷”豆,六一公公送豆等,雖然寫得較略,但也都是要說明農村勞動人民和他們的孩子的誠懇、善良、無私……可見,作者所選擇的材料,都為的是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是對“我”十一二歲時在家鄉看社戲一段趣事的回首,固此全文在材料的處理上便把看戲前後進行了略寫,看社戲進行了詳寫,但為了突出主題,作者除了詳略精當之外,還別具匠心地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使得詳略相得益彰,從而使主題表達得更加充分。
如第一部分是寫“我”隨母親歸省平橋村的歡樂生活,但為了突出“樂”,也為了給寫最大的樂事──看社戲作鋪墊,所以作者在第三段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淡雅的筆調勾勒了兩幅充滿童趣的畫面,一幅是“伏岸釣蝦圖”,從“掘蚯蚓”“穿銅絲”、伏岸釣蝦,寫到“蝦呆子”的自食其果:一幅是“觀村童放牛圖”,從“高等動物”牛的欺生,寫到“我”因懼怕而“遠遠地跟著、站著”,寫到“小朋友們”“全都嘲笑起來了”,畫面裡有水世界裡蝦的呆相,有通靈性的牛的戲謔;有稚童“伏岸釣蝦”時全神貫注的靜態;有牧童們天真無邪的嘲笑之態;畫面充滿了無拘無束、自申自在的歡快情趣,再加上釣到的一大碗蝦,“照例是歸我吃的”,這優厚的待遇,更增添了“我”的快樂,這是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又一個因由。應該說這是略中有詳。
第二部分寫到趙莊看戲的全過程,是全篇的中心部分。而在這一部分裡,作者加大筆墨地詳寫了在趙莊看戲。真可謂詳中之詳了。
但本部分的第四個層次寫看社戲後深夜歸航時,作者便採取了詳中有略的寫法。在這裡,作者是把“吃豆”作為全篇的第二個重點來寫的。
先寫“偷豆”的地點:“離平橋村”一里左右的地方,說明已經進入本村的地面;次寫原因,寫原因也寫得很有層次,而且真實自然,順理成章:船行慢了──很疲乏──太用力,許久沒有東西吃。再描“群童諧趣圖”:出主意的是聰明的桂生,說“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可以偷一點來煮吃”;指揮的是老練的雙喜,問阿發“偷那一邊的呢?”奉獻的是憨厚無私的阿發:“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於是大家便很實在地“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指揮轉移陣地的還是聰明、老練的雙喜:不能再多偷,怕阿發的娘知道要哭罵的,於是“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
豆偷來了,孩子們便很自覺地“各盡所能”:該搖船的搖船,該生火的生火,該剝豆的剝豆,配合得多麼和諧、默契!豆煮熟了,“便任憑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此情此景充滿了童心的稚趣和野餐的風趣。為什麼篇末尾句裡寫道:“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呢?因為再也不曾有過的“那夜”,“偷豆吃”的有趣經歷和內心充滿歡快、愉悅的感受與體驗是非常難得的,如同前文寫“看社戲”的“看法”一樣,這種獨一無二的“吃法”,這種別有風情野趣的心靈感應往往是最美好的,永遠不會忘記的,心情的愉悅更增加了豆的無比鮮美。
而吃豆之後的一些情節對錶達樂事都不太重要,固此在詳寫了“吃豆”之後,略寫“進橋”“停船”“上岸”和母親的嗔怪,巧寫大家的應對自如:“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偷豆”的事巧妙地掩飾過去了,“我”的心裡必然是暗自慶幸,又一陣鬆快,少年夥伴們也自不必說了。看到這裡,讀者也會發出會心的笑聲。
【刻畫人物】
人物形象的描繪。作者採取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例如課文裡描寫的雙喜,由於看不到戲,“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心裡十分不高興。這個最聰明的雙喜便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為什麼寫他“大悟”還要加上“似的”兩個字呢?這說明他早已想到這一點了,只是時機不成熟不便提出來,待到祖母也認為“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而且說是“待客的禮數裡從來所沒有的”,小夥伴們也“都嘆息而且表同情”的時候,這才把他早就有了的想法彷彿偶然想到的樣子,適時地提出來,這樣既容易得到祖母的同意,又能夠得到夥伴們的支援。及至祖母不放心,母親又有些遲疑的時候,又是這個雙喜看出了“底細”,立刻表示可以“寫包票”。為了說明“包票”可靠,還提出了三點有力的根據,不容你不首肯。他說:船大,不易出事;迅哥老實,不會闖禍;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萬一出了問題也容易解決。
從雙喜所說的話以及說話時表現的神情來看,雙喜有多麼聰明!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能看上戲,從這兒來看,他又是多麼熱情與友愛!划船出發的時候,“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動手,敏捷能幹。看戲時,是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日裡他來看過戲,知道最精彩的表演是什麼,這一次是特地陪我來看戲的,他主動地向我介紹這表演最精彩的地方,也都表現了他的熱情,友愛。但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立即就來安慰我,說是看客少,演員也懈了,況且“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這樣的解釋,“我”自然會感覺在情在理,於是心平氣和了……。雙喜的這些語言,表現了他的善良和對同伴的體貼!作品裡的人物,塑造得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