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上冊第二課教案

  初二政治教師寫好教案可以自信地走進課堂,可以使課堂教學安排更科學更合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初二政治上第二課教案

  第二課 我與父母交朋友

  第一框 嚴也是一種愛***兩課時***

  知識目標:通過案例的分析討論及活動的體驗探究,幫助學生認識什麼是代溝,代溝的表現和形成原因,引導學生認識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時讓學生明白通過親子雙方的努力,代溝是可以填平的。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確理解家長心情的知人能力;對代溝產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對逆反心理的辨證分析能力,增強促進自我成長的責任意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父母親人的愛;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讚賞,對錯誤行為的後悔和恥辱;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確對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堅持正確的看法和行為,丟掉不良思想行為的態度。

  教學重點:正確看待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教學難點:代溝的產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

  第一課時 成長也會有煩惱

  課前準備:課前先通過班主任瞭解班級學生基本的家庭關係,記錄特殊家庭的學生、與父母關係緊張的學生等,以便在活動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同時還可以記錄家庭關係良好的學生,以便於有意識地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給其他同學提供好的建議。

  教學過程

  一、成長的煩惱

  1.同齡人的心聲***見附錄***

  活動內容:引導思考,同學們有過類似的煩惱嗎?請舉幾例。為什麼原來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現在變得格格不入?

  設計意圖:設定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場景,勾勒出“生活畫面”,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同時對同伴的瞭解有助於學生糾正認知偏差,緩解心理壓力。如一些學生可能本來對自己的親子關係很不滿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親不好。通過這一瞭解發現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這種現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對父母的不滿情緒就會降低。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先讓學生認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學生身邊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事,是每個學生都可能遇到的事。然後可以讓學生補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讓學生參與,介入到現實生活情景之中。再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從中體會父母的期望、立場、態度、心思,通過這些分析體會父母的愛。最後,讓學生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重在發揮其導向的功能,並不是要通過這一活動解決全部問題,因而要注意達成有限目標,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導。要注意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上思考問題,即會與父母換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嚴要求中蘊涵的愛心和期待。

  2.苦惱的不只是我們***見附錄:一份雜誌上的兩封信***

  活動內容:分析成長中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煩惱?通過比較兩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閡的原因。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首先在於讓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對父母的正確做法更容易接受,不當之處也更容易理解和寬容。其次,通過比較,讓學生對自己有個再認識。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容易走極端,看問題容易片面。通過這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審視自己,從自己方面找原因,促進心理的成熟和處事方法的掌握。還有,比較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這一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終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強其能力。

  教師行為:第一步,讓學生分析,找出與父母的差別;第二步,探討這些差別會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礙;第三步,讓學生評價矛盾的性質***愛與期待中的矛盾***,不能誇大這些矛盾;第四步,體會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愛心和期待。鑑於比較兩代人涉及許多內容,先為學生提供可比較的角度: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寬太多,因為這只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鋪墊,而不是教學的重點。二是要滲透辨證觀點的教育,即比較中分析並全面地看問題,分別看到兩代人的利與弊。三是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子女的心情。這是體諒父母苦心的關鍵,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

  二、成長不煩惱:

  1.閱讀感悟:其實你只有8%的煩惱

  出示材料: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實驗者把未來7天所預料的煩惱事情寫下來,投入“煩惱箱”。在過後第三週,開啟“煩惱箱”,每個人核對“煩惱箱”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九成的煩惱沒有發生。他們把剩下的一成煩惱仍然留在“煩惱箱”裡,過了三週,再拿出來核對,結果發現,那些煩惱已經不成為煩惱了。結論:一般人的憂慮40%屬於過去,50%屬於未來,只有10%屬於現在。92%的憂慮沒有發生,剩下8%是你可以輕易應付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不必因親子關係出現裂痕而過於憂慮。

  2.質疑交流:訂立一份《家庭和約》

  出示材料:最近,華華在自己的臥室門上掛上了“請勿打擾”的牌子,讓媽媽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還是孩子已經獨立到非要掛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難過地說:“自從掛了那塊牌子,我覺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館似的。”但華華卻不以為然。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討論:父母為什麼為難過?你對此怎麼看待?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如果與父母共同制定一個家庭規則並遵照家庭規則去做,結果可能會怎麼樣?並引導學生自擬提綱,與父母訂立一份《家庭合約》。

