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有限的演講材料變得新意迭出
聽眾聽演講,誰都喜歡新主題、新材料、新結構、新語言……可見,創新是演講常講常勝的不竭動力。可哪裡去尋找那麼多的“新”?其實,這“新”並不單指剛剛出土的“新”,更多的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新”,橫看、側看,乃至倒過來看,都會新意迭出。下面,我們不妨看看一些司空見慣的“老主題”是如何嬗變得新意盎然的。
耳目一新事實新
“從來如此,便對嗎?”這是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說的。但是,如果你不能拿出有力的事實來,對那些早已深入人心的俗語常理是難以撼動的,除非你擺出新的事實,才能讓人信服“從來如此,也不一定就對”。比如,我們常講“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有位演講者卻以《好馬偏吃回頭草》為題進行演講,鮮活的例項令聽眾耳目一新。
電視連續劇《李小龍傳奇》中有這樣的情節:李小龍在美國開武館,推廣中國武術,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時,他卻放棄了。放棄的原因,是因為他有著更高的追求:進軍好萊塢。然而,由於種族歧視,李小龍的武術才華雖然超眾,還是被關在了好萊塢的大門之外。李小龍遭遇了事業上的嚴冬,生活也落入十分艱難的境地。為了生活,他的妻子琳達不得不找了份女傭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琳達勸說李小龍重操舊業開武館,以擺脫生活的窘迫。李小龍聽後說:好馬不吃回頭草。琳達說:既然是好馬,還明明知道回頭有草,為什麼不吃,要等著餓死嗎?於是,李小龍吃了回頭草,武館開得紅紅火火。所以說琳達的話是很有道理的。“好馬不吃回頭草”,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骨氣,但有時也是一種意氣用事的表現。當人生一時陷入困境,前路無草可吃,而回頭即是綠草茵茵,為什麼要硬著頭皮不回頭呢?像李小龍那樣“好馬偏吃回頭草”,不但解決了生計問題,還弘揚光大了中華武術。
《李小龍傳奇》剛剛在全國眾多電視臺反覆熱播,演講者機智及時地運用了其中的一個情節,事例新鮮,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好馬偏吃回頭草”的觀點,令聽眾耳目一新。如果盲從“從來如此便對”,死死抱住“好馬不吃回頭草”,人生必然會失去彈性。李小龍“回頭吃草”,就是發揮了生命的彈性,是為了更好的向前發展,不但解決了生計,還弘揚了中華武術,這是生活的必要,更是生活的智慧。 這裡,“老主題”中的創新,事實的耳目一新,“新新”相印,水到渠成,讓聽眾“耳”服心服。
化常為奇角度新
有些話很經典,也符合常理,似乎是不可置疑,但是,只要你調換一下角度,從新的角度來審視,常理也就變得新奇了。比如,我們常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可當你聽了《三十六計,走為下計》的演講後,你就會折服於演講者演講角度的“新”了。
人生就是一場戰鬥。不管你是否願意,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參與了這場戰鬥。在這場戰鬥中,我們註定會遇到許多艱難險阻。而在艱難險阻面前,有的人奉行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兵家訓誡。我認為,這種“走”不是智者所為,乃是懦弱者的所為,是無能者的表現。真正的強者和英雄,需要有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的氣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生命的奇蹟。人的一生總有挫折坎坷,“挑戰無處不在”,結束了這一場,又有下一場。如果你總是消極地選擇“走”,怎麼能取得成功?不勇敢地經風歷雨,又怎能見到絢麗的彩虹?因此,在人生的戰場上,我要說:“三十六計,走為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