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祕推拿什麼穴位

  孩子便祕是經常發生的事,媽媽們一緊張就會給孩子吃藥,其實,中醫中,小兒便祕可以用推拿來治療,效果非常好。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小兒便祕推拿穴位

  1、足三裡穴:讓小兒坐好,在他膝蓋外下方凹陷的部位下3寸***約三四橫指***的位置就是足三裡穴,連續按壓該穴位1~2分鐘。

  2、支溝穴:位於手腕背部橫紋上3寸處,尺、橈兩骨之間。

  3、膊陽池穴:治療便祕主穴,在腕背橫紋上約三指中間處,用拇指旋轉按揉1~2分鐘,可雙側對稱同時進行,力度要稍大,進行強刺激,按摩此穴位可以止頭痛、通大便。

  小兒便祕推拿操作方法

  1、清大腸

  位置:小兒推拿中的大腸穴位於小兒食指外側近拇指端,為食指指尖到虎口的一條直線上。推拿方法:進行推拿的時候可用手指的指腹輕盈、快速、穩健的從小兒的虎口處往外推至食指指尖處,反覆來回推200次。

  2、按揉膊陽池

  位置:小兒膊陽池穴即為支溝穴,其位置在小兒手腕關節背部、腕橫紋中點凹陷自上3寸處即為本穴。推拿方法:推拿時以拇指或中指指腹著力,揉膊陽池穴100次。

  3、摩腹

  將小兒平臥與床上,推拿時用手掌根部著力,較小的兒童可將食指中指併攏,用指腹著力,在小兒小兒腹部做順針撫摩約5分鐘。此處,在進行推拿按摩時一定注意按摩的方向,只有通過順時針的按摩腹部才有助於緩解小兒便祕症狀。

  4、揉天樞、足三裡穴

  位置:天樞穴位於平肚臍旁開2寸,左右各一;足三裡位於膝眼下3寸處,亦左右各一。推拿方法:此四處穴位分娩用拇指或者中指指端按揉刺激各50-100次。

  5、揉龜尾

  位置:龜尾穴位於小兒臀部的尾椎骨處,通過對龜尾穴的刺激可以通調督脈,調理大腸的功能,能夠有效的緩解小兒便祕的症狀。推拿方法:在進行推拿時需用拇指或者中指的指端按揉小兒尾椎骨端100次。

  6、推下七節骨

  位置:七節骨穴位於腰骶部正中位置,處於命門到尾椎骨底端***長強穴***的一條直線。推拿方法:進行推拿時可用拇指撓側或食指、中指指腹從小兒的腰部命門處至長強穴從上而下做直推100一200次。

  小兒便祕的常見病因

  1、飲食不足

  嬰兒進食太少時,消化後液體吸收餘渣少,致大便減少、變稠。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可使大便乾燥。飲食不足時間較久引起營養不良,腹肌和腸肌張力減低,甚至萎縮,收縮力減弱,形成惡性迴圈,加重便祕。

  2、食物成分不當

  大便性質和食物成分關係密切。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而碳水化物不足,腸道菌群繼發改變,腸內容發酵過程少,大便易呈鹼性,乾燥;如食物中含較多的碳水化物,腸道發酵菌增多,發酵作用增加,產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數多而軟;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物都高,則大便潤利。如進食大量鈣化酪蛋白,糞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鈣皁,糞便增多,且易便祕。碳水化物中米粉、麵粉類食品較穀類食品易於便祕。小兒偏食,許多小兒喜食肉類,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纖維素太少,也易發生便祕。

  3、腸道功能失常

  生活不規律和缺乏按時大便的訓練,未形成排便的條件反射導致便祕很常見。另外學齡兒童常因無清晨大便的習慣,而學習時間不能隨時排便,上課時憋住大便也是導致便祕的常見原因。常用瀉劑或灌腸,缺少體力活動,或患慢性病如:營養不良、佝僂病、高鈣血癥、皮肌炎、呆小病及先天性肌無力等,都因腸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而便祕。交感神經功能失常、腹肌軟弱或麻痺也常使大便祕結。服用某些藥物可使腸蠕動減少而便祕,如抗膽鹼能藥物、抗酸劑、某些抗驚厥藥、利尿劑以及鐵劑等。

  4、體格與生理的異常

  如肛門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脊柱裂或腫瘤壓迫馬尾等都能引起便祕。應進行肛門指檢、下部脊柱和會陰部檢查。有的患兒生後即便祕,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遺傳有關。

  5、精神因素

  小兒受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環境和生活習慣的突然改變也可引起短時間的便祕。

  小兒便祕食療偏方

  1、牛奶雞蛋蜂蜜羹:牛奶250克,雞蛋一個,蜂蜜適量。將雞蛋打入牛奶中,煮沸後待溫,調入適量蜂蜜,頓服,每日早晨服一次。此偏方適用於習慣性便祕者,同時解決了愛兒的早餐問題,有木有。

  2、煮蘿蔔:白蘿蔔250克,洗淨去皮,切塊,加水煮爛後食用。此偏方適用於習慣性便祕者,白蘿蔔用來熬粥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哦。

  3、煮菠菜:菠菜100克,麻油適量。將菠菜用開水燙熟,撈出,加入麻油拌勻後食用。菠菜還有補鐵的作用,建議親們可以時常使用此偏方,適用於大便不暢者。

  4、麻油拌蜂蜜:蜂蜜50克,麻油25克。先將麻油倒入蜂蜜中拌勻,接著邊攪拌邊加入溫開水,將其稀釋成均勻的液體後即可服用。此偏方適用於腸燥便祕、大便乾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