  3.身體力行:預防父母“嘮叨”的招數

  參照下面“預防父母‘嘮叨’的招數”,指導學生將其運用於實踐。

  學習方面:趕前不趕後,完成了作業,父母嘮叨自然少了。

  儀表方面:如果你對奇裝異服感興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類的儘量避免。

  社交方面:社交本來是你的自由,但別忘了父母還是你的法定監護人。所以,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在哪裡,幹什麼,和誰在一起?出門前說得越詳細越好,最好把***留下,大多數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對地址,也不會到現場來“捉拿”你的。

  衛生方面:起床疊被子,保持房間整潔,也是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養成的好習慣,如果你不講究這一套,就不讓他們看見,更不要讓他們插手打掃啦***否則更有話嘮叨你了***。適當的時候,來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間好好打掃一番,也捎帶打掃一下家裡的其他房間,這會讓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課前準備:

  本課內容淺顯,不涉及更多倫理,主要是情感和實踐問題。要提高本課的教育實效,首先要在課前調查瞭解自己的學生,以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與家長的衝突。②學生在化解與家長的衝突,有哪些成功的經驗。③學生在與家長的關係中,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④學生逆反心理在家庭關係中的反映。⑤能夠感染學生的例子,特別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接近的例子。

  教學過程:

  一.閱讀感悟——愛的衝突***見附錄***

  活動內容:引導思考:你是否也經歷過“愛的衝突”?試舉一例。仔細體會材料,是爸爸媽媽不愛我們嗎?還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愛?會不會是他們已經表達了而我們卻未察覺?代溝,究竟誰不理解誰?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們,還是我們不理解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和回憶自身心靈深處的感動和故事,讓學生讀懂父母的真誠與無私,為後面引導學生從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鋪墊。

  二.理性分析——衝突的代價

  活動內容:連續性提問:你當時是怎樣想的?最終結果怎樣?這個結果對你日後的學習和生活與影響嗎?如果有,請具體說明。現在你對這件事是怎樣想的?如果你當時按你現在的想法去做,設想一下結果又會是怎樣?你認為代溝產生的責任主要在於誰,為什麼?

  設計意圖:意在讓學生體會家庭衝突的不快,體會逆反心理造成的影響親子關係、傷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認識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這樣能讓學生理智地對待與家長的矛盾,不任性,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感受,通過體驗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後的生活中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因為衝突的解決有正面和反面兩種體驗。所以要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談,既可以講正面的經驗,也可以講反面的教訓。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引導學生討論;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事件本身的介紹不必過細,核心在於讓學生體驗;要注意學生思想的昇華,即理性地看待處理問題的不同結果;可以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危害進行梳理,如情感傷害、經濟損失、阻礙家庭和個人發展等。

  三.認真聆聽——來自父母的心聲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孩子,我為什麼會打你》***見附錄***。引導思考:你也有過捱打的經歷嗎?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現在如何看待這種經歷?採訪自己的父母,問問他們當時是怎麼想的?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感受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家長的錯誤傷害父母。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自本能的,是最無私的,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令孩子們不太喜歡罷了。但這也不足以導致某些孩子過激的方式來“回報”親人。

  四.出謀劃策——面對生活中的煩惱

  活動內容:就下列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①爸爸說寫完作業就讓我出去玩。我寫完作業,媽媽又讓我再做兩道奧賽題……②媽媽說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級前三名,就帶我去旅遊。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媽媽卻說她沒有時間……引導討論: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我們應該怎麼辦?

  ①媽媽非要我學鋼琴,我一點都不喜歡,我的志向是當一個科學家。②媽媽很支援我,同意我學畫畫,可是現在我對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讓我學習,當尖子生,可我總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極了。引導討論:如果父母的期望與你的願望不一致,你是堅持己見還是服從父母的意志?你會如何說服父母來支援你的願望?

