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分析

  瞭解了教材,知道了教什麼,語文老師們才能知道“怎樣教”好學生。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1

  一、本冊教材總體內容簡介

  一本書的目錄有什麼作用?您留意過嗎?您告訴過您的學生嗎?翻看一下目錄,您很快就能瞭解這冊教材的總體面貌的。

  全冊書由六個主題單元組成,後面附有生字表,要求會認的生字共有 個,要求會寫的生字有 個。前五個單元分別圍繞著一個文化主題,由五篇課文、一個閱讀連結和一個綜合學習組成。五篇課文按照兩篇精讀——一篇略讀——兩篇精讀的編排方式排列。課文的後面是由文圖為主要形式,一般欲幾個板塊構成的閱讀連結。第六個單元是“永遠的冰心”文學單元,該單元由六篇課文、相關文字及圖畫資訊和綜合學習構成,綜合學習仍然是圍繞著冰心及其作品等文化資訊設計,並安排了綜合性的語文活動。

  一般來說,每個綜合學習由“我的採蜜集”“讀讀背背”“口語交際”“我的小筆頭”四個基本欄目組成,有的單元穿插安排了和軟筆書法有關的“漫步書林”、滲透學習方法的“我的好方法”等欄目。

  現在,瞭解了這冊教材的大體構成情況,您也許會想:這樣的構成和中年級段的其他冊教材是想類似的,只是文學家單元在每個年級的下冊才有。也就是說,有些型別的教材在教學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和規律有相通的地方。是的,這樣,您前幾年的經歷和探索,就會為您把握好這冊教材提供一個良好的積累和前提,“陌生”感消失了,您和這套教材也就很容易親近起來了。

  二、各單元文化主題及課文

  已經使用過幾年本套教材的您對按照文化主題構建單元的方式一定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每篇課文有每篇課文的立意,這不必說。但是,當閱讀完每一組課文時,它們給讀者、給學生心靈的影響力、衝擊力甚至震撼力就不是幾篇課文的簡單“疊加”了,這就是單元文化主題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之所以沒有在教材中把單元主題明確地列出來,就是因為,我們不想以編者的理解來代替教師和學生的理解,不想用單元的主題來使原本人文內涵豐厚的、多元的作品被簡單化。也就是說,下面我們對單元主題及相關課文的闡釋,只是我們編者的一種解讀,這並不妨礙您和您的學生對課文有更豐富的認知。

  2

  第一單元:童年的足跡

  《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樂》是古詩詞,一個“古”字好像離孩子們的生活有點遙遠,但是古代的“兒童”和現在的“兒童”都是“孩子”,有了這樣的認識,您一定會想辦法讓這些古詩詞和學生親近起來:想想詩中的童年情趣,說說自己的親身經歷,記錄的都是童年的足跡;留下的都是值得回味的記憶。

  世界上有很多的孩子,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們走過的道路都不一樣,他們身後留下的小腳印也不相同。請看——

  《天窗》中那被關在鄉下屋中的孩子,是那一方天窗讓他們的想象豐富起來,也讓他們的渴望豐富起來,天窗雖小,但是,卻把他們的心引得好遠,好遠。

  《快樂的足球賽》是詩歌,足球賽是孩子們詩意的生活。課文為我們呈現的是孩子的群體形象,閱讀的過程就是快樂在迅速地傳遞。足球賽是熱鬧的,心情是快樂的,但是熱鬧之餘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做些什麼呢?

  孩子都有孩子的小把戲,蘆葉船就是其中之一。蘆葉是自然的賞賜,做蘆葉船則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手巧,是否心靈。蘆葉船在水上漂,它會漂向哪裡?後面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還是讓孩子們自己去編吧!

  《女孩烏塔》中的烏塔的世界要大得多,而且,她的這個大世界是自己闖蕩出來的,看起來很瀟灑,也很讓中國的孩子羨慕。女孩的故事給人的啟示是多方位的,孩子們有孩子的感受,那作為老師的您呢?是不是也該想想對學生“該放手時就放手”的問題?作為家長呢?是不是也應該對如何呵護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新的思考?如果真的這樣,那課文的意義就廣了,語文的價值就大了,語文課呢,也就活了!

