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做好語文的閱讀題,會讓你的語文成績更上一層樓。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初中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一***
①思維是什麼?思維是精神世界中最瑰麗的花朵。專家研究表明,左右一個人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思維和觀念才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碼。為了告誡世人,著名哲學家康德生前給自己寫下這樣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給予思想,而是給予思維。”
②慣性思維是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維思考問題,彷彿物體運動的慣性。由於這種慣性,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容易產生“盲點”。比如說,一張0.1毫米的紙對摺51次會有多高?一張板凳高,一棟大樓高,還是珠穆朗瑪峰高?答案是比太陽與地球的最遠距離還要多1億公里。答案令人詫異,但更令人詫異的是,面對正確答案有的人竟然百思不得其解!這就是慣性思維在現實生活中的可怕力量。
③慣性思維力量的強大有時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鐵路運輸系統的設計,竟然取決於兩千年前兩匹戰馬屁股的寬度。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85英尺。為什麼是這個奇特的標準呢?原來美國最早的鐵路是由英國人設計建造的,而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設計的,可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他們習慣性地把馬車的輪寬搬到了電車上。據查,英國老路的轍跡是羅馬戰車形成的,而羅馬戰車的輪寬恰恰是兩匹拉戰車的馬屁股的寬度。
④臺灣作家吳若權有一句話很耐人尋味:“窮人戴鑽石,人家以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為是鑽石。”正因為受慣性思維影響,認識不到事情也有變異的時候,於是便有了發生在莫泊桑小說《項鍊》主人公瑪蒂爾德身上的悲劇。經驗主義是慣性思維的顯現定式,是禁錮創新的鐐銬鎖鏈。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天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非習慣性的。如果我們奉行所謂“經驗主義”,結果必然是“穿著新鞋走老路,違背科學走彎路”!
⑤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天敵”,但並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牛頓是物理學的鼻祖,牛頓定律一向被認為是物理學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從未有人懷疑過,但是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卻大膽揚棄,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敢於向權威挑戰,勇於對慣性思維說“不”,因此取得常人無法企及的成功。
⑥“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愛因斯坦這句名言表明,創新思維的實質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規,毅然決然對慣性思維說“不”。
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第②~⑤段圍繞中心論點從四個方面展開論述。請依照例子的表述,用簡潔的語言依次概括。***3分***
***1***慣性思維使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容易產生“盲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⑥段畫線句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閱讀下面一則材料,聯絡本文的論述,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3分***
縱觀人類科學發展史,一些半路出家的冒險者常會闖入一個個科學新領域,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房地產經紀人恩德斯發現了在試管中培養小兒麻痺症病毒的簡便方法,畫家莫爾斯發明了電報,伽利略發現鐘擺原理時還是個醫生。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8.對慣性思維說“不” ***2分***
9. ***2***慣性思維力量非常強大 ***3***經驗主義是慣性思維的顯現定式,是禁錮創新的鐐銬鎖鏈 ***4***慣性思維並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 ***3分***
10.道理論證***引證*** 論述創新思維的實質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規,毅然決然地對慣性思維說“不” ***3分***
11.示例:之所以能“歪打正著”,在不是自己專長的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受慣性思維的影響較小。***4分***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二***
①一位哲人曾把友愛分為三種:“有用的友愛”“快樂的友愛”“善的友愛”。他認為,人們之所以互相友愛,主要出於三種原因:一是能夠從對方身上得到好處,這就是“有用的友愛”;二是對方能夠為自己帶來快樂,比如人們願意同幽默的人相處,是因為這個人能夠帶來快樂,這就是“快樂的友愛”;三是基於一種善良的願望,希望對方好而形成的友愛,這就是“善的友愛”。從一定意義上說,友善就是“善的友愛”,它源自人們對善的追求,傳遞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不難理解,“善的友愛”比“有用的友愛”“快樂的友愛”更值得倡導。有用或快樂都很難持久:當一方不再能為另一方帶來好處或快樂時,這種友愛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愛”是基於希望對方好的利他精神,這種精神基於理性認知和自覺,能促使人與人之間建立持久、穩定的友好關係。因此,“善的友愛”更穩定、更持久、更值得人們去追求。
③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能充分說明這一點。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問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親人,我會扶嗎?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戶,我會扶嗎?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扶”。因為扶親人是親情使然,扶客戶可能會帶來好處。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我會扶嗎?對於這個問題,一些人就糾結了。因為有“扶路人反被訛”的案例在先,人們就會想:扶他不一定會帶來好處,反而可能帶來麻煩和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到毫不猶豫幫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撐。在這裡,選擇“扶”不是期望從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種好處,而是基於為他人好的“善的友愛”。只有這種友善成為扶者與被扶者的一種共識,互信友愛的良好人際關係才能得以維繫。
④作為一種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友善引領人們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尋求真摯的道德情感,在實現自我價值和自身利益的同時造福他人與社會。基於“善的友愛”,來自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獨特的家庭背景、文化習慣、成長經歷甚至不同語言的人們才能走到一起,共同工作和生活;基於“善的友愛”,人們才不僅“各掃自家門前雪”,而且會“管他人瓦上霜”;基於“善的友愛”,經濟社會生活才不只是“有用無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換,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實現互助共贏,在實現自我利益的同時促進他人利益的增加。在社會意識多樣多變的社會轉型期,我們更需要用“善的友愛”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樑、形成人與人聯絡的紐帶,用“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友善的原因所在。
⑤有一首歌這樣唱到: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再沒有心的沙漠,再沒有愛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卻步,幸福之花處處開遍。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反映了人們的期望,道出了愛的力量,抑或說“善的友愛”的力量。對這種“善的友愛”,我們應當珍視,更應當踐行。
***選自2014年4月28日《人民日報》***
19.***2分***文章從“友愛”的分類說起,有什麼作用?
20. ***2分***指出第④段的結構方式。
21. ***2分***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2. ***3分***賞析第③段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23. ***3分***第⑤段引用歌詞有什麼作用?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9.通過對比闡釋“善的友愛”的含義;引出議論話題。
20.總分總
21.對“善”的友愛,我們應當珍視,更應當踐行。***或者“善的友愛”更穩定、更持久、更值得人們去追求。***
22.設定具體的情景,用設問的方式,引起讀者的思考;前後對比,突出論證“‘善的友愛’更穩定、更持久、更值得人們去追求”這一觀點。
23.反映了“善的友愛”是人們廣泛的期望,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作為道理論據,進一步強化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