  ①父母偷我的日記;②父母將我的朋友拒之門外。引導討論:當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時,你會怎麼做?父母這樣做的用意何在?建議:可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

  ①一個同學說:我媽就是煩,每天我吃早飯的時候,她就說:“吃完早飯去喝牛奶,別忘了。”其實,牛奶和書包都放在我的寫字檯上,我上學拿書包,不就看見牛奶了嗎?真是的!②女兒晚上去看電影,九點多回家。媽媽說:“才回來,我到路上都好幾次了。”女兒說:“媽媽真是的,難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來?”③我騎自行車上學,爸媽每次都要叮嚀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導討論:父母講這些話的真正用意是什麼?面對父母的嘮叨,怎樣做才會雙贏?這裡重在引導學生領悟同樣一句話可以有多種意思的理解,即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設計意圖:選取這些兩難問題,當然這些都是青少年學生所關心的、跟他們的成長密切相關的話題,讓不同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激起個體的內心價值衝突。讓學生自主探究增進與父母的瞭解與溝通、化解衝突的辦法,並讓學生設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帶來的後果,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處理方法所帶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第二框 兩代人的對話***一課時***

  知識目標:與父母溝通的過程;與父母溝通的基本要領;與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寬大胸懷和積極的態度與父母交往,不必非爭高下不可。

  能力目標:會與父母溝通商量的能力;對多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選擇的能力;把握與父母交往的諸多策略的應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權衡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父母的尊重,對自己人格的維護;崇尚與父母的平等,與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準則;提高與父母溝通、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為家庭付出的主動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與父母進行溝通,彼此袒露內心世界,進而達到相互理解進行溝通的正確方法,並學習雙贏的溝通策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課前準備

  對模擬表演先作出佈置。這個模擬扮演活動,意在幫助學生正確地與父母溝通,要考慮多種因素和可能,正確解決與父母的矛盾。要把劇情讓學生看仔細,讓學生設計可能遇到的種種情形,最後找出雙方可以接受的辦法。應該給學生提出要求,在準備扮演活動中整理自己的經驗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借我一雙慧眼——正確看待與父母的衝突

  活動內容:根據書上的兩個觀點“家不是說理的地方。俗話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和“家是愛的港灣,因為家裡的矛盾易產生、也易解決,關鍵看我們怎麼對待”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家庭矛盾,因為誇大與父母的矛盾,會在處理家庭關係時有牴觸情緒,妨礙溝通;看不到矛盾,會不在意解決與父母的矛盾,也不利於矛盾的解決和學生的進步。

  教師活動:先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然後由老師舉個具體的例子設計教學情境,分析處理方法,接著讓學生講自己如何處理家庭矛盾,最終得出有必要、有辦法解決家庭矛盾的結論。當學生的爭辯僵持不下的時候,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異中見同;當學生爭辯趨同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同中見異。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滲透辨證的觀點,要注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比如清官難斷家務事,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家務事通常屬於什麼性質?是不是每件事只有一個答案?不同的觀點和行為分別有什麼合理的地方?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理解和思考,你會不會一定堅持自己的主見?在各有利弊的情況下,尊重別人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好處?在自己有理的情況下,應不應得理不讓人?可以不同意別人的做法,要不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又如說明家中矛盾容易解決,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從父母愛子女、體諒子女的困難、期待子女更好等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討論和爭辯的過程,是道德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體驗的過程,對於掌握與家人交往的方法和藝術、提高教育實效有重大作用。

  二、敢問路在何方——掌握與父母交往的方法

  1.理解父母

  閱讀感悟:出示寓言故事: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就把它打開了?”鑰匙說:“因為我最瞭解他的心。” 設問:寓言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悟到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理解,才是開啟別人心鎖的鑰匙,與父母的交往亦如此。

