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打造高效的優質課堂

  

  高效課堂無論是學習還是借鑑,都在於領會先行學校的精神,而不在於形式。高效課堂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但它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課堂作為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學生汲取知識,提高能力,訓練思維的主陣地.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其具體做法如下:

  1、 匯入:明確學習目的和方法。本節課學習的三個目標:***1***把握文章主旨;***2***分析文中動作描寫、神態描寫;***3***品味文章的語言。本節課學習的三個方法:***1***自讀;***2***思考;***3***研討。

  這個匯入不用於一般優質課的匯入,既沒有情景創設,也沒有任何形式的所謂激發興趣,只是簡單的明確學習目標與方法,直接把學生帶入學習的狀態,很真實,不作秀、不虛假。所謂匯入創設情景,應該是創設學習的緊張、投入情境,而不是與文字有關的情感情境。傳統優質課的匯入往往創設與文字有關的情感方面的匯入,較多的做法是圖畫、音樂齊上陣,為理解全文的感情創設一種暗示的氛圍,整節課學生都沉浸於此種氛圍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許是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去理解“這個”文字,但也只限於“這個”文字。倘若學生在進行獨立的其他的文字閱讀時,誰又給他創設情境呢?因此,創設情境不應是創設情感情境,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果一開始就硬性的將學生的思維情感定位於某一個方面,那就束縛住了他們的發散思維。“久而久之,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權利被剝奪了。”我們真正該創設的應是一種緊張的、投入的、集中的、目標性強的學習情境,如果長期進行這個方面的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閱讀某一種文字的方法了,這樣即便是走出課本,閱讀課外文字,他們也知道該讀什麼,怎麼讀了。雖然這種指導和訓練是陰性的,但它卻為學生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就是有價值的。

  2、 自學、思考:

  劉老師設計的思考題有:***1***兒子和“我”決定不封陽臺有什麼同於不同?***2***找出文中神態描寫的句子,品味其表達效果。***3***畫出文中你感觸最深的句子,講出句子的內涵。

  這個過程給予學生較多的時間,充分的思考,三個問題從整體感知到重點把握,層層深入。

  3、 合作、討論:

  在這個過程中,劉老師設計了兩個特別的環節:一是請思考題會做的同學舉手,併到前面去講解;請思考題不會做的舉手,併到前面去繼續提出自己沒有理解的地方。

  這個環節教學的有效性就體現出來了:“優異生”在前面講解時不斷與教師“交鋒”,文字中更深層次的東西被挖掘出來了,這其實就是一個教師、學生、文字三者對話的過程。“優異生”通過獨立思考,與教師交流,加深了對文字的李家,從中得到營養。換言之,即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學困生”也沒有被老師忽略,他被老師請到講臺前說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繼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學困生”雖然解決問題的能力差一些,但發現或提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布魯巴克說:“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是罪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與文字對話,就包括了提問、質疑和批判。貝弗裡得說:“確切的陳述問題又是就是向解決問題邁出一大步。”讓“學困生”提問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加緊對他們的鞭策,使其惰性得以逐漸消除,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來。

  因此,在合作、討論的環節,教師基本上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點各有側重,這樣學生的學習行為就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劉老師的課中看到很多不同於傳統優質課的東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實,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和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再尋優質課時要摒棄以下幾點:

  1、一味追求形式多樣,其實只有師生心領神會的分享,才是最高境界,才是真正的高效。

  2、“學起來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缺乏教師引導與參與,學生再熱鬧的學習始終是盲目的、低效的。

  3、教師個人表現優異的課就是優質課。真正的優質課應是調動學生,讓他們表現優異。

  要說明一點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優質課並沒有固定的模式與內涵,優質課評分表上的幾點其實只能算作是一個參考,並不是唯一標尺,優質課真正的標準應是學生的收穫,而這一點往往是無法量化測評的,並不是高分的學生就有收穫,低分的學生就沒有收穫。所以我們暫時只能圍繞有價值和有效果來定位評價。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學在不斷改革,評價標準也在不斷變化,但這兩點應該是核心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