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理解及其答案

  語文的閱讀理解題是考試裡的必考內容。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一***

  宗盛搞小說,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為清末最後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兩年,大清便倒臺了,這位遺老偏又隨了張勳的“辮子軍”光復朝廷,直至無望,才遷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辮子,去大戶人家縱論詩文,寫寫對子,也不過是為了換得一碗米酒。

  好在遺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淺。宗盛熟讀經史子集,一部《資治通鑑》,口若懸河,講到現在,回回有新花招,從不重樣。

  宗盛的小說,便也來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書,人極好,講一口好聽的嘉興話。宗盛寫小說時,埋頭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裡有核桃、烏棗、臘肉、蛋黃。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論時事,又是政協。每次開會,總是借古鑑今,就如何發展本縣經濟,發表巨集觀大論,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簽上“此提案極有價值,請某某部門研處”,便沒了下文。宗盛卻不氣餒,照提不誤。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過得艱難,宗盛也不例外。兩個兒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擠在一間斗室。妻子常說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興粽子,應該到街上擺個攤兒試試。宗盛倒不清高,他說:“為商不恥,只要不奸。”卻反對妻子賣粽子。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學圈裡的人來找宗盛,商議合夥做生意的事,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結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動,時常與來人商議至深夜,卻從沒有做成的時節。

  時間久了,妻子不見有錢進來,且往往要打掃滿地菸蒂,不免有了些怨言。

  機會終於來了。

  鄉下某山發現銀銅礦,省地質部門來測定,品位極高,只是蘊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隊開採。有文學青年興沖沖地找來,手持著省裡的測定文書,說已與村裡講定,承包此山,每噸礦石只需交給村裡十八元,運到外地卻可賣出高價。

  宗盛立時激動不已,翻開縣誌,果有記載,說民國十六年,有南洋鉅商準備投資採礦,奈何運輸機械的船隻在海上遭海盜劫掠,只得作罷。宗盛再細讀測定文書,記載的資料與來人所說無二。有史可查,又有現代科學鑑定結果為據,還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湊借來三萬元,與來人合股開礦。

  沒料想,幾個月過去,第一車礦石出來,運到礦廠,一測,卻品位極低,以十八元一噸賣給礦廠,人家也不願收。連運幾個礦廠,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覺得自己像這礦石。

  背了三萬元債,宗盛無心再寫小說。

  妻子卻仍是極好,也不多言。

  這時,縣城的小吃興起粽子熱,一色兒掛著黃色小旗,上書“正宗嘉興五芳齋粽子”。一元錢一隻,生意極是紅火。

  妻子對宗盛說:“我們去賣粽子,好哦?”言語極輕.猶猶豫豫地望著宗盛。

  宗盛卻極爽快,說:“行!”

  又說:“古時有賣藥老人,賣的藥貨真價實,幾十年‘言無二價’,生意卻始終紅火。《鏡花緣》裡又有一君子國,君子國裡,賣的人總是嫌自己的東西不好,賣的價錢又高,請買方擔待:買的人總是說賣的東西太好,賣的價錢又低,實在無法承受。我們雖不是君子國,但一要貨真,二要言無二價。”

  妻子也極看重品行,說:“這個自然。”

  妻子裹粽子時,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烏棗、臘肉、蛋黃一樣不少,工藝也只只講究,裹得嚴嚴實實,不鬆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擺一竹椅,置一煤爐,爐上安一鋼精鍋,一鍋粽子熱氣騰騰。粽子九毛一隻,一晚上能賣幾百只,生意極為紅火。

  一星期下來,宗盛和妻子一結賬,卻發覺每隻粽子要虧一毛錢。

  妻子說:“要加價,一隻一塊一,好貨不怕貴。”宗盛卻說:“言無二價,我不賣!”妻子又說:“價不變,那料要減幾成。”宗盛更是不肯:“這樣豈不欺了後買的客?我不賣!”

