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大腦的潛能

  誰不知道潛能是一個非常吸引人和神祕的詞彙?誰不比別人厲害?大腦潛能是無窮的,是未知的,但是個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開發大腦潛能

  【科學運用左右腦】人的大腦是由左腦和右腦組成,在功能上各司其責,左腦負責語言等抽象活動,右腦則負責想象等感性活動,從左右手分工不同便可以看出。左右腦換位法並不是要求我們右撇子用左手幹右手的活,那樣不現實,會導致精神緊張,甚者會口吃。其實很簡單,讓大腦交叉運作,合理用腦,例如就像我們一邊做數學題,一邊聽英語聽說那樣,互不干擾,又可以交叉運作。如果只是單純強制大腦某個區域高度興奮,加快代謝,廢物堆積的話,會影響大腦的工作效率。

  許多科學家也懂得科學用腦,他們有些在寫作疲倦的時候,讀外文書籍或者演算數學題來消除疲勞;在創作時,讀些其他刊物作為休息。懂得科學用腦才是最好地發揮大腦潛能,合理地運用我們的腦力,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適當體育活動】適當的體育活動會使大腦高度興奮,經常做體育運動,加快血液迴圈,新陳代謝速率增大,增強腦細胞的能力,左右手同時接受到刺激,大腦就可以不斷髮展,左右腦就可以協調發展。例如,我們可以跑步,跑步是個有氧運動,它可以讓我們消除腦疲勞。我們還可以跳繩、打籃球等等。

  運動可以減輕我們的壓力,改善我們的心情,如果壓力大、心情不好,談何讓大腦潛能開發呢?許多idea都是在心情愉悅或者放鬆時出現的。心情不好會讓許多腦細胞死亡的,不利於大腦潛能開發。

  【閉目養神】當我們大腦使用過度,離大腦最近的眼睛,便會感到疲倦,又苦於時間限制不能睡覺,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閉目養神。閉目養神是養腦的好方法。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周總理,他日理萬機,經常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通宵,但他就是懂得閉目養神,所以他總能保持精力旺盛。

  閉目養神可以減少能量損耗,使腦電波穩定,降低血液中乳酸的濃度,從而消除到疲勞,耗氧量降低。就能減輕壓力和疲勞。同上,減輕壓力和疲勞可以使大腦更有活力。

  【學一門樂器】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有彈樂器的愛好,這也使他們噴湧出偉大的想法。例如愛因斯坦就喜歡彈小提琴,他說疲倦時候彈一會小提琴,渾身有勁,又繼續投入相對論的編寫和修改中去了。音樂能刺激我們的右腦,我們可以根據音樂來營造某些畫面,那正是右腦的只能。況且,彈樂器很多都需要運用我們的指尖,而指尖就是連線大腦的神經元密集區域,可以鍛鍊到大腦。

  大腦潛能還是個正在研究的命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開發到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開發看得那麼重要,科學用腦,對腦部有幫助的做法就一定要持之以恆,因為這帶來的好處不少,例如不會老年痴呆等。何樂而不為?

  損害大腦的十個不良習慣

  長期飽食:導致腦動脈硬化、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輕視早餐: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之對大腦有害。

  甜食過量:甜食過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這是因為減少對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大腦發育。

  長期吸菸:常年吸菸使腦組織呈現不同程度萎縮,易患老年性痴呆。

  睡眠不足: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的人也會糊塗起來。

  少言寡語:經常說富有邏輯的話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鍊大腦的功能。

  空氣汙染: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大腦工作效率。

  矇頭睡覺: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時間吸進潮溼空氣,對大腦危害極大。

  不願動腦:思考是鍛鍊大腦的最佳方法。不願動腦的情況只能加快腦的退化,聰明人也會變得愚笨。

  帶病用腦:在身體不適或患疾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損害。

  鍛鍊右腦的幾個方法

  刺激指尖法

  人體的每一塊肌肉在大腦層中都有著相應的神經中樞,其中手指運動中樞在大腦皮層中所佔的區域最廣泛,所以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絡,從而使大腦變得更聰明。因此,訓練孩子手的技能,對於開發智力十分重要。自然而然地,雙手就成了大腦的“老師”。

  語言學習法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學會兩三種語言跟學會一種語言一樣容易,因為只學會一種語言,僅需大腦左半球,如果培養同時學習幾種語言,右腦就會參與其中。

  爬爬爬

  要刺激右腦,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小就訓練爬行,對平衡感及運動細胞都有幫助。

  藉助音樂的力量

  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如果能夠經常學音樂、聽音樂、就可以大大地開發“音樂腦”。

  運動鍛鍊法

  右腦在運動中隨之而來的鮮明形象和細胞激發比靜止時來得快,在運動時有意識地讓左手、右手多重複幾個動作,可以刺激右腦,激發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