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三個小板凳語文教學反思

  《三個小板凳》是語文二年級的一篇課文,講的是愛因斯坦小時候做小板凳時發生的事。有哪些關於三個小板凳的課後反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你。

  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篇一

  《三個小板凳》是一篇記敘文,講的是愛因斯坦小時候做小板凳時發生的事。這篇簡短的小故事告訴我們要自信,做事要有努力不懈的精神。

  一、緊扣課題,巧妙設計,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其實課題“第三個小板凳”,從字面上理解指的是愛因斯坦小時候做的第三個小板凳,但是細心分析其實是一種努力不懈的精神,就是“第三個小板凳精神”。從課題入手,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環節。通過理解老師同學和愛因斯坦眼中的第三個小板凳的樣子,再對比三個小板凳中體會愛因斯坦在做小板凳時遇到困難仍然努力的品質。

  二、創設情境,開篇引題,激起閱讀願望。

  第一課時教學伊始,教師語言技巧的好壞和匯入策略的恰當與否,直接涉及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實踐證明,在這環節中,只要匯入策略得當,就會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依據不同文字內容所選取的策略還能起到震憾學生心靈,使其很快產生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的積極作用。比如,在教學《第三個小板凳》這課的開篇匯入上,採用《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視訊,直接點出成功必須付出努力,為學習課文,體會愛因斯坦的“努力”做鋪墊。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鬥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

  三、以讀為本,層層深入,培養朗讀能力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教師,應當以“讀正確、讀流利”為切入點,積極構建師生閱讀場,採用多種讀的策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把課文讀通、讀準、讀流利。

  1、隨文識字寫字,讀準讀通課文,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文中生字新詞便必然成為學生完成讀通讀順這一學習目標攔路虎。因此,讓學生在第一遍讀課文時,把不認識的難讀的字劃出來,自己運用已學過多種的識字方法來自學生字詞。重在培養學生從小養成動筆的習慣,另一方面做到鞏固字音不脫離語言環境,掃除識字障礙的同時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上,始終不脫離讀通課文這一根基目標。並從中滲透識字寫字方法,比如“品”字的教學,主要是從分析字的結構上進行教學,和“些、此”的教學是從字形上進行比較分析再當堂書寫,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2、創設情境,盡情練讀,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基本掃清了詞句讀音和理解上的障礙後,學生便能留出一部分注意力關注文章的內容及其前後聯絡,閱讀思緒會處於連貫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採用多種激勵策略,鼓勵和調動學生盡情地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在這一環節的引導中,教師要特別注意以最簡潔的方式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營造和諧的課堂,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篇二

  我設計的一節融合廉潔美德教育的語文課《三個小板凳》已經上完了。這節課已經達到廉潔美德教育的目的,這我很高興。

  但是,這畢竟是一節語文課。我們二年級正面臨閱讀訓練的起步階段,怎樣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得益於語文課堂呢?這也是我們年組幾位教師困惑已久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學習進步的機會決不能放過。於是忙向李校長討教二年級語文課怎樣上才能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問題?一番談話,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訓練,就意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語文閱讀能力!”一番學習,引發了我對語文課堂訓練的幾點思考:

  一、語文訓練要學會取捨。

  語文課堂上,訓練要精,不要面面俱到,要學會取捨。

  例如:《三個小板凳》第一自然段是:愛因斯坦上小學的時候,很少說話。有的同學笑他笨,老師也不喜歡他。

  我設計的問題是這段話有幾句話?你讀懂了哪句話的意思?你能用“因為……所以……”把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嗎?如果是單純的連線,意義不大,可以不練。如果是訓練學生用““因為……所以……”概括段意,就要留下訓練。回答問題不是目的,而“練”才是目的。

  我在第二自然段,設計這樣一個訓練:有一天上手工課,大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了老師,有的是______,有的是_______,還有的是___,它們可__!我順勢而為地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有效地架設好階梯,使學生順利實現從“理解”到“運用”的跨越。這樣的訓練,校長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學生已經理解的不教,學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須要教的才教,必須要練的再練。語文教學才能彰顯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運用的實效性。

