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教材分析
對語文教材做一個分析,會讓你更好的進行教學。現在請閱讀學習來小編整理的一些的內容。
***一***
一、七年級下冊教材在初中教材體系中的地位。
按照人教社教材編排體系看,我們使用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是初中教材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第三個階段中的中間階段,也就是說六年級兩冊和七年級上冊教材,是“低”和“易”階段。
二、七年級下冊教材與前三冊教材的異同。
相同點:一是本冊教材仍然是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絡為線索,《寫在前面的話》仍然是“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語文,還要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個提示,一篇課文,一個問題,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的廣闊天地有無限風光在召喚著你。”聯絡生活學習語文的思想滲透在這冊教材的每一個環節中。二是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版塊組成單元。語文與生活的關係中,我們所理解的生活,包括自我、自然和社會三個方面,這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因此教科書按照這三大版塊組織單元符合語文反映生活的規律。三是每個單元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內容。為了突出重點,加強整和,本冊教材將口語交際、寫作和語文實踐活動整和於閱讀教學和綜合性學習之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內容有了生活和實踐的基礎,同時也大大的方便了教學。
不同點:六年級兩冊教科書,是文言文與白話文混合編排,詩歌與文章混合編排,文學作品與一般文章混合編排,完全按生活專題編排單元,培養對詩文的一般閱讀能力,實現語文學習由小學向初中階段的過度。七年級上冊是有的單元最後篇是文言文,有的單元則沒有,而最後第五單元設為文言文,從數量上看,增加了篇數。七年級下冊教材則是,文言與白話完全分別編排單元,文言文單獨編排為第五單元,這是與六年級和七年級上冊的一個不同,以便於集中學習感悟文言文。
第二個不同是按照專題兼顧文體編排單元,目的是讓學生開始瞭解一點文體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具體點講,第一單元是戰爭題材,以敘事作品為主,訓練的重點是記敘類的表達方式,第二單元是以“愛”為主題,如果說第一單元還有詩歌、新聞體、書信體等,那麼,第二單元則全是敘事文章,訓練的重點是敘述、描寫等;第三單元是以建築園林和名勝古蹟為主題,學習說明文,第四單元是科學技術,進一步學習說明文,第五單元是描寫自然山水的古詩文。
三、本冊分單元說明。
本冊共編排了五個單元,其中四個白話文單元,一個文言文單元。
第一單元。第一單元都是以戰爭為題材的課文,即第 1課反映解放戰爭的《新聞兩則》***即《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第3課反映抗日戰爭的《蘆花蕩》,第4課反映反法西斯戰爭的《蠟燭》,第6課控訴法西斯大屠殺的《親愛的爸爸媽媽》,第5課英法聯軍侵華為背景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和在戰爭年代寫就的激發革命鬥志的《詩兩首》。
教學本單元的目標應該是:能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複習記敘文的六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練習默讀,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從選文的內容看,兼顧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兩方面,讓學生既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其中表現出的真善美,又看到非正義戰爭的罪惡以及其中的強盜行徑,認識正義戰爭必勝,非正義戰爭必敗的歷史規律。
第二單元。第二單元都是以“愛”為題材的課文,訴說的是對普通人、對弱者的關愛。第 7課是魯迅的《阿長和〈三海經〉》,表現的是對兒時保姆的思念,第8課是朱自清的《背影》,表現的是深沉的父愛和父子情深,第9課是李森詳的《臺階》,講述的是父親造屋和砌臺階的故事,表現的是一個農民的思想性格、對父親的理解和尊重,第10課是楊絳的自述性散文《老王》,表現的是高階知識分子對最低層勞動者的關心。第11課是餘秋雨的《信客》寫的上20世紀初期兩代信客的命運,讚美辛苦高尚的人格,第12課劉心武的《冬日看海人》塑造的是在貧困中奉獻愛心的教育工作者。
教學這個單元應該達到的目標是:熟讀課文,能概括文中所敘述的事件,從中感悟課文所表現出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
第三單元。第三單元都是以建築園林和名勝古蹟為題材的課文。第 13課《中國石拱橋》和第15課《蘇州園林》是傳統的典型說明文,第14課吳冠中的《橋之美》是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第16課《故宮博物院》按照遊覽參觀的路線逐次介紹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佈局和功用,第17課《說“屏”》著眼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第18課《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築》著重介紹了廳、堂、樓、閣、亭五種建築的樣式和功能。
教學這個單元應該達到的目標是:認識說明文的特點,學習讀寫說明文;理清說明文的順序;瞭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在認識我國傳統建築、園林取得的光輝成就的同時,激發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第四單元。第四單元都是科技說明文。
第 19課《大自然的語言》,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徵、成因和意義。第20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用平實通俗的語言說明花紅既是自然界的傑作,更是人工培育的結果。第21課《奇妙的克隆》,介紹了克隆知識。第22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用科學研究中的例項,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道理。第23課《生物入侵者》的主題是生態環境問題,介紹的是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第24課《你一定會聽見的》,提醒我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聲音世界”。其中前五課是事例說明文,最後一篇是小品。