  妻子惱了,說:“你以為君子國裡做得成買賣?”宗盛堅持不賣。

  後來,倒是合夥開礦山的文學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將粽子生意又做了起來。他們租了個店面,料不但減了,價格也不再是言無二價,一年裡都有了四個價,都是往高裡漲,生意卻依然紅火。

  初始,宗盛也時時去店裡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說說言無二價和君子國的買賣,妻子和文學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來,非但將債還了,還略有結餘。

  宗盛不再去店裡了,又寫起了小說。寫作時,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給他端來,核桃、烏棗、臘肉、蛋黃,依舊一樣不少,宗盛吃起來,卻總覺得少了些許風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說竟難發起來。寫時,眼前總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辮子縱論詩文,以換一碗米酒。

  ***選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說》,有刪改***

  19.請簡要概括葉宗盛的形象特點。***4分***

  20.文中畫線的句子,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4分***

  ***l***宗盛忽然覺得自己像這礦石。***2分***

  ***2***妻子對宗盛說:“我們去賣粽子,好哦?”言語極輕,猶猶豫豫地望著宗盛。***2分***

  21.小說倒數第二段,葉宗盛吃著妻子做的與先前完全一樣的粽子,為什麼會“總覺得少了些許風味”?***4分***

  22.小說結尾意味深長,含義豐富,可以引發讀者的多種理解。請結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9.***4分***深受傳統文化薰陶,文學功底深厚;頗具古君子遺風,恪守傳統道德;崇尚清談議論,常脫離實際;迂腐教條,不知靈活變通。***答出一條給1分***

  20.***4分***⑴***2分***葉宗盛開礦失敗,感到自己同這些礦石一樣無用,表現了他消沉低落、失意自責的心理。⑵***2分***妻子以試探和商量的口吻提出賣粽子的事,小心翼翼,表現了她體貼關懷丈夫,想為丈夫分憂,但又擔心他不同意的矛盾心理。

  21.***4分***妻子出售的粽子料減價漲,有違自己遵奉的“言無二價”“貨真”的古風,***2分***葉宗盛覺得眼前的粽子也似乎沾染了庸俗之氣,失去了以往純正的風味。***2分***

  22.***6分***可以有如下理解:⑴葉宗盛恪守的古君子之風在現實中落敗,他倍感失落,只能從自己的翰林先祖那裡尋找慰藉。這樣更能突出其迂腐固執的性格缺陷,增添了人物的悲劇色彩,突出了小說的諷刺意味。⑵妻子事業的成功讓葉宗盛反躬自省,覺察到自己與迂腐守舊的翰林先祖別無二致。這樣使主人公具有了理性反思的品質,形象更加豐滿,小說主題也更為豐富。⑶市場經濟觀念與傳統的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和碰撞,使得葉宗盛內心困惑、糾結,對是否繼承翰林先祖的遺風感到疑惑。可以引發讀者對新形勢下如何傳承傳統道德深入思考,使小說更富時代意義。***每點3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如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合乎情理即可。***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二***

  泗州人喜食魚,善捕魚。人常下水,會受風寒,年紀大,腿腳胳膊會痠痛。有病就要治,汴河橋頭的許三樓就能醫。許三樓治病,很少開藥,他常告誡人說,是藥三分毒,人生病,是身體中了邪氣。有人就醫,問清病因,許三樓便拿來細銀針,找準穴位,扎進去。一般扎針七天,準好。

  許三樓每天太陽偏西準時關門。如來晚了,不管是平民乞丐,還是達官貴人,對不起,明天再醫。也有破例時候,一次,錢家當鋪少爺上樹掏鳥窩摔下後昏迷不醒,錢家人急抱孩子找許三樓。聽見哭聲,許三樓快步出屋,錢家人一見,撲通跪下,求他救人。許三樓猛一轉身說,拿針來。說著話,接過銀針,一二三四,銀針瞬間紮下,不一會兒,孩子嘴角開始抖動,許三樓臉上露出笑意,緊接著,五六七,又飛快紮下三根銀針,孩子睜開眼睛。