  案例分析:結合教材中小冰的例子,小冰冒火的理由是什麼?爸爸的理由是什麼?你的協調辦法是什麼?讓學生選擇A、乾脆不去同學家了;B、按照家長的意思辦,8點前到家;C、先斬後奏,寫完作業、看完錄影再回來。你還有什麼好辦法嗎?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第一步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處理這一問題的各種可能,並分析其利弊。比如:不到同學家做作業、看錄象了,會導致對同學失信,自己也不滿意,由此還會遷怒於家長;按家長的要求做,這保證了安全和休息,可未必有時間看錄象,自己和同學都不能盡興;不理家長的要求,寫完作業、看完錄象再回來,這會讓家長擔心、著急,說不定到現場親自捉拿;與家長協商,雙方都作些讓步,可能雙方都滿意。第二步在分析各種可能、權衡各種利弊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這時可以對這些具體方法進行再剖析,在比較中選擇最優方案。第三步,讓學生把思考和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梳理一下,上升到一般方法論的高度,即引導學生善於與家長溝通,向本框教育目標靠攏。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分析和選擇,不應該預定某種解決問題的模式;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確選擇;老師要有足夠的準備,應對學生討論中的難以預料的情況。當老師遇到沒有把握回答或者難以駕馭的問題時,可以在鼓勵學生的同時,將問題留待課下探究。

  2.尊重父母

  案例分析:母親要到另一個城市去,臨行前母親問女兒:“回來我想給你買件衣服,可不知你喜歡什麼樣的?”女兒回答:“您只要把服裝店裡您瞧著最不順眼的衣服買回來就行了。”引導討論:為什麼親子間的價值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還可能表現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會對家庭關係產生什麼影響?對待這種差異是任之發展還是設法解決?如果你與父母的價值觀不一致,你會怎麼做?

  閱讀感悟:《珍珠與穀物》***見附錄***

  設計意圖:重在引導學生領悟:珍珠和公雞的價值觀不同,是因為它們的需要不同。價值不是固有的,事物的價值在於使用者的需要。瞭解價值觀取向是影響相互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因,常言“話不投機半句多”。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多元價值觀”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父母和孩子的價值取向不同是正常的。

  教學建議: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和父母價值觀存在衝突?增進學生了解自己和父輩的價值取向差別的主要內容,如對服裝的要求,父母在意便宜,寧可式樣老一些;少年在意時尚,寧可質量差一些等。引導領悟親子衝突不是父母變了,也不是自己變壞了,而是自己長大了。這一認識很重要,是積極溝通的前提。因為很多事情無所謂對錯,如頭髮的長短等,僅僅是一種文化。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不一定干戈相見,它是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和接納多元價值觀而緩解的。

  3.認真聆聽

  活動內容:尋找父母與我們的共同點:問問父母,他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他們最崇拜的人是誰?為什麼?他們有些什麼想法和願望?他們的父母容許他們做什麼,不容許他們做什麼?他們是如何爭取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的……

  設計意圖:家長在回憶自己少年往事的時候,一般會很自豪地,不知不覺中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敞開心扉。這時,他們更容易理解孩子目前的經歷和感受,認真考慮孩子獨立的要求,甚至向孩子做出妥協和讓步。從而引導學生髮現原來爸爸媽媽有這麼多與自己相似的行為特徵,並把這種新感覺描述下來。

  4.講究藝術

  出示材料:母親在數落兒子,兒子一邊看書一邊聆聽教誨。忽然兒子問母親:“媽媽,一本內容枯燥冗長的書和說話羅嗦有什麼區別?”母親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可以把書丟一邊,可是卻無法叫羅嗦的人閉嘴。”說完,母親突然恍然大悟。“啊!你是在嫌我羅嗦呀!”母子倆都笑了。兒子用幽默的方法不僅提醒了習慣嘮叨的母親,而且自然地避免了母子之間的衝突。請出幾個類似的金點子。

  教師行為:在引導的時候,重點應提示學生“策略”內容並不重要,而且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要學習思考什麼是雙贏的策略?要儘量避免“不滿——衝突——冷戰”這樣的應對模式。

  教學建議:要提示學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處境不一樣,價值觀取向不一樣,對一個人是好的選擇,對另一個人未必是好的。當沒有“最好”即沒有雙贏時,要選擇“更好”。

