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鍛鍊讓大腦變聰明

  通過大腦鍛鍊,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而鍛鍊大腦的方法很多,而且也不難。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吧!

  讓大腦變聰明的鍛鍊方法

  1.快走

  運動神經中樞在腦的前額葉,運動命令就是從這裡下達的。每天進行20分鐘的快走可以改善腦部血流量、刺激腦產生有益的活性物質。

  研究表明,經常運動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機率。

  2.多咀嚼

  咀嚼次數越多腦部的血流量增加得也就越多。

  3.用手指分辨硬幣

  隨時在口袋裡放幾枚不同面值的硬幣,沒事時拿手指的指尖去嘗試著分辨,這樣可以刺激大腦皮層,從而挖掘出大腦隱藏的一些能力。

  4.關掉聲音看電視

  阻斷聲音,僅靠畫面去分析電視里正在播放的內容。這樣做能刺激大腦皮層,並訓練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

  5.捏住鼻子喝咖啡或茶

  咖啡和茶的香氣會通過鼻腔粘膜和嗅覺神經傳入大腦,再在腦中對其進行分析。

  但現在你聞不到香氣了,大腦就只能靠舌頭的味覺來拼命分析進到嘴裡的東西,這樣一來它就得到鍛鍊了。

  6.大聲讀

  朗讀的過程是把視覺刺激反饋給聽覺,並加以確認,它所帶給大腦的刺激要比默讀多得多,因此記憶也更加深刻。閱讀本文時,建議你在需要獲取資訊時選擇默讀,在分析或記憶資訊時選擇朗讀。

  7.學門外語

  大腦裡有一塊被稱為前額皮質的區域,它直接影響你的決策能力,而學習外語可提高這塊區域能力。

  8.點沒吃過的菜

  做習慣的事情會讓你感覺輕鬆,比如去常去的餐廳吃飯,點以前常吃的菜,這是因為在你腦中已經形成了程式記憶,不會再對腦部形成刺激了。

  所以有意識地做一些不常做的事就顯得非常重要—新的嘗試對大腦來說是一種很棒的刺激。

  讓寶寶大腦變聰明的鍛鍊方法

  0—6個月:建立安全與依戀

  父母在撫養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時,首先要滿足其生理需要,這是最急促的任務,與此同時也要關注寶寶的心理、智力發展。

  面對新生兒,父母們首先要為寶寶創造安全穩定的撫養環境,提供較好的撫養條件。其次要與寶寶建立起安全與依戀的關係,這也是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最需要的。父母要多觀察寶寶,從寶寶的各類反應中尋找規律,學會從寶寶的哭鬧、翻轉等各類反應中讀懂寶寶的需要;其次要幫助寶寶形成穩定的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長期以來,寶寶的教育一直是以母親為主體而父親經常是缺失的,因此需要提醒父母,在與寶寶建立起安全與依戀關係的過程中,父親也要發揮起應有的作用,這樣寶寶長大以後會更勇敢。

  7—9個月:好奇心的初步萌發

  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開始對外部事物表現出好奇,他們要開始學習爬行了。從這個月齡起,父母可以開始對寶寶進行“認知、語言、運動、交往、藝術”這五項能力的培養。

  首先,學習爬行是這個階段的重要工作。它能促進寶寶大動作的發展,為學習站立和行走打基礎,也能滿足寶寶探索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同時寶寶的食指也開始分化了,父母可以對其進行精細的手部動作訓練。

  其次,這個月齡段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初步覺醒,父母可以教寶寶勇敢地在別的小朋友面前介紹、表達自己,從而讓寶寶認識自我,學會與人交往。

  良好的親子閱讀習慣,也需要在這個階段建立起來。父母可選擇一些以圖畫為主、色彩鮮亮、頁數不超過20頁、紙質較硬不容易被寶寶撕破的讀物,將寶寶同向抱在懷中,把書擺在離寶寶視線15釐米左右的位置,用輕柔的語氣為寶寶講述書中的故事,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

  10—12個月:探索精神進一步激發

  寶寶的認知能力在這個階段有了進一步提高。父母可以藉助一些漂亮的玩具,教寶寶理解大小、裡外、因果等邏輯概念寶寶的語言天賦也即將覺醒。7至9個月期間還只會說單音節,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朝著雙音節發起進攻了。一歲以後寶寶就將進入語言能力的爆發期,在這個階段父母應多多跟寶寶進行交流,為其語言的發展打好基礎。

  0-1歲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五種感覺的培育的關鍵時期,而這五種感覺通常是智力獲得的源泉,因此父母要注重這五種感覺的培育。

