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的整體觀察

  整體是一個相對於區域性的概念。區域性是整體的一部分,受整體的制約。從整體著眼進行觀察,可幫助我們獲得造型諸因素間相互關係的正確認識,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區域性。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整體觀察,即是將目光掠過物件的細枝末節,排除瑣碎的區域性資訊,抓取一個明確的整體印象。

  一雙從未受過訓練的眼睛總是容易在區域性之間停駐或跳躍,其注意力完全迷失在一些碎片般的細節中。瑣碎的觀寨必然導致瑣碎的刻畫。而整體的態度所要求的正是“收編”這些支離破碎的細節.讓區域性統一和歸納於一個恰當的分寸中,服從並豐富於一個整體的處理效果。

  整體觀察要求對事物的把握,從大到小,無論面對何種物件,先抓大感覺、大構架、大關係。而在實際作畫中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整體著眼,整體著手。其作畫程序為,整體一區域性一整體。另一種則是整體著眼,區域性著手。其作畫程序為,區域性——區域性——整體。

  如超寫實素描其作畫過程為區域性推進式即屬此類,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其觀察方式也是區域性式,它的每一個區域性的表現分寸,仍須以整體觀案來把握。

  整體,是造型藝術的根本法則。整體的觀察則表示著對於視覺資訊處理方式的優化性的抉擇。就教學來說,這一觀察方式的提倡,將有效地轉變初學者本來的,拘束於事物區域性或細節的觀視習慣,成為獲得準確描繪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般地說,藝術家與普通人的“觀視性質”之區別,在於前者善於看形體,而後者僅僅關注形的輪廓。他們的眼睛總是在觀看形體的邊緣,並且一點點地延續看下去。他們對於形的理解通常是平面的、區域性的、表象的,這種觀看顯然是違反整體造型原則的,也就無法達到準確描繪的目的,自然會影響造型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作為藝術家的觀視性質

  “形”具有深刻的內涵,它是一種立體的、全域性的、內在的物態現象。藝術家的觀視,是對物象諸因素的一種統整觀照。這種觀照樣式,乃是基於視覺系統的“餘光”觀視機能和感覺經驗中的量測功能的參與,這兩者的綜合,形成了整體觀察的根本條件。比如我們觀視物象時,若持以分散視焦點的方法,必促使感受系統在視覺過程中獲得一種統整的經驗。如此,才能利於我們更大範圍地觀察物象,造成精確測定物象數率。即比例的可能性。當物象的整體印象貫穿於素描的始終,並在深入確定物象關係的過程中,始終把握住基本的脈絡,這便是達到準確描繪目的的前提,也是整體觀察的意義所在。

  契斯恰柯夫曾經指出,永遠不要看筆,而要看形,不要注意線,而要看由線組成的形體,要看整個動向和各種關係。這句話的含義提示了整體觀案的確切要領,並希望素描者改變開始的觀視習慣,獲得對整體物象的全面把握。對此,羅丹則作了更精闢的描述:切勿在輪廓上游想,要在體積上精思。的全部意義皆貫穿幹其中。

  觀察的整體性將導致表現的整體性。而整體性則是造型藝術的靈魂。任何形體表現,一旦失去整體的性質便呈現紊亂,失去各構成部分之間的協調而有機的聯絡。整體的表現實質上就是造型秩序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那種只有通過整體觀察才能達到的對物象整體結構的準確把握。當然,儘管憑藉整體觀察能達到準確描繪能力的掌握,但我們仍不能放棄對整體性質內在意義的探討,那就是在實際素描中對審美表現所要求的水準。

  恆常性:在觀看環境中的物體時,我們所接受的網膜刺激的模式是經常變化的,這是因為我們和我們所看到的物體是經常變換位置的。同樣,網膜刺激的模式也隨照射物體的光的強度和波長變化而變化,儘管客觀刺激變化不定,但我們的感覺世界卻穩定不變,比如欣賞一幅風景畫,影象的比例由於透視發生了變化,即近大遠小,然而在我們感覺中影象並沒有因其透視而變化,這種現象稱知覺恆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