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類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

   體育因其在教育、健康、文化、經濟以及對外交往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逐漸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體育類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體育類開題報告範文篇1:

  設計***論文***題目: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與對策研究

  課題的根據:

  1***說明本課題的理論、實際意義

  2***綜述國內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實際意義

  1.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

  隨著1999年第一次大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與市場需求的暴露,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程序加快的時代,高校畢業生是我國急需的寶貴人才資源,每年有數萬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湧向社會尋求工作。據反映,受傳統的教育體制和培養模式的影響,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體育人才的需求變化反應遲鈍,應變性差,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缺乏品牌競爭的優勢,從而在社會競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要想立足於競爭、並獲得競爭優勢,體育教育學生就必須要增強競爭實力,尤其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構建以學校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形成學校人才培養成本低,高質量的競爭優勢。

  本課題綜合應用系統論、中心地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市場經濟學等加強和深化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理論的研究,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更好就業提供理論指導。

  2.本課題研究的實際意義

  許多高校在很早以前就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並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提高其本校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我校***湖南城市學院***作為一個新升本的院校,在這方面顯得相對滯後,除了教學中軟硬體投入和師資力量的不足外,還沒有真正重視和採取具體的措施來培養和提高我校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因此我校體育教育專業就業現狀不容樂觀,我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無論在知識理論儲備和實踐能力方面都略顯不足,繼續升造***如考研***人數相對較少,學生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就業壓力逐年增加。

  本文主要就是從當前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在面臨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下如何能立於不敗之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綜述和分析了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時代背景和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特點以及我校體育教育專業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對我校體育教育專業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與對策進行了探討,同時從就業方面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自身方面提出了提高專業核心競爭力的幾種途徑。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當代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實際情況,對此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進行合理、全面、系統的分析,明確影響體育教育專業就業和發展的各項構成要素,能幫助大學生認清自身的努力方向,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高校體育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鑑。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1.國外研究狀況

  核心競爭力 ***core competence*** 也稱之為核心能力或核心特長,這一理論來源於企業管理,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的《與競爭者合作-然後勝利》這一論文,提出了核心競爭力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長期決定因素。1990 年,在《哈佛商業評論》又發表了《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對核心競爭力做了如下定義:組織中的累積性學識,特別是關於如何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和整合各種技術的學識。1991 年,傑伊.巴尼***jay barney ***對核心競爭力的特徵進行了概括,指出核心競爭力具有珍貴性、異質性、不能模仿、難以替代等特徵,從而確定了核心競爭力的四項標準:有價值、稀有性、難模仿、無替代。

  國外直接以“高校核心競爭力”為題進行研究的成果為數不多。不過,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獻中滲透著核心競爭力的思想,主要有4個角度:資源觀、文化觀、專業的動態能力、可持續發展。然而對於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至今並沒有一致的定論。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ASTD,1990***將就業所需要的能力特徵分為5個類別、16項技能,這五個類別分別是:基本勝任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群體效果、影響能力。瑞士聯邦工業大學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L.Goldschmidt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小組曾就大學畢業生獲得職業成功的問題做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得到並歸納出使大學生順利就業並取得職業成功的5個要素,它們是:就業動機及良好的個人素質;人際關係技巧;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銳的、廣闊的視野。由此看出,國外對高校就業核心競爭力有一定的研究,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國內研究狀況

  國內前人關於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研究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種觀點,“能力整合論”。主要代表者是北京師範大學的賴德勝、武向榮,他們從核心競爭力規範定義出發,在《論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提出“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科學研究以及成果產業化、課程設定與講授、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等的整合或通過其某一要素的效用突現而使學校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孟麗菊則在《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含義及概念塑型》認為,大學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獨有的、長期形成並融入大學內質中支撐大學競爭優勢,使大學在競爭中取得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能力系統。她強調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獨有性和積累性。

  “能力整合論”考慮到了大學內部和外部的環境,把核心競爭力歸結為綜合能力,其中幾種能力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支柱,由競爭結果反映競爭力的強弱。

