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德式建築裝飾藝術的思考

  青島的建築包含了許多國家的建築藝術形式和風格,素有“東方瑞士”和“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但是尋根究底,島城現存的歐式老建築源頭是德式建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青島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概述

  青島位於黃海之濱,山東半島南端,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域,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歷史悠久,六千年以前人類就在此生存繁衍,由於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來青島地區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海上貿易港口,昔稱膠澳。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逐漸成為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競相瓜分中國,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強佔膠澳,並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對青島實行了大約16年的殖民統治。

  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青島作為一個城市名稱首次出現在歷史上,同時也開始了現代化城市建設時期。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第一次侵佔青島,對其實施了長達八年的“軍政統治”,後來由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收回、接管青島。但好景不長,“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並且很快再次佔領青島。直至1945年抗日勝利,國民政府接收青島。1949年6月2日,青島才真正得到解放,從此進入新的時代。

  二、青島德式建築概況

  青島近代史上先後經歷了德、日、美三代帝國主義的統治,經過百年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了歐式建築特別是德式建築為主要特色的青島城市近現代建築藝術文化景觀。雖然在青島的殖民歷史中德國的殖民統治並不算長,但它的整體城市格局是由德佔領時期的規劃的,所以建築中包含了德國的青年派、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以及折中主義等建築風格,體現了歐洲近現代建築藝術美學傾向,體現了文藝復興到近現代所表現得積極的人文主義思想。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藝術建築景觀,不但是青島歷史發展的見證,同時也構成了青島豐富多彩、錯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三、青島德式建築風格的成因

  1897年之前這裡的中國建築遺留並不多,市鎮房屋店鋪大多為青瓦平房,還未形成近代城市規模。青島老城區裡的大規模城市建築都是隨著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開始的,而早期的德式建築大多是通過以下三種渠道影響青島建築風格的:

  1.通商渠道是在青島建造的殖民式建築。它早期是由其他殖民地移植到中國的建築模式,在功能需求方面並不符合青島的本地特徵,其外廊式樣與德國傳統式樣相比也過於簡單,因此20世紀初很快被放棄。作為德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青島被規劃成為德國式城市,所以它的建築風格大多是克隆德國的本土風格特色,但是這些青島建築在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材料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下,他們就地取材,負責建造的中國工匠們也有意識地將中式元素運用到其中,所以在建築材料和裝飾紋樣上仍能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當時德國發展主流趨勢為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建築。古典主義崇尚莊重典雅、復古趣味濃厚,重視構圖中的主從關係,多為規整對稱、主次分明、比例嚴謹的立面構圖,它使用粗花崗石為主要建築材料,堅固耐久、典雅華貴;採用大量浮雕紋樣裝飾,又有羅馬風的遺韻。青島的總督府採用橫三縱五對稱處理手法,牆體建築材料為青島特產花崗岩石材,有兩層券廊,符合嚴謹的古典主義構圖比例。折衷主義建築有意識地集各種西方建築風格於一體,如金城銀行。“青年風格派”曲線的山花和開窗紋樣非常豐富。如德國醫藥商店,上面的兩座煙囪及兩個樓層採用拱形和曲面相結合的手法,細部紋樣如窗框、門框等用採自然曲線,使整座建築動感十足。

  2.宗教傳播渠道是精神殖民統治的建築基礎,各教會在殖民當局的支援下修建不少教堂建築。作為精神寄託的象徵,教堂建築往往是作為地域的標誌性作品,具有較高的歷史社會地位,如福音教堂與聖愛彌爾教堂。1908年—1910年建造的江蘇路福音教堂坐落在青島老城區視野最高的地方,是典型的德國古堡式風格,內堂寬敞的教堂建築則為德國青年風格派風格,充分體現了德國建築崇尚自然,追求精緻完美的特徵。

  3.民間傳播渠道,生活方式決定建築形式,德國統治期間將青島劃為歐洲城市風貌區和華人居住區,華人居住區的建築為了迎合居住人群的需求,在沿襲德式建築風格的同時將商業功能與居住生活功能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從而促使中國傳統建築“四合院”和西式“公寓式”建築交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青島特有的地方民居建築—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