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自學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讓小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覺性,提高學習成績。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小學生自學的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自學的學習方法

  ***一***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理解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背誦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二***新舊聯絡,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自成為一個系統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後聯絡中去掌握它,要從各種能力的基本能力與複雜能力的聯絡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絡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例如在學習“名不虛傳”中的“名”字時,我們要教學生首先理解“名”在這裡是“名聲”的意思。由此還可聯想到“名”用在其它詞語中又是怎樣解釋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孫山”的“名”等。通過這種多向性的思維,學生就會對“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三***質疑法:這種方法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邊讀邊質疑、釋疑,使學習成為自我“生疑—知疑—釋疑”的矛盾轉化質疑的要領,即質疑的內容必須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質疑學習可以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四***文章型別學習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文章型別,教授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

  1、寫人文章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

  2、記事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基礎上,認識事情所反映的意義;

  3、寫景狀物的文章的學習,主要通過抓數量、形狀、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

  ***五***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例如,我們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效果。

  ***六***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鍊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

  小學學生的學習問題

  問題一:精力不濟

  現象:部分小學生在上課時上午第一、二節課,精力比較充沛,聽課非常精神,記憶和理解都不錯,但是到了三、四節課就打哈欠、犯困,聽課效果也受到影響,不能很好領會老師的意圖。由於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勞,老師也很難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

  建議:孩子入學後,家長要有意識地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問題二:“四二一”綜合症

  現象:在家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位老人,父母兩位大人都圍繞著一個孩子轉,對孩子過於遷就、嬌慣,孩子錯失了養成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良機。

  建議:孩子剛入小學,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學習好,就一好百好”,放鬆了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家長應該藉助孩子入學這個機會,讓孩子懂得自己長大了,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家務,引導孩子懂得尊敬老人、幫助別人等傳統美德,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問題三:成績差家長罵

  現象:入學後,各種小測驗、小考試成了學生的家常飯。一年級知識簡單,不少同學都能得滿分,如果考不到滿分,有的家長就沉不住氣了,就恨鐵不成剛的呵斥,往往讓新入學的孩子感覺無所適從。

  建議: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為將來打下基礎,家長切不可以分數論英雄。一年級的知識不是很複雜,一些學生考不好往往是由於粗心,而不是聽課能力、理解能力有問題。家長不分析試卷就大發雷霆,對孩子又打又罵,很容易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孩子失去自信。這對剛剛接觸學校的小學生是非常不利的。孩子分數低了,家長要分析試卷,查出孩子失分的原因是什麼,幫助孩子改正,鼓勵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

  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方法

  1、生活嚴謹。督促孩子按時上學,要按時回家,按時作息。家長要做好後勤保障,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時間。

  2、專心致志。孩子由於自學能力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而家長應嚴格要求並經常提醒孩子在上課時,一定要用心聽講,聚精會神,不要作小動作,更不要說話影響別人聽課。回到家時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讓孩子養成放學及時做作業,按規定時間完成作業之後再做其它事情的好習慣。

  3、獨立思考。父母對孩子不能解決的問題要採取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問題,重要的不是教會孩子一道題怎樣解決,而是要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4、認真細緻。孩子的作業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去完成,而有不能草率馬虎。這就要求內容正確,書寫工整,按時完成等方面。為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正確率與責任感,從一年級開始,就應要求孩子養成檢查的習慣。

  5、培養孩子活躍的思維。不要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提問,要善於培養孩子勤思的優點,對他們的提問進行恰當的鼓勵與表揚,並能及時更正孩子的錯誤想法。對孩子接觸的事物家長要多講,多啟發誘導,千萬不要對孩子的提問不理不睬,這樣會使孩子有問題也不敢問。

  6、背記詞彙和課文。小學生記憶力好,有些東西會背了,可以終生不忘。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時,可以引導孩子儘量地多背記一些詞彙和課文。

  7、養成看書讀報的習慣。多鼓勵孩子學兒歌、聽廣播、看課外書和新聞節目等,特別是家長需要為孩子購買、訂閱適合的的圖書報刊,創設一個閱讀環境,但書最好不要訂得過多,書要少而精。每天督促他定量閱讀,為以後寫作文打基礎,為防止“走馬觀花”,家長可以與孩子們一起閱讀,共同討論書中的問題,並指導孩子做讀書筆記。

  8、培養週期學習習慣。掌握學習週期,培養孩子按預習、聽課、複習、作業這樣的週期學習的習慣。

  9、生活不要包辦。養成孩子自己檢視課表、整理書包、帶好一切學習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