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堅強不放棄創業故事

  創業是就業來源,創業不但為創業者本人解決就業問題,同時為社會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看看那些殘疾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堅定不移的決心,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

  一:

  陳世華:殘疾人創業辦養殖場年賺60萬

  他的右手在一次創業中致殘,只剩下一半手掌、一個指頭,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停止追逐致富夢;在兩次創業血本無歸後,他挺起脊樑繼續創業,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開辦養殖場,混養鴨、羊、豬和魚等。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創辦的這個養殖場年可獲利60萬元,他就是陽新世華養殖場董事長陳世華。

  學徒三年練就優秀品質

  1980年,剛滿16歲的陳世華初中畢業,在父親的要求下,他跟著遠房一個表叔,當起了為期三年的木工學徒。

  學木工最難的除掌握技術外就是讀懂圖紙。勤奮又聰明的陳世華很快掌握了木工技術,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就是不能獨立對照圖紙做好木工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讀不懂英文符號,看不懂圖樣結構,需要別人解釋才能做。如何才能使自己儘快讀懂圖紙?陳世華就此多次問師父,得到的總是一個回答:熟能生巧。

  於是,白天,陳世華就拿著圖紙慢慢做,虛心向師兄弟們請教;晚上,他就拿不同圖紙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異同點。這樣,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不管什麼字母,不管什麼圖紙,陳世華都能讀出來,讀得懂。在師父眼中,陳世華在學徒期間已有很多方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他所有徒弟中的“唯一”。

  兩次創業傷身又蝕財

  1999年,細心的陳世華髮現,農村很多山場被人承包,木材加工將是不錯的行業。於是,2000年,他說服家人,毅然放棄用了20年的斧頭,拿出全部積蓄購置了電鋸等裝置,專門為加工戶提供裁鋸服務。

  隨後十年的忙碌生意和豐厚收入,證明了陳世華當初決策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他計劃擴大規模準備大展巨集圖時,2010年6月的一次工作中,他右手四指被電鋸無情奪去,手掌也被削去一半。

  躺在病床上的陳世華,一想到自己的大好事業就要終止,不由得長長哀嘆,黯然神傷;一想到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不得不為一家人今後生活著想,他又憂心忡忡。但這些壓力更是激發了陳世華重拾生活的信心和重新創業的決心。

  傷口癒合後,陳世華和家人商議決定,利用水田種養蓮子。2011年,陳世華在家鄉承包40畝水田,種植了蓮子。在陳世華悉心的培植下,蓮子產量豐收,但因市場價格不穩定,蓮子由原15元/斤的價格跌至7元/斤。結果,他不但血本無歸,而且還多出3萬元的債務。

  永不服輸終於創業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面對多次創業的失敗,陳世華沒有灰心氣餒,而是認真總結經驗,並計劃總投資30萬元,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混養鴨、羊、豬和魚等。但養殖場地和啟動資金是第一道難題。

  2012年12月,當地政府得知陳世華的情況後,主動組織鎮村幹部多次與當地群眾協商,徵求多方意見,最終把泉口村丁壠水庫地帶計200畝山地水域面積租賃給他,為他找到了合適的養殖場地;陽新縣人社局瞭解陳世華主動上門為他辦理了5萬元的小額擔保免息貸款,為他解決了資金難題,還讓他參加免費的養殖技能培訓,減輕他養殖的技術風險。

  這樣,陳世華很快走出失敗的陰影,迎來了屬於自己創業的“春天”:2013年底,該養殖場年純收入60多萬元。“目前養殖場正處發展階段,規模還需擴大。下一步,我計劃投資20萬元,建立可養殖萬羽雞的養雞圈,充分利用水庫的生態資源,逐步擴大鴨、豬、羊、魚、雞等複合式養殖基地,爭取到年底純收入突破百萬大關!”談起養殖場的前景,陳世華信心百倍。

  二:

  彭覺:殘疾青年網路創業賣湘蓮年售500萬

  長晚集團滾動新聞12月4日訊***記者 劉炬 通訊員 李新聞***他,高高瘦瘦,腿部殘疾,紮在人群裡可能並不起眼。但是,談論起他關於湘蓮的夢想,他立馬就神采飛揚,精神煥發。“我的夢想是做湘蓮網銷大戶,打響湘蓮國際品牌,無論規模還是效益!”12月4日,這位來自湘潭縣排頭鄉的26歲小夥一臉堅定地說,他從沒把自己當殘疾人,也不希望客戶把他當成殘疾人,他把每一次獨自赴全國各地洽談業務當成旅行。

  高考失利,瞄上湘蓮網路銷售

  彭覺7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導致殘疾。

  求學期間,雖然努力學習,但2006年高考失利,讓他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有些沮喪和失落!”彭覺也曾迷惘,不知未來路在何方。

  “父母為我付出了很多,我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幸福寬裕的生活!”靠著這個信念,此後兩年間,他先後學過電器維修,模具加工,做過鉗工,擺過地攤。

  “身體原因和工作壓力,讓我感覺現實很‘骨感’,是工作選擇我而不是我選工作!”2008年下半年,他辭職回家,尋找新的出路。

  看到從事外貿工作的姐姐經常通過網路接到來自國外的訂單,彭覺認為自己也能通過網路營銷創造自己的價值。經過深思熟慮,他拿打工的積蓄又回到學校學習了一年的商貿營銷知識。

  2009年,因家鄉盛產湘蓮,而當時湘潭從事湘蓮網銷的公司和個人都很少,他開始在網路上銷售湘蓮,學以致用。

  規模日益擴大,成為當地納稅大戶

  彭覺坦言,創業開頭是艱難的。創業初,他只能勉強養活自己。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意經,“如何讓客戶相信我、選擇我!”“農副產品最重要的是質量,一定要確保質量安全!”這都是他思索得最多的問題。

  “第一次給別人發了500斤貨,賺了2000元。”彭覺說,這是他網銷湘蓮賺到的第一桶金。“我很興奮,這更加激發了我擴大規模的熱情!”

  為擴充套件市場,他幾乎跑遍了除新疆、西藏、青海以外的中國所有省份。家人有時間的時候會陪他,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我不希望客戶把我當成一個殘疾人!”彭覺最高興的事就是他所銷售的湘蓮得到客戶的認可。

  經過艱辛努力,2011年,他創辦了一家貿易公司。目前,公司有員工30多名,除了銷售湘蓮外,還涉及到百合、花生等農副產品的銷售。去年,公司營業額達到500多萬元,上繳稅款13.8萬元,成為了當地湘蓮行業的納稅大戶。

  “我認為做湘蓮網銷大戶的夢想並不遙遠,現在已經基本做到!”關於未來,他信心滿滿,目前,公司在向海外市場拓展,訂單也不少,他希望打響湘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事業小成,感恩回饋社會

  他的創業故事很勵志,讓大家感動的是,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在收穫成功的喜悅時,還將關愛之手伸向了弱勢群體和災區群眾。

  “在我創業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殘聯部門給了我很多的幫助,我希望在收穫成功時,可以回報社會!”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還在創業探索期的彭覺就以個人名義捐贈3000元,2010年玉樹地震,他又以公司的名義捐贈1萬元。

  為了答謝鄉親們,他出資5000元修繕本村水泥路,並多次到敬老院探望老人,給他們送溫暖,他還多次資助貧困學生。

  為了帶動殘疾人自強不息,自力更生,他創辦的公司優先安排殘疾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