  第二種觀點,“構成要素論”。持這種觀點的研究者一般都從我國辦學的實際出發提出高校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模型。王繼華、文勝利在《論大學核心競爭力》中認為,“高校核心競爭力”要揚棄其原有涵義,用以指那些“促進大學走向成功,在大學競爭中起關鍵作用的要素”。我國大學核心競爭力要從我國大學辦學歷程和現實國情出發來界定,應重視以下核心要素:教師、管理和大學校長。李景渤認為,形成高校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有五個:人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技術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關鍵、科學的管理體系能發揮整體優勢、完善的資訊系統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創新是保持長久競爭優勢的動力。同樣,羅紅在《核心競爭力培養與競爭教育平臺》認為,學校核心競爭力由三個要素構成:技術***教育能力、管理能力與科研能力***是關鍵,文化是基礎,制度是保證。胡建華則在《試析研究型大學的本質一學問的生產能力》提出,大學的社會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研究型大學發揮社會職能的基礎是人才生產能力和學問生產能力。人才生產能力主要表現為生產的人才的規格、數量和質量等;學問的生產能力則指在科學的理論、法則、概念、物質的發明與發現方面的數量和質量。而學問生產能力是研究型大學的本質特徵。株洲工學院書記兼院長張曉琪在《面向市場辦學是新形勢下大學校長的首要任務》一文中認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教學質量”,***其發展的靈魂是創新、形成自己的包裝學科群和專業群***。應智國在《論專業群建設與高職辦學特色》提出,專業群***專業體系和實訓體系***設是職業技術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專業群是指一個或若干個相近相關專業及其專業方向共同組成的專業群體。通過專業群建設可以形成自己的優勢。***“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馬士斌從分析高校競爭力的結構出發論述其核心要素。他認為高校競爭力要素共有七個層次:辦學資金;知名度和美譽度;科研成果和畢業生;辦學方向和辦學能力;人的因素;內部管理體制與人力資源管理執行機制;高校主要負責人的素質等。在既定的外部管理體制條件下,人的因素是高校競爭力的核心。人的數量、素質、結構、配置、積極性、合作與競爭等影響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而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力量是教師。

  “要素論”從大學的區域性出發,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關鍵要素作為核心競爭力發展的契機,以便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種觀點,“資源論”。夏仕武在《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及其形成特徵》認為,大學核心競爭力是“優勢資源”,.是主體對大學資源有效運作而產生的,其表現為“深植於競爭主體的各種資源之中,以自身獨有的核心能力為支撐點,在履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中運作自身資源所形成的整體能力”。金勇則在《大學競爭力機理分析與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認為,高等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利用現有的資源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並重與統一。經濟效益是指多種渠道爭取儘可能多的辦學經費、投向合理的學科專業、努力降低培養成本、提高辦學經費的使用效益;同時高校更應注重社會效益,高校的社會效益包括學校貢獻給社會的人才、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許濤和龔波在《解讀大學核心競爭力》提出,大學的核心競爭力與佔有資源的多寡和配置有關,並且這種資源具有高度的稀缺性。主要包括市場資源、知識資源、人力資源和精神資源。

  “資源論”把大學之間的競爭的本質歸結為爭奪稀有資源的能力,誰佔有了稀有資源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

  第四種觀點,“知識基礎論”。以林莉,劉雲芳為代表的“知識觀”,在《.知識管理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認為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是識別和提供優勢的知識體系”,它“以高等學校基礎設施為依託、以高等學校精神為共同願景”,在“辦學理念、組織管理、學術梯隊、校園文化以及外部資源等競爭力諸要素協同作用”下形成,“是高等學校內部一系列互補的知識和技能的組合,它具有使高等學校達到國內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同時提出知識管理是提高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具體說來,通過創新價值觀和管理觀念、優化校園知識共享體系、改進激勵機制、強化智慧財產權、啟用知識價值等有效措施,加強對資訊的有效控制和對知識的有效管理,這些舉措可以有效地提升高等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徐學蘭從大學的知識特性入手認為,知識既是高校獨特的資源,更是高校競爭優勢的根源。不僅因為其內部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難以被對手模仿,還在於當前的知識存量所形成的知識結構決定了每一所高校有不同的發現未來的機會、不同的創新能力,也正是這現有的知識決定了高校內各種資源發揮效能的程度不同。總之,只有知識才是高校競爭優勢的源泉,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本質特徵之所在,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知識基礎論”認為學習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知識。

  體育類開題報告範文篇2:

  設計 ***論文***題目:對XX區中小學體育場館使用與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

  綜述本課題研究動態、選題目的及意義

  目前國內外主要研究體育場館的設計、開放及利用現狀、經營管理對策研究、利用率與開放率、發展存在的問題、向公眾開放若干問題等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成果。如北京體育大學 鄭俊秋,李玫紅著《我國公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活動定價研究》, 主要研究了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的意義與影響因素;重慶郵電大學 李健 姚輝洲著《體育場館的利用率與開放率》,主要研究了體育場館的使用效率的統計與評價等都寫了與題目相關的作品。

  萬州區作為重慶市第二大城市,地處西部。中小學體育場館設施的使用與管理現狀如何值得研究,於是本課題就以這個為選題,旨在通過對重慶市萬州區中小學體育場地現狀使用率和管理進行調研並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在有針對性的提出改進對策建議。

  體育場館資源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其開發利用已成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關鍵因素。體育場館是否向社會開放並用於群眾活動的開展,是評價體育場館是否發揮其主要作用的最重要的標誌。我國現階段存在場館資源短缺與浪費並存的現象,在短缺問題不可能迅速解決的情況下,避免浪費、提高利用就顯得更為重要。體育場館資源是體育產業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而中小學體育場館資源作為體育產業的基礎力量、體育場館資源的生力軍,能否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深化改革,在教育資源共享方面進行實踐,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研究內容:

  1、學校體育場館有效利用與科學管理的重要意義。

  2、對萬州區中小學體育場館的使用情況、管理情況調查,摸清有關現狀。

  3、在摸清有關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4、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進一步改進的對策建議。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如何提高場地使用率。