  二、在對話基礎上規範學生的語言。

  語文教學應該顯露語文學科的本色。字詞教學要加強,尤其是低年級,應該教會學生學會概括? 在對話基礎上規範學生的語言。

  我設計的“想一想這裡的作品是指什麼?你能形容一下它們的樣子嗎?”這個問題可以細化要求為: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們的樣子嗎?這樣的問題,可以訓練學生規範自己的語言。在語文課中應該把感悟和訓練相結合。經常提出這樣的要求“你能不能用一個詞、一段話、三句話來說呢?”這樣長期訓練,學生就不會出現“因壓制不會說” 也不會出現“學生亂說”的現象了,學生反而不會胡說,而且會說,說得會有條理、有重點、概括性強。

  三、學會站到文中的角度,走進文中人物。教師不要人為的給予,要挖掘個性的東西。

  教師要抓住生活的點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帶著內心的感悟引導學生、指導學生走進文中人物,教會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孤立看待問題。 《三個小板凳》中的愛因斯坦的誠實、堅忍不拔的的確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僅從讀中感悟,還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那樣一個糟糕的板凳,他敢於拿出來。作為你會不會這麼做呢?誰會像他這麼做?”學生的情感就會被喚醒,就會主動和文章展開對話,就會明白“如果沒有獨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他就不可能成為科學家。他敢於和別人不一樣。他不隨波逐流,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他的坦誠、坦蕩的行為讓人震撼。他獨立、有個性,不是刻意迎合別人。”

  教學中我們努力以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去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學做有個性的人。鼓勵學生敢於表現自己的內心的世界,不要害怕別人怎麼看我、怎麼說我。

  四、明確了下一步自己努力的方向

  思考過後,此時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的思維更加深刻了。我想做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語文訓練要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重點,取捨適度。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問題設計等注重整合簡化;要讓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表達真實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引導、生成、規範學生的語言。學生就會在語文大道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我確定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重視閱讀教學的目的性、層次性、時效性的研究,強化四種意識:

  1、強化目標意識。教學中做到一課一得。

  2、強化規範學生語言意識。

  3、強化訓練意識。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明理、讀中訓練。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4、強化自我“反饋矯正意識”,及時查漏補缺。每一節課後,要想一想:這一節課的訓練成功在哪裡?不足在哪裡?如何改進更好?

  希望自己不斷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在語文閱讀中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篇三

  自我評價

  一、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三個小板凳》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五板塊中的一篇課文。這一板塊的三篇課文《畫雞蛋》、《三個小板凳》、《數星星的孩子》講述的都是名人小時候的故事。三篇課文語言簡練易懂,都深刻地反映了同一個主題即勤奮、刻苦、鑽研。《三個小板凳》講述的是愛因斯坦小時候做板凳時發生的事。這篇簡短的小故事告訴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做事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

  二年級的學生正面臨閱讀訓練的起步階段,根據學生的實際我設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複習鞏固本課的1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進一步感受愛因斯坦從小做事認真,不怕失敗,永不放棄的精神。教學的重點及難點放在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老師對愛因斯坦改變了什麼看法上。

  四十分鐘的教學裡,我備課中設想的教學環節都在課堂上得以實施。學生通過兩個遊戲複習鞏固了本節課的生字及生詞。閱讀中學生能夠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受愛因斯坦做事認真,永不放棄的精神。教學重點難點也在教學中得以突破。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生字,積累詞語,課開始,我用兩個遊戲來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開火車”讓學生鞏固了生字。“一字開花”讓學生積累了詞語。

  2.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朗讀與閱讀理解怎麼才能有機的結合?《三個小板凳》教學中我認為我的成功之處就是做了這方面的嘗試,而且效果不錯。在教學老師所說的話“你們誰見過這麼糟糕的板凳?”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體會老師的氣憤,然後又把句子中的“誰見過”“糟糕”這個兩個詞重讀,體會老師的氣憤。最後我又出示了“你們誰也沒見過這麼糟糕的板凳。”這個句子,與原文中的句子進行對比讀,來體會老師的氣憤,從而也初步瞭解了反問句的特點。這樣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學生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學法指導方面