教學這個單元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習說明的順序和方法,學會默讀,並且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資訊;培養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第五單元。第五單元都是以戰爭為題材的課文,
第 25課酈道元的《三峽》,第26課是姚鼐的《登泰山記》,第27課是《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和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第28課《觀潮》,第29課《湖心亭看雪》,第30課《詩四首》
教學這個單元應該達到的目標是:
四、關於閱讀練習。
“研討與練習”放在課文後面,但這並不說明兩者是歷時性的,而是共時性的,即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既要帶著導讀中的問題,又要聯絡“研討與練習”中的習題。“研討與練習”並不是學生放學之後帶回家的沉重負擔,而是幫助課堂上有的放矢地閱讀課文、師生展開討論的依據和指南。關於“研討與練習”,需要作以下幾點具體說明。
***一***練習題量減少,這體現了 “少做題,多讀書”的主張,把學生從過去練習題的“汪洋大海”中解救出來,讓他們紮紮實實地多讀幾遍課文,多讀一些課外作品。
***二***現在將過去的 “練習”改成的“研討與練習”,目的是倡導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方式。即為研討,就需要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記住由老師宣佈的所謂“標準答案”。
***三***每課練習中至少有一道向課外延伸的練習,它們或不同文章的比較,或由課內文章向課外名著的擴充套件閱讀,或以課內為引子開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這是編者試圖打通課內外,實現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的接軌。
緊接 “研討與練習”之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是編者精心設定的“讀一讀,寫一寫”,把本課生字詞盡收其中,既認又寫。這不但體現了人教版語文教材注重基礎訓練的傳統優點,而且貫徹了課程標準規定的七年級學生繼續完成識字寫字任務的要求。
五、關於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突出特點。
1、與閱讀單元相聯絡,或與本單元專題內容相關。閱讀與綜合性學習的聯絡,使教材單元類似板塊式的編排結構,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語文教材編寫觀念。
2、以語文活動的形式呈現綜合性學習,並以此傳遞出一種語文教育的新資訊: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這裡又一次鮮明地體現出教材編者提出的加強語文與生活聯絡的主張。
3、寫作與口語交際整合於綜合性學習之中。通過語文實踐活動獲取寫作與口語交際的素材,使學生的說與寫建立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之上,這有望逐漸糾正長期以來學生的說寫往往脫離生活實際、搞假大空的弊病。
4、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通過自主選擇活動內容,自行組織人員,開展活動,或蒐集資訊,或採訪人士,或展開調查,獲得豐富的一手資料,再行篩選、研究,最後以說或寫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
5、對綜合性學習中的語文實踐活動、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設計,力求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
6、綜合性學習設計為“三大”“三小”,即大型綜合性學習與小型綜合性學習各三次,大型綜合性學習規模大,難度大,要求高,重在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篩選資訊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小型綜合性學習多為較簡單的語文活動,重在培養學生一般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如七年級下冊“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鼓勵學生通過適合自己的途徑和方式蒐集關於戰爭的資料,在書店、圖書館、網上查詢,考察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戰爭遺址,訪問健在的革命老人,閱讀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鼓勵學生分析、研究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抗日戰爭、對科索沃戰爭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倡不同意見的爭論。鼓勵學生關注當前的戰爭,也採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一番,以養成自行獲得新知和能力的良好習慣。第二單元,提示中說:“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讀這些課文,從中瞭解敘述語言的特點。”只是大體上指出:感悟“愛”,瞭解敘述、描寫,揣摩記敘文語言,至於具體的怎樣感悟,怎樣瞭解,怎樣揣摩,感悟、瞭解、揣摩到什麼程度等,學生可以在與教師的互動中自行確定。
7、強調綜合性學習的跨學科性質,即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溝通,其著眼點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相互融合。