  錢家送來白銀百兩,可許三樓只收十文錢。

  還有一次破例。新來知府白一品腿痠疼不能站立。師爺上門請許三樓。許三樓認真對師爺說,家中病人多,實不敢離開半步,還請知府上門才好。師爺回去告訴知府,白一品沒有生氣,坐轎去見許三樓。

  白一品親自登門,許三樓握針出門迎接,並示意知府不要下轎,就坐在裡面扎針。

  一二三四……十二根銀針紮上腿,白一品頓感覺疼痛減輕許多。半個時辰過後,許三樓將白一品腿上銀針起了,告訴他明天還來,要接連針七天,才好。

  針腿時,透過轎窗,白一品看到前來找許三樓看病的人排著長隊。

  第二天中午,白一品到許三樓家門外和百姓一起排隊。

  看見等候在外的白一品,許三樓心想,都說新知府清正廉明,關心百姓,看來是真的。自己昨天破例針腿沒錯,知府離開腿哪行喲?許三樓走到知府面前,要為他扎針。白一品搖頭說,等吧。白一品堅持排隊。許三樓很感動。

  第三天再針腿時,白一品發現自己是第一個,等腿針好,看病的人才陸續趕來。幾天都這樣。七天後,知府腿好了。白一品開心說,這下不用坐轎啦。說著話,他從懷中掏出七十文錢,許三樓也不拒絕,伸手接下。

  傍晚,許三樓收拾好銀針,正準備關門,忽然從汴河橋飛奔一匹馬來,跑到門前,從馬上跳下一個紅臉大漢。來者雙手抱起許三樓準備將他送上馬背。

  何事?許三樓也不驚慌。隨俺上山治病。不帶針,去何用?紅臉大漢一聽,放開他。

  許三樓進屋拿把銀針,順從地坐到他身後,雙手緊緊抱著紅臉大漢後腰。白馬急馳。半袋煙工夫,馬已跑到重崗山。進了山門,紅臉大漢下馬一看,傻了,身後坐的人不是許三樓,是個十歲男童。

  男孩告訴他說,自己是許三樓的五公子,父親坐上馬後,準備親自前來,可想到明天還有許多病人來扎針,無奈臨時改變主意,讓其前來,還請諒解。你也會針?紅臉大漢滿臉疑問。男童點頭,一臉認真。紅臉大漢半信半疑將他領到母親身邊。問清病情,男童拿過銀針,一二三四……瞬間針已紮好。感覺如何?紅臉大漢抱著母雙肩,不放心地問。舒服。見母親閉上雙眼很享受,紅臉大漢懸著的心才放下來。連針七天,母親腰不疼了。紅臉大漢拿出金銀珠寶,男童謝了,只取七十文錢,下山。

  知府得知訊息後,去找許三樓,讓他幫助勸說山匪孫飛虎,把劫去的救濟糧歸還給府衙。

  許三樓點頭說,試試看吧。

  重崗山寨。紅臉大漢熱情款待五公子。那可是救命糧。山上的弟兄也等米下鍋呀……

  五公子告辭。孫飛虎一直送到山下。臨別,孫飛虎左臉上停落一隻蒼蠅,他剛想伸手拍。只聽五公子說,去。話音剛落,孫飛虎就看到眼前立著根細銀針,針尖上的蒼蠅正掙扎拍打著翅膀。有的錢該拿,有的米不能吃呀。丟下這句話,五公子飛身上馬。

  瞅著一路揚起的塵土,孫飛虎禁不住摸了摸左臉,感覺臉有點木。孫飛虎發現嘴歪時,滿山正飄著細雨。

  汴河橋頭,一個蒙面人找到許三樓,求見五公子。五公子出遠門了。何時回來?你的臉不是受一般風寒,要馬上針。許三樓答非所問。半個時辰,取針。許三樓交代說,嘴歪最怕風寒,如你用心醫治,也不必前來扎針,每天此時只須面向陽光,雙手撫心,我便在家為你下針,十天,準好。

