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蟈蟈教學設計

  《綠色蟈蟈》選自《昆蟲的故事》。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分析]

  《綠色蟈蟈》一課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採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綠色蟈蟈》一課主要學習任務是探討蟈蟈的外表特徵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對這種小昆蟲有進一步的瞭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學生通過速讀課文來抓住重點,再輔以學生平時餵養蟈蟈的親身經歷。另外作者獨特的語言藝術也是本文學習時不可忽視的問題,可採用學生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些對小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也有餵養小動物的經歷,尤其是蟈蟈這種很普通、常見的小昆蟲,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有助於這篇課文的學習。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於這篇課文,教師佈置學生在課下蒐集關於蟈蟈形、色、聲、食等特性,並回憶自己餵養蟈蟈的經歷,把自己的經驗帶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瞭解法布林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蟈蟈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並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法布林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林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覆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為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猜謎:***課件展示***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佈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裡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 ***學生猜謎後課件展示動物的畫面***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麼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二、資料助讀

  提問:誰願意把自己蒐集到的關於作者法布林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林生於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昆蟲記》共20卷,談到的蟲子有100多種,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做這件事耗費了他的一生,但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輩子也無法親眼目睹的蟲子生活細節。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章

  1.對照幻燈片,學生解決疑難字音。

  篝***gōu***火 喧囂***xiāo*** 狩***shòu***獵 篡***cuàn***奪

  窸***xī*** 窣***sū*** 氣氛***fēn*** 吮***shǔn***吸 靜謐***mì***

  喑***yīn***啞***yǎ*** 螽***zhōng***斯 萵***wō***苣***jù*** 顎***è***

  喙***huì*** 嗉***sù***

  2.速讀課文,感知以下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

  ***外表、叫聲、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3.交流討論,編寫謎語。

  教師再次用課件展示蟈蟈圖片,學生4人一組進行交流、討論: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四、品析語言,體悟情感

  主問題:魯迅稱法布林為“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你能從文中看出這樣的特點嗎?***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討重點:

  1.不斷變換對蟈蟈的稱呼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裡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2.用擬人手法傾注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私語。

  ②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③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抓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者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瞭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看,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六、小結

  熱愛生活的人應該看《昆蟲記》,因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讓自己充滿愛心。不熱愛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厭煩了人事,對蟲子也可能心懷好感,通過對它們的認識來喚回熱情。

  七、佈置作業

  1.課外選讀法布林《昆蟲記》中的文章;

  2.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並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綠色蟈蟈教學反思

  上這節課之前,我讓學生對文字進行了預習,預習安排非常簡單,但從上課的情況來看,學生對這節課的準備還是比較充分的。我本人也對文字進行了比較細緻的研讀,進行了比較充分的預設,覺得準備得比較好了,但這節課上完之後,才發現,還是留下了許多遺憾。

  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綠色蟈蟈》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教學意圖的落實

  1.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第十個年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盡人皆知,幾乎將要成為了套話,但是以人為本的理念遠未得以真正的貫徹落實。體現在教師一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關注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說的機會還給學生,把思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體現在學生方面,就是要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用各種感官積極參與課堂對話中來。

  這節課,我把以人為本的精神貫穿了始終,關注最大多數的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對話中來,在這個方面,我個人也盡到了最大的努力,學生們在課堂的表現也比較好,在鏡頭面前,他們的表達清晰,思維活躍,參與積極,呈現出了良好的學習狀態。

  正是有了以人為本理念的支撐,才有了這堂課呈現出來的積極參與的良好學習氣氛,不論通過這節課學生們學到了多少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是通過他們的自主學習、探究思考獲得的,都是他們通過主觀努力收穫的成果;

  2.不離文字的教學原則

  學生髮言比較活躍,從感知文字內容,到品讀文字語言,再到提出問題,他們的發言很積極,而且始終不離文字,在這個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對課堂的駕馭,保證了課堂的充實高效。

  3.大道至簡的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讀,讀準一些字音

  這個環節的目標指向重在解決字詞、疏通文義,顯然,學生在這個方面的預習比較充分,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沒有發現太多誤讀的字音,只有一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把“勻稱”讀成了“jun cheng”,發現之後,及時予以了糾正。

  二讀,填上一個詞語

  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填空,完成對文字內容的整體感知,學生在這個方面做得很好,他們對蟈蟈各方面的待徵包括外表特徵、生活習性、作者對昆蟲的情感流露,都有了充分的感知,比較全面,到位,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沒能及時利用課堂生成,完成“說明事物要善於抓住特徵”這一重要學習方法的點撥。而且,我在這個環節的板書明顯零亂,沒能很好的突現重點。

  三讀,品味一處精彩

  這個環節的目標指向重在語言品讀: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風格,此環節是教學重點,要做到學習活動的廣、深、透。

  然而學生在品讀文字的過程中,一度把品讀的重點放在了對內容的感知層面上,從而偏離了對文字語言的品味,浪費了一些時間,我發現了這一問題,給予了引導,讓他們品讀的重點重又回到語言的層面上來。

  四讀,也是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提出自己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質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提得問題很多,有些問題比較新穎,有些問題很有深度,有些問題非常經典,在提出問題之後,學生互相解決疑難,回答問題的角度很廣,有些觀點還很獨特。在整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這都體現出了學生良好的思考、探究能力,他們的表現很優秀。

  這四個環節非常簡單,我希望能用一種儘可能簡單的預設來約請一種儘可能豐富的生成。當然,這種簡單預設是對學生而言,對教師而言,預設同樣應該儘可能豐富,以應對學生在課堂上豐富的生成。

  從教學過程的實施過程來看,我基本上完成了這四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教學效果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從教學理念的貫徹角度而言,每一個環節,我都始終堅持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離文字的教學原則,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然而,相對於學生的優異表現而言,我的課堂教學語言顯得過於簡單,幾近粗陋,看過錄相之後才發現了這一點,但為時已晚,只有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錘鍊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相對學生而言,這節課基本成功,學生們真的很優秀;相比而言,教師則留下了許多遺憾,等待著在將來的工作中去改進,去完善。

  這堂課結束之後,我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學生的表現很好,而我的表現不盡如人意。

  由此,我發現這樣一個真理:

  在課堂教學中,創造奇蹟的總是我們的孩子,留下遺憾的總是我們教師自己;

  由此,反思自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我們要想做一個合格的充滿幸福感的語文教師,就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

  願以這樣一篇倉促、不夠成熟的教學反思,與大家共勉,並真誠接受各位專家、老師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