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詞語盤點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告訴我們,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別人是從什麼角度看的!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詞語盤點,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詞語盤點

  【叮囑】

  再三囑咐。

  【審視】

  仔細看。本文指老師來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仔細看桌上的楊桃。

  【和顏悅色】

  顏:面容、臉色。形容態度和藹可親。

  【嚴肅】

  非常認真,使人敬畏的樣子。

  【半晌】

  半天或好大一陣子工夫。

  【教誨】

  教訓。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教學建議

  課前教師設法準備幾個楊桃或蠟制、塑料制楊桃標本,圖片等資料。也可發動學生準備。

  創設情境,把楊桃放在講桌上,讓學生進行寫生。展示中間與前排旁邊同學的畫,看看有什麼不同。或者讓同學從前排靠邊的座位上實際觀察一下,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並激發閱讀與思考的興趣。

  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試畫出重點詞句。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討論,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領悟課文包含的道理。老師說的一段話是理解全文的重點,這段話始終是緊扣畫楊桃這件具體事情敘述的,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再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交流。

  引導學生提問,思考討論:“老師的神情為什麼變得嚴肅了?最後為什麼又變得和顏悅色?”“老師為什麼不直接把道理告訴學生,而是反覆提問讓學生實地觀察後才說出道理?”通過研討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領悟課文包含的道理。把老師和顏悅色講的那段話和父親說的話找出來反覆讀,從中懂得了什麼,聯絡實際談體會,談學習、生活中類似“畫楊桃”的事情。***教師要參與討論,帶頭以生動的例子談感受。***從而深刻理解圖畫老師從“畫楊桃”中引出的道理,不僅適用於畫畫,而且適用於一切事物,一切問題。我們做事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當別人的看法、做法與自己不同時,不要急於下結論,要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堅持這種科學的思想方法,就能終生受益。

  朗讀課文,可以自由讀,分角色讀,讀出人物個性特點,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重點引導學生練習讀老師神態變化及與學生的對話。然後,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比比誰在短時間內背下來,無錯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引導學生自學生字詞應注意:生字中,“審”“晌”是翹舌音,“肅”是平舌音,應注意讀準。“肅”字筆順容易寫錯,要進行指導。“審視、想當然、半晌、教誨、受用、和顏悅色”等詞語,要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課文

  我讀小學四年紀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有一次學校上圖畫課,老師把兩個楊桃擺在講桌上,要同學們畫。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講桌上那兩個楊桃的一端正對著我。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麼東西。

  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當我把這幅畫交出去的時候,有幾個同學看見了,卻哈哈大笑起來。

  “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

  “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

  老師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後回到講臺,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這幅畫畫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麼?”

  “像五角星!”

  老師的神情變得嚴肅了。半晌,他又問道:“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好笑麼?”

  “好—笑!”有幾個同學搶著答道,同時發出嘻嘻的笑聲。

  於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對第一個坐下的同學說:“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

  “不……像。”

  “那麼,像什麼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個。”

  老師讓這幾個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後和顏悅色地說:“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

  這位老師的話同我父親講的是那麼相似。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