  《三個小板凳》的教學中,對於學生的學法指導主要體現在對於詞語的理解上。教會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運用詞語。例如“糟糕”一詞的教學。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糟糕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用“糟糕”說一句話。其次體現在對文章閱讀理解上。在教學“老師改變了對愛因斯坦的看法”時,教會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第一自然段來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同時藉助文中的插圖來理解課文等等。

  問題反思

  《三個小板凳》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課文插圖時,學生提出了“老師的表情似乎在微笑”我對這種提法給予了肯定,而在最後的教學中並未給予解釋,我覺得這是一個不足。如果在最後一個自然的理解時,當學生回答老師對愛因斯坦的看法時提到學生說的老師的表情,或者就在理解愛因斯坦所說的話時,就緊緊圍繞老師在插圖中的表情“笑”來理解,那麼這節課學生與文字之間將會摩擦出更多的火花。

  《三個小板凳》教學中,我應該給予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在本節課中,學生之間合作的這一環節並沒有。在教學愛因斯坦所說的話時,應該讓學生交流一下對愛因斯坦的看法,這樣,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更能深入的理解課文,感悟愛因斯坦的精神。

  教學重建

  有人說“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訓練,就意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語文閱讀能力!”,引發了我對語文課堂訓練的幾點思考:

  一、語文課堂要學會取捨

  語文課堂上,訓練要精,不要面面俱到,要學會取捨。例如:《三個小板凳》第一自然段是:愛因斯坦上小學的時候,很少說話。有的同學笑他笨,老師也不喜歡他。

  在備課之初,我設計的問題是這段話有幾句話?你讀懂了哪句話的意思?你能用“因為……所以……”把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嗎?我在第二自然段,我開始還設計這樣一個訓練:有一天上手工課,大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了老師,有的是______,有的是_______,還有的是___,它們可__!這兩個段落的學習,這樣的訓練能夠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有效地架設好階梯,使學生順利實現從“理解”到“運用”的跨越。

  但是我都將其捨去了。而是本著“一課一得”重點通過朗讀來讓學生了解反問句的特點。我覺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高課堂是實效性。學生已經理解的不教,學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須要教的才教,必須要練的再練。

  二、語文課要訓練學生的語言

  語文教學應該顯露語文學科的本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規定:“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所以,尤其是低年級,字詞教學要加強,應該教會學生理解詞語、用詞語,從而規範學生的語言,豐富積累,培養語感。

  在教學第二、三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貫穿這兩段的問題,愛因斯坦先拿出的是幾個板凳,是怎麼樣的?後拿出幾個板凳,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可以細化為: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板凳的樣子嗎?這樣的問題,可以訓練學生規範自己的語言。學生在回答先拿出的板凳用了“糟糕”來形容,後兩個板凳則用了“更糟糕”來形容。這樣潛移默化的讓學生明白“糟糕”與“更糟糕”的區別。在語文課中經常把這種感悟和訓練相結合起來,學生反就不會胡說,而且會說,說得會有條理、有重點、概括性強。

  三、語文課要實現文字與師生的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會站在文中的角度,走進文中人物來感受,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對待事物,看待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體驗。《三個小板凳》中的愛因斯坦做事認真、不放棄的精神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們還可以從不同方面去感悟愛因斯坦身上的品質。若在課上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那樣一個糟糕的板凳,他敢於拿出來。作為你會不會這麼做呢?誰會像他這麼做?”學生的情感就會被喚醒,就會主動和文章展開對話,就會明白“如果沒有獨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他就不可能成為科學家。他敢於和別人不一樣。他不隨波逐流,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他的坦誠、坦蕩的行為讓人震撼。他獨立、有個性,不是刻意迎合別人。”

  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努力以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等各方面去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學做有個性的人。

  語文訓練要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重點,取捨適度。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問題設計等注重整合簡化;要讓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表達真實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引導、生成、規範學生的語言。這樣學生就會在語文大道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