  5.模擬溝通

  活動內容:根據教材中小莉的例子模擬與家長溝通的過程。

  設計意圖:第二個活動側重於探究處理衝突的步驟,這個活動側重於讓學生掌握與父母溝通的要領,不光有個步驟問題,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溝通涉及的經驗很多,核心是以愛的方式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初中政治教學論文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初中的政治學科因其理論體系的龐大以及內容的相對抽象性,很多學生對政治這門課程不能提起很大的興趣,在平時上課時學生把政治課當作是一節自由安排課。對於自由安排課程,很多學生往往“不理睬”老師,在下面做一些其他課程的作業或者完全把政治課當作是一節“補眠課”。長此以往,待到考試時,政治成績自然不是很理想。即使在考試之前已經進行了強化複習,背誦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是在解答政治問題的時候依然顯得無從下手,因為他們缺乏將課堂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的經驗。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不僅僅在於政治學科的特殊性,也與教師在政治課上大談理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導致課堂枯燥無味有很大的關聯。純理論化的學習不僅導致了學生喪失了學習政治的興趣,也導致了學生在解答題目時缺乏對政治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

  針對這種問題,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講解教材的時候,要基於學生的實際理解水平把政治理論知識通俗化,使學生首先紮實掌握理論重點。在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善於將理論知識與時政相結合,採用時政教學的模式,以此來解決初中政治教學的困境。要切實落實時政教學,需要教師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收集時政材料

  收集時政材料是進行時政教學的基礎步驟,教師開展時政教學必須基於自身對時政新聞及時完整的把握之上,不能夠超越自身的控制範圍。教師不能隨便選取一些“舊聞”來應付學生,學生面對毫無吸引力的“舊聞”是提不起任何興趣的。因此,教師必須緊扣社會的時政熱點,將最新、影響最為廣泛的新聞結合書本知識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室中也能耳聞天下事,做出自我的分析和理解,呈現出自己的看法。

  教師在收集時政材料的時候要注意時政資料的準確性以及價值度。教師收集資料必須注意渠道的正規性,可以在中央電視臺這種權威的媒體當中選擇,例如《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知名度較大的欄目;也可以在一些發行較廣的報紙雜誌中選擇,例如《環球時報》《南方週末》《看天下》,應當儘量避免在一些普及性較小的地方性報紙上選擇教學內容。切忌將一些反動的、帶有負面影響的、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新聞帶進課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收集時政資料的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發地去收集一些材料,這樣既可以調動起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熱情,也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

  二、正確利用時政材料

  許多教師在很早以前就引入了時政教學,但在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卻發現時政教學並沒有多大的作用和益處,不能幫助師生擺脫政治教學的困境。時政教學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其中原因在於教師和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政材料或者是沒有正確地利用時政材料。前文已經敘述瞭如何收集準確性高的時政材料,在這裡我們著重談談如何正確地利用時政材料。

  首先,時政教學的大忌就是教師把時政材料整合成題乾的形式,然後加之以題目讓學生當場分析、解答,這樣就加大了學生的負擔,自然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應當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時事的關心,並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做的是,引導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分析材料。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時代氣息的時政熱點之後,要以多種手段呈現給學生。方式應該不僅僅限於教師口頭表述,或者是文章的瀏覽,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視訊或者是音訊的多媒體檔案,打造一個有聲有色的課堂。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之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結合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這個時政熱點。教師應當注重鼓勵和表揚學生當中較為新穎的看法和觀點,增加學生的自信心。但是應當注意糾正其中一些消極負面的看法和觀點,使課堂內容健康化。

  最後,教師在呈現時政材料的時候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和熱情,應當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將在課外收集的資料或經過小組討論之後的資料親自展現給全班同學。如果教師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學生只需要聽講,那麼學生很可能會喪失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因此,應當留有機會給學生髮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看到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視角和觀點。因此,教師在時政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自主討論、自主表達的機會,充分活化政治課堂。

  學生在積極參與時政新聞討論的過程中,一方面提高了上課的積極性以及參與度,另一方面很好地培養了對時政的解讀能力,提高了問題分析能力和課本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生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更好更紮實地掌握課本知識,這也是解決政治教學困境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