  讓孩子大腦變聰明的培養方法

  1、母乳餵養

  母乳就是神奇的子彈,它含有重要鹽分和維生素,而且能夠提高孩子的免疫力,防止他們的聽覺系統、呼吸系統和腸胃受到感染。多項研究都已證實,母乳餵養的確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在美國,與吃奶粉的孩子相比,母乳餵養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8分,而且在斷奶十年之後,這一差別依然存在;同時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更好,尤其表現在閱讀和寫作方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因為母乳中的一些營養成分對嬰兒的發育非常重要,但嬰兒自身卻不能很好地合成這些物質,比如對神經發育至關重要的牛璜酸,對認知發育非常重要的Ω-3脂肪酸。

  2、經常與孩子對話

  儘可能多地與孩子進行交談,它的益處已經被許多研究所證實。一些侵入性研究發現了詞彙和聰明之間的聯絡——調查者定期造訪一些家庭,對父母和孩子之間語言溝通中的詞彙的數量、多樣性、詞彙增長率、語言交流頻度以及語言的情緒內涵等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經過多年的跟蹤調和詳細分析後,有兩個結論脫穎而出——

  1詞彙的多樣性和數量都至關重要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越多越好,能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並加快語言水平提高的速度。而詞彙的多樣性詞語種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以及片語、句子的長度和複雜性和詞彙的數量幾乎一樣重要。

  看著他,模仿他的話語、笑聲、表情,用你的高度關注來鼓勵他說話,即使孩子沒有對你的話語做出反應,但他們時刻都在傾聽,這對大腦的發育很有好處。與那些與父母交流少的孩子相比,經常與父母進行高質量交流的孩子詞彙量至少是前者的兩倍;上學後,這些孩子的閱讀、拼寫和寫作能力也比前者強很多。

  2對話能夠提高孩子的智商

  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必須和他進行面對面的人際交流,所以你要準備好的不是IPAD,而是你自己——

  千萬別覺得自己說出來的話很傻:“我們現在要給你換尿片了!”“看看那顆漂亮的樹!”“這是什麼呀?”,但沒有必要對孩子喋喋不休,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已感到疲倦。

  爸爸媽媽對嬰兒的尖聲說話,被稱為“父母語”,特點是音調比較高,母音拖的比較長,好像唱歌一樣,這種語調不僅寶寶聽起來非常悅耳,還能幫助他們學習,有助於孩子辨識不同的單詞,對不同發音進行歸類,而且較高的音調能夠方便孩子模擬話語的特徵。

  3.開放性活動:玩耍萬歲

  從1981至1997,美國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減少了四分之一,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些太擔心了,以至於他們對孩子的每一步都進行了嚴格的計劃,並且非常害怕開放性的活動。

  其實對孩子的神經發育來說,開放性活動和蛋白質一樣重要。開放性活動對兒童智力發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極大的益處,與控制組孩子相比,經常進行開放性活動的孩子具有下列優勢:

  更有創造力:對於特定物體,他們能夠想出更多非常規的使用方法,他們想出的用法數量是控制組的3倍。

  語言能力更強:這些孩子說話更加流暢,詞彙量更大,而且使用的詞彙種類更多。

  更善於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能力屬於流體智力,是智力的一個基本組成要素。

  更善於排解壓力:這些孩子的交流水平只是控制組孩子的一半。

  記憶力更好:開放性活動能夠提高記憶力。例如,能想象出自己正在超市購物的孩子所記住的物品數量是控制組的兩倍。

  並不是所有開放性玩耍都有好處,真正的要點在於控制衝動和自我約束,這些都是執行功能的具體表現,也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比如“過家家”遊戲——

  過家家是孩子能夠體驗的限制性最強的活動,經常玩過家家的孩子更善於控制衝動:

  如果孩子要扮演廚師,那麼就必須遵守廚師的規矩;如果孩子想在遊戲中交朋友,那麼也要守規則,他們或許會討價還價,直到商量出大家都同意的行為準則和方法。自控能力就是這樣一步步培養起來的。在群體情境中,這些任務對智力要求很高,即便對成人來說也是如此。

  4.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表揚

  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明白,天資聰慧並不能保證孩子被學校錄取,甚至無法保證孩子在數學測驗中拿高分。導致孩子成績差異的並不是什麼神祕的原因,而是勤奮努力的程度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因素是可控的,它表現出的是集中及保持注意力的能力。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發奮圖強呢?關鍵在於如何表揚孩子。

  當然,表揚方式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我們看到基因也會對孩子的努力程度產生影響。這正是一些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教導,而另一些則需要父母加倍關心。也許勤奮努力只能促使孩子更加從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但是不管怎樣,你都應該努力培養孩子的這種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