  歪嘴人將信將疑騎馬回山。想到一路上遇到那麼多討飯災民,再摸下自己的歪臉,他叫人把救濟米全部送還給府衙後,這才安心下來。

  中午十二時,孫飛虎面南朝泗州城許三樓家方向坐好,他剛把雙手放在心口,就覺得左臉上,彷彿真有銀針一根接著一根紮下,半個時辰後,孫飛虎感覺左臉上針又被一根根擰下。

  隔水隔山又隔城的,許三樓真能在他臉上扎針?孫飛虎不信。不過,許三樓沒有騙他,十天後,他的歪嘴真的恢復了原形。

  ***選自《小說月刊》2013年第4期***

  17.下列對這篇小說的賞析,不準確的兩項是***4分,兩項都對得4分,答對一項得2分,有錯項得0分***

  A 全篇以自然、生動的敘述,交代了許三樓和五公子治病救人的經歷,故事算不上覆雜,但情節扣人心絃。

  B 小說開頭關於泗州人喜食魚、善捕魚的環境描寫,具有交代事情發生的背景、渲染氣氛的重要作用。

  C 五公子不僅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五公子深受父親的影響,面對金銀珠寶時,也只取七十文錢。

  D 文章通過白一品親自登門以及堅持排隊的細節描寫,刻畫了清正廉明、自尊心強、關心百姓的形象。

  E 小說結尾處銀針顯露出神奇的功效,實則與前文“人生病,是身體中了邪氣”相照應,使人覺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8.“五公子”這一形象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19.“許三樓”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4分***

  20.小說以“神針”為題非常妙,請從標題含意、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小說主題的角度加以探究。***8分***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7.B D

  18.***4分***①推動情節發展。以五公子醫治紅臉大漢母親的腰疼串起小說後半部分,讓我們瞭解孫飛虎把救濟米全部送還給府衙,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更趨自然。②映襯主要人物。通過對五公子的描寫映襯許三樓,許三樓有醫術精湛、淡泊名利、關心民眾疾苦的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鮮明、更加生動,從而使其在讀者的腦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③深化作品主題。作為許三樓幼子的五公子不但繼承了父親的精湛醫術,而且傳承了父親的高尚人品,既增添了小說的思想深度,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回答兩點即可***

  19.***4分***①醫術精湛:許三樓問清病因,找準穴位,用細銀針扎進去,一般七天準好。醫治錢家當鋪少爺和白一品均淋漓盡致地體現。②淡泊名利:醫治好錢家當鋪少爺,錢家送來白銀百兩,許三樓不為利益所誘惑,只收十文錢;七天後,知府腿好了。當白一品從懷中掏出七十文錢,許三樓也不拒絕,許三樓沒有因為白一品知府的身份,去巴結和討好,而是伸手接下。③關心民眾疾苦。當知府找許三樓勸說孫飛虎歸還救濟糧,許三樓並沒有推辭,設法讓孫飛虎把救濟米歸還府衙。***回答兩點即可***

  20.***8分***①標題含意:表層含義,許三樓、五公子的精湛醫術能救死扶傷;深層含義,能解孫飛虎等人的心結,關心民眾疾苦, 救民於水火之中。②人物形象:小說中所有人物之間的關係都是以神針為紐帶連結合起來的***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藉助神針來表現的***,神針使許三樓、五公子等人物形象鮮活,躍然紙上。③情節結構:整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都是圍繞神針進行的。以神針為線索,使故事情節發展一波三折。④小說主題:借“神針”來讚美許三樓、五公子妙手回春的醫術,也表達對他們關心民眾疾苦的高尚品德的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