  第二單元:動物是人的一面鏡子

  動物就是動物,它是自然界中的存在。但是,自從“人”和“動物”有了分別,那麼怎樣去看待動物,也就成了一面鏡子,這鏡子可以照出人的心地,可以照出靈魂。不信,就請你來照一照吧,只要人與動物打交道,只要人會思考,那鏡子就會存在。

  《我們家的貓》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畢竟還是貓,所以它有著自己的性格和特點。這特點是什麼呢?老舍先生寫出來了,讀者需要讀文才知道。這些特點是“好”還是“壞”,全憑人來判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嗎?這不就是我們說的那面鏡子嗎?再說點有趣的事,一般的寵物都有個名字,這隻貓該叫什麼名字呢?讓學生們一起來說一說吧。如果您這當老師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來吧!

  《小獅子愛爾莎》讓獅子這種“龐然大物”一下子可愛起來——因為這裡介紹的是小獅子和人在一起。愛動物,好理解,但是這“愛”的方式也有個說道。對小獅子的照顧和體貼是我們平時所常見的愛的方式;那麼,要把小獅子放歸自然呢?這也是愛。於是,我們就又有了一面鏡子。不是嗎?

  《樹上的鞋》這題目就讓人奇怪:鞋為什麼會跑到樹上去呢?這個問題其實就出現在這篇課文的題目旁邊。為什麼?因為人們就是這樣來閱讀的——看到題目,想到了問題。小鳥落下來,它需要一個“家”,於是,它找到了那隻“鞋”。我愛小鳥,想給它一個溫暖的家,於是,那隻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麼呢?這也是一面鏡子呀?給這隻鞋起個溫馨的名字吧!

  人和人相處需要一個過程,人和動物相處、相知也需要時間來見證。《老人和鳥》中的這位老人,來到森林中的時候,鳥們不瞭解他。後來,老人愛樹、愛鳥的行為讓老人可愛起來。人到底可愛不可愛?小鳥不就是一面鏡子嗎?於是,我們看到了神話中才會有的情節,看到了詩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鳥兒用樹葉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

  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鏡子。人要愛動物,那沒錯。但是該怎樣去做呢?肉吃多了會膩,糖吃多了會厭,那愛要是太多了呢?綠龜的故事在對我們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動物有動物的活法,也許最好的愛動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間,各自留一分餘地,彼此留一份自由。

  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智慧

  孩子有孩子的心思,《鎖不住的心》就是孩子對媽媽說的心裡話。詩中的孩子也許就是更多的孩子的縮影,他的話也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這樣,學生與詩中的“我”就很容易產生共鳴。此時的學生就成了“我”,那麼,誰該來聽呢?讀給媽媽聽,說給媽媽聽,也許,這樣語文才融入了生活。

  《小溪流的歌》寫的是小溪流,但是,小溪流的歌卻更像是人自己的歌。小溪流是流動的,是跳躍的,它一路歌唱,當然,要聽懂它,也需要我們,需要學生跟著它的腳步一路走,也跟著它的歌聲一路想。

  認識了烏塔,《成長》中又介紹了一個叫“約翰”的義大利男孩兒。約翰靠自己的勞動有了收入,但是,他卻從不奢侈。也許,只有勞動換來的錢才更珍貴。那麼中國的孩子呢?接受過“自食其力”教育的又有多少?懂得珍惜的又有多少?如果缺了這一課,那麼就通過這個叫約翰的男孩的故事來補上吧。不在做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想不想做,願不願做。

  有的時候,智慧是通過比較才獲得的。《差別》中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在一家店鋪工作,拿同樣的薪水,最後的發展卻不同。原因是什麼?找到了人就聰明。那是課文中的人物。如果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明白點什麼,那麼讀它的人也就聰明起來。閱讀能豐盈人的心靈,此話不假。

  《給予的故事》中那種面臨的抉擇在生活中也許不多見,但是,生活中需要做出選擇的情況卻是非常多的。故事中的旅行者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因為,他相信別人,同時也是因為,他考慮得不僅僅是自己。讓學生讀懂這個故事很重要。當然,當勉勵選擇時,也許還有別的角度要考慮,別急,那就慢慢讓學生變得更富有智慧吧。

  第四單元:人在畫中游

  《頤和園》是人造的景觀,課文中說:“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遊覽觀賞。”有的學生去過,那好了,就對照著讀一讀,講一講。多數學生沒去過,那就到文中去遊歷吧。邊讀邊看,邊走邊想。有時候,不能身臨其境是遺憾,但是能夠通過閱讀達到“如臨其境”也是一種享受。

