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中醫養生之道

  又到一年寒冬時,冬季做好養生工作,對身體健康很重要,那麼冬天到了要如何通過中醫養生呢?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歡迎參閱

  冬季中醫養生

  十二月是一年的結束,包含了大雪和冬至兩個節氣。中醫認為,十二月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健體。

  大雪相對小雪而言,是個比小雪更加嚴寒的節氣。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呈現一派萬里雪飄、銀裝素裹的迷人景象,如果大雪節氣當天下雪,則是“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而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民間以“冬節”、“至節”、“亞節”、“長節”稱呼。冬至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長起來。中醫認為,冬至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回升的節氣,“冬至”以後氣溫下降明顯,天寒地凍。

  進補是有講究的,要“因人、因時、因地進補”,使其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健體。

  首先是養宜適度、動靜結合,就是說在養生的過程中調整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如果適當體育鍛煉,在鍛鍊前要做好準備活動,防意外受傷。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是使用食補的方法還是藥補的方法來養生。

  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香菇燉狗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對體質好的人進補要平補,不要吃太多油膩的食物,以防產生太多的能量而誘發疾病。可用小雞燉蘑菇、白果燉烏雞等。平時飲食上還要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脂肪、糖含量食品,對於腦力勞動者,在食補的同時可選擇藥補,如六味地黃丸,可補腎健腦防疲勞。

  冬季養生進食

  宜多食

  多吃羊肉、狗肉、牛肉、芹菜、白蘿蔔、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

  宜忌

  生冷、海鮮如:海魚、海蝦、螃蟹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推薦食療: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

  當歸12克,生薑30克,羊肉250克。

  製法

  將羊肉洗淨切塊,同當歸、姜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熬湯,爛熟加調味品,飲湯食肉,每週食用1~2次。

  功效

  當歸活血養血,生薑溫中散寒,羊肉養血益腎,合為補血益腎養顏。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如《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養生重在養心,保養精、氣、神。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