***二***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了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等六個主題內容,另外還有名著閱讀和經典詩詞兩個附加部分。在這裡對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進行簡析並提出個人教學上人意見。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無論是百草園裡高大的皂莢樹,有趣的斑蝥,傳說的美女蛇,還是三味書屋裡方正、質樸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蟲,課堂上描畫的繡像,都記錄了魯迅成長的足跡;《爸爸的花兒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極短的時間裡,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心理成長曆程;《醜小鴨》是一篇童話。童話講的雖然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卻能給我們成長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啟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是詩人用凝練的語言道出的殷殷囑託,一行行的詩句曾激勵過無數成長中的青年。《傷仲永》促使我們反思一個天資出眾的人變得“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學習優美的語言,凝練的文字。借鑑別人的成長經歷,對自己的成長加以審視,能客觀面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黃河頌》***光未然***把我們帶到了波濤洶湧的黃河之濱,讓我們感受母親河的雄渾壯闊;《最後一課》以兒童的視角幫助學生領悟母語與祖國的關聯;《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週年時寫給被日本蹂躪的故鄉東三省的誓言,熾熱的語言背後跳動的是一顆蓬勃而痛苦的心;《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一篇雜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說理形象,鼓舞人心。《木蘭詩》勾勒了一位替父從軍、縱橫疆場、保衛國土的女英雄形象。本單元的重點:體會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緊密相聯。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對自己的情感的震動。品味學習散文優美含蓄的語言。語言的表達要有充沛的感情和豐富的手法。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學家鄧稼先***《鄧稼先》楊振寧***,有藝術家貝多芬***《音樂巨人貝多芬》何為***,有詩人、民主人士聞一多***《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臧克家***,有個性鮮明的作家群***《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還有孫權對將軍呂蒙的勸誡***〈孫權勸學》***。本單元重點:瞭解傑出人物的風采,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德。感受課文中生動、形象、細緻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形象。學會觀察人物的特點,突出人物的個性。
第四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並不僅限於文化藝術。像《社戲》,不僅有地方戲曲方面的文化內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因此,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多方面的。本單元重點:體會人類的勤勞、智慧、對美的追求。體會文章準確而生動的詞語,進一步理解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懂得描寫事物要抓住特點,在觀察時抓住事物的特點。說話注意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話說得生動形象。瞭解民族文化中最樸實的一部分,用合理恰當的語言表達對事物的描述與描繪,培養一定的審美情趣。
第五單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勇敢的挑戰。《偉大的悲劇》***茨威格***是寫斯科特在挑戰南極過程中的悲壯覆滅,《荒島餘生》節選自《魯濱孫漂流記》中魯濱孫初涉荒島的一段,表現一個人在身陷絕境時內心痛苦的掙扎和人的精神的強大,《登上地球之巔》***郭超人***再現了60年代中國登山運動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最後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國前任總統里根為悼念“挑戰者號”中犧牲的七位宇航員而發表的演講。《夸父追日》和《兩小兒辯日》兩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對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本單元重點:瞭解訊息、通訊的特點。體會新聞的簡潔、生動、準確。學習寫訊息。學習網上搜索,閱讀,通過網上寫作和別人交流。學會挑戰困難,挑戰自我。
第六單元也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集中選取了狀寫動物的文章。《珍珠鳥》***馮驥才***寫人與鳥之間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一種相互信賴的美好境界的,《斑羚飛渡》***沈石溪***寫一群斑羚在面臨種群滅絕的威脅時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舉動,《華南虎》***牛漢***以虎喻人,謳歌了一個雖身陷囹圄卻有著桀驁精神的靈魂,《馬》***布封***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作家用飽蘸關愛的筆把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寫得動人心絃,《狼》***蒲松齡***寫人與狼之間的一場鬥智鬥勇的比拼,雖簡單明瞭,卻也扣人心絃。本單元重點:接觸動物世界,瞭解一些動物,激發愛護動物的熱情。感受課文中準確地說明,生動、形象、細緻的說明,學習準確生動的語言。學習觀察動物的特點,並能向別人介紹。積極參加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並進行宣傳。
本冊名著導讀介紹了高爾基的《童年》、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和法布林的《昆蟲記》。它們都與課堂閱讀有著有機的聯絡,如:《童年》與成長單元,《魯濱孫飄流記》與探險單元,《昆蟲記》與動物單元,作為課內閱讀的一種延伸,它將因令學生走向一片更為遼闊的天地。本部分重點:瞭解名著,閱讀名著。學習鑑賞名作,選擇有關內容的文章,能初步理解向別人推薦,積累名著知識,對名著有自己的觀點。
課外古詩詞背誦,選取了十首著名古詩詞。主要由學生讀讀背背,增加文化澱集。漢語知識:瞭解實詞。這部分教學重點:欣賞背誦名家詩句,感受詩歌中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感悟詩歌的凝練、生動、含蓄的語言,從中受到感染。學習鑑賞、品味、提高欣賞能力。學習在寫人記事中抒情,寫出真情實感。積極參加賽詩會,編手抄報,壁報等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對詩歌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學素養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