  頤和園雖大,但是大不過大自然造化的自然景觀。東北的大森林很奇妙,四季如畫。那就一個季節一個季節地去了解它。瞭解了它的景物之美,也就瞭解了它的文章的結構。景美要用精美的文字才描繪得出,閱讀則是既觀“美景”,又賞“美文”。

  “海市蜃樓”也是“景”,但是它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虛幻與飄渺,在於它的形成需要科學的解釋才說得清。那麼就依它的特點來吧,知道這是怎樣一種“奇景”,當然,也要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景。這樣奇景就不足為“奇”了。至於是否能夠親眼所見,那就只能看是否有緣了。

  《水鄉行》說的是水鄉,但是離不開水鄉的人。水鄉的景,水鄉的人,共同構成了水鄉的風土;水鄉的客,水鄉行,才瞭解了水鄉人的生活。讀一程,想一程,且跟詩人水鄉行!

  威尼斯是水城,水城離不開小艇,因此,要寫威尼斯,值得寫小艇。但是,讀讀課文就知道了,寫小艇不能不寫人,寫小艇其實就是在寫威尼斯人的生活。威尼斯是一幅畫,威尼斯人就生活中畫中。而我們呢,就是那賞畫的人。

  第五單元 傾聽探索者的腳步聲

  《向衛星求救》發生在1982年,好像離現在已經有些遠,但是,這個故事卻是人造衛星救人的“第一次”,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人類邁出的可喜的一大步,當然,後面還有很多的腳步。這個故事也許很簡單,瞭解它的來龍去脈就可以了。但是,它給我們留下的確實我們人類的自豪:真不簡單!

  人們常說:“腳踏實地”。但是,現在,人類的腳步已經到了太空。只不過,到過太空的人還只是少數。所以,有更多的人要通過閱讀文章去了解那神奇的太空生活。因為是高科技,不是人人都懂,有些詞語不知道,那就查查資料吧,也許,今天的學習中就會有一顆科學的幼芽萌發,也許,今天的點滴思考就是一顆科學的巨星蹣跚起程。

  假如,假如,很多的發明、發現都源於假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一種假如,只是這一種假如就已經有很多奇妙的想法誕生。那麼假如還有其他的“假如”呢?這就由詩歌中的這個假如來引發更多的“假如”吧,由作者的“假如”引發自己的“假如”吧,也由作者的詩歌,引發自己的詩歌吧。

  《蝴蝶的家》讀來讓人感到內心很緊張,呼吸很急促。為什麼?一個是因為有愛心在,為暴雨中的蝴蝶擔心;再就是很好奇,暴雨中蝴蝶到底哪裡去了,它的家到底在哪裡?作者在想,讀者也在想;作者在探索,讀者也可以接著去探索。只要沒有找到答案,探索著的腳步就不會停歇,只要還有疑問,學習者的腳步也不會停下來。不是嗎?於是,語文就有了期待……

  探索者有探索者的精神和風采,探索者有探索者的故事和經歷。伽利略就是探索者,他小時候的喜歡辯論也許跟他成為科學家不無關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更是被長久地傳揚。講講這個故事也許並不難,但是要從故事中悟出的東西卻不那麼簡單。看來,具備某些好的品質對一個探索者來說是多麼重要。

  第六單元 永遠的冰心奶奶

  以往我們習慣了“讀文”,現在我們慢慢地開始習慣“讀作家”,“讀人”。只見其文,不見其人,往往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課文文字背後的內涵。讀作家,不能不讀冰心,因為,冰心一直在為孩子們而寫作,因為冰心的精神就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而現在的孩子既需要愛的滋潤,又需要體會愛的存在,有一顆感恩的心。

  《別踩了這朵花》《再寄小讀者》,那就是冰心奶奶在對我們說,那就認真傾聽吧!

  《只揀兒童多處行》是冰心奶奶的內心獨白,那我們就邊聽其言,邊瞭解其行吧!

  冰心小的時候也吹過肥皂泡,也有自己的童年舞臺,冰心奶奶是名人,但是她和我們大家是一樣的呀。那我們就去讀她的作品,瞭解她的故事,去和她親近吧!

  《送別冰心》,冰心奶奶被稱為“百歲老人”“世紀老人”,但是她還是離開了,那就讓她的精神常存吧!

  至於怎樣從整體上把握這個單元,後面還有該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